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对服务设计及需求分析一点看法

2014-05-08 09:5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进行需求的调研分析时,我们通过统计分析最希望得到的就是“需求”这一结果,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掉个体、误差以及主观因素对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影响。个人认为初进社区时进行的调研,更多的是服务规划方向的定位而不是服务内容的定位。

作为社工,特别是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我们在进驻社区时总会自己说或者被指导第一件事是去做调研,进行需求分析,这是以需求为本的进行项目规划的必要程序。

最近看了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一个讲座,颇有启发,舍恩伯格教授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

在进行需求的调研分析时,我们通过统计分析最希望得到的就是“需求”这一结果,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掉个体、误差以及主观因素对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影响。个人认为初进社区时进行的调研,更多的是服务规划方向的定位而不是服务内容的定位。服务内容的定位是我们在进行不断地服务尝试中根据数据分析需求而来,这需要一个大量的服务基础,大量的服务基础并不是指长时间的服务过程,我们不妨用一下互联网行业的做法,高频率的产品更迭不是为了占有市场,而是掌握数据,进行需求的掌握。其实社区服务与互联网很像,都是以需求为本,都需要居民(客户)参与,在进行服务的设计及需求分析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思维。我们没有互联网掌握个体所有网络行为的本领,但我们拥有签到表、服务记录、咨询记录、意见反馈、探访记录等等资料,对于这些资料我们不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大数据也不单单是指数据的量大,也包括数据的维度。

我们的数据(签到表、服务记录、咨询记录、意见反馈、探访记录等等)可以告诉我们,每一个居民的参与服务倾向,他们想参与什么,喜欢参与什么,每个人的需求有哪些区别,哪个时间段的活动参与人员最多,什么样的活动内容参与率最高,那些可以被集合到一起等等,如果我们可以去统计,去分析,我也我们是可以设计出让居民满意的服务的,做到在“对”的时间,“对”的人,做“对”的事。

(作者:李建峰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