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还是要靠制度 (2)

明海英 2014-06-23 11:13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失独”家庭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彻底变化,导致他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需要得到关怀。社会工作积极介入“失独”家庭,可帮助“失独”家庭修复家庭环境、重建社会关系,使他们获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照顾,从而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缺乏深度和广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主要目标?

梅志罡:失去独生子女后,核心家庭稳定的“三角关系”被彻底打破,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丧失,只剩下夫妻关系。这种情形下怎样重构平衡合理的家庭关系?这是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意义。微观层面上,社会工作介入意在修复家庭环境,重构家庭关系,让失独者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家庭,重建夫妻之间正常的家庭关系。最理想的目标是帮助家庭恢复到没有孩子前的夫妻关系,但这一过程非常缓慢。

“失独”家庭最担忧未来,害怕以后老了、病了,没有子女的陪护和照料,孤立无依。中观层面上,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养老设施、服务机构等,为“失独”家庭的未来提供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目前的现状大致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梅志罡:目前社会工作对于“失独”家庭的介入,深度和广度都还很不够。一方面,“失独”家庭对陌生的社会介入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本身不够完善。

社会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还在探索之中。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缺乏强劲的理论支撑,社会工作的理论、实践指导都还是学习借鉴西方化的一套做法。实际工作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志愿者的一些工作手法,还很难被民众所理解和接受。

如果有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应该更容易走进“失独”家庭。当前,亟须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以及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简言之,需要社会工作全方位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接。

摸清“失独”家庭现实需求很有必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有效介入“失独”家庭,社会工作应有哪些创新?

梅志罡:“失独”家庭是新进纳入公众视野的陷入社会困境者,国家、社会原有的社会政策往往不能涵盖和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从宏观层面来说,这就需要认真、系统地调查“失独”家庭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求,为国家提供政策决策依据,从而使国家在相关政策、法规层面创设一些新的国家政策,把“失独”家庭的现实需求纳入政策中。

如可考虑建立国家“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对“失独”家庭进行物质生活帮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失独”家庭帮助基金,对特殊“失独”家庭进行特别物质帮助(如特殊疾病的治疗帮助等)。

另外,在社会精神关怀方面,国家可出资成立为“失独”家庭提供精神危机干预、精神慰藉服务的专门机构;或者通过国家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举办专门机构,为“失独”家庭提供有效的精神危机干预与精神慰藉服务,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失独”的心理阴影,重塑健康的社会心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