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还是要靠制度 (3)

明海英 2014-06-23 11:13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失独”家庭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彻底变化,导致他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需要得到关怀。社会工作积极介入“失独”家庭,可帮助“失独”家庭修复家庭环境、重建社会关系,使他们获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照顾,从而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应是服务“失独”家庭的主要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多数“失独”家庭都在社区中生活。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方面,社区可以有何作为?

梅志罡:创新社区社会工作,增强和提高社区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可增强“失独”家庭对未来的信心保障。

具体而言,在社区服务方面,首先,可开展多元化的养老生活照料,解决“失独”家庭的老有所养问题。目前比较可行的几种社区养老生活照料模式,如“家庭养老+社区集体生活照顾”模式、养老互助的“时间银行”模式、社区养老院模式等,都可达到让“失独”家庭成员生活有人帮助照料、精神得到适当慰藉的效果。其次,社区服务还应该依法承担起“失独”家庭成员的病患照顾、治疗确认和临终关怀等工作,让“失独”家庭成员也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社区卫生方面,可就近开展心理与精神康复治疗,帮助“失独”家庭修复和重建常态化的心理环境;开展“失独”家庭成员的慢性病预防、治疗与管理,为“失独”家庭的病患者提供出诊、转诊、电话医生、咨询门诊、设置家庭病床等服务,帮助“失独”家庭成员就近就医;为“失独”家庭成员开展身体健康检查、老年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失独”家庭成员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

社区教育方面,可以为“失独”家庭提供文化与科学教育,丰富他们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逐步接受变故的家庭环境;提供家庭生活教育,提升其家庭生活品质,化解其家庭生活矛盾,和谐其家庭关系;提供生命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成全生命,逐步走出“失独”的阴影,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融入社会生活。

个案干预可积极学习各类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工作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方法,请您谈谈这方面应该怎样创新?

梅志罡:“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一般都会经历“失独”震惊期、心理哀伤期、认同现实期和心理修复期,然后才能缓慢地实现心理康复。

解决“失独”家庭的精神需求,需要关注群体认同、挫折倾诉、精神修复等多个层面的需求。小组工作方面,要允许“失独”家庭通过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失独”家庭的正规的或者非正规的社会团体,让他们获得团体认同,促进心理认同和有序的社会诉求表达。其实,这种组织化是从家庭性封闭走向团体性封闭,已经迈开了走出个体封闭的第一步。如果能再从团体封闭走向社会,他们的生活也就打开了。

个案工作方面,倡导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积极介入“失独”家庭,对“失独”家庭进行积极的家庭康复干预,通过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帮助“失独”家庭成员进行精神修复和赋权增能,使他们能够走出“失独”的精神阴影,重新走入健康的社会生活。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帮助和指导社工志愿者几个人帮一家,轮流去“失独”家庭家中陪他们聊天。有的社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积攒了很多经验,比如每半个月上门给老人理发、巡诊;每半个月办一台大戏,搭建舞台,提供设备,让老年人自娱自乐,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被人欣赏的舞台,这对老年人是身心的双重满足。其实这也适用于“失独”家庭。

总之,“失独”家庭是社会政策、社会观念、社会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社会机制创新,通过国家、社会、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多方合力来解决。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