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鲁甸100天征文”选登:一碗包谷饭

2014-12-31 09: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此文为广东服务队东莞分队队员投稿。文章讲述了服务队员通过组织建设“老年人协会”的方式,安抚丧亲老人们的心灵,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与希望的感人故事。“我的鲁甸100天”征文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欢迎各队积极投稿!

 作者: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  莫永鸿

 包谷饭,也称玉米饭,是云南省鲁甸县贫穷农民的主食之一,只有在乡下才能吃到。

10月23日,我们广东服务队东莞分队一行10人,从广东东莞赶赴云南鲁甸.一路的忐忑,一路的不安,怀着紧张的心情,带着未知的恐惧,来到地震的震心——鲁甸县龙头山镇,准备开展为期20天的灾后援助行动。

刚刚到达鲁甸,进入眼帘的都是残垣败瓦、简易帐篷;尘土飞扬、山体滑坡、河水断流,到处都是一幅破败的景象,以前的生机怏然早已荡然无存了。

我们能为这里的灾民做些什么呢?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里呢?这两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

在走访服务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位杨大爷。他的房子在地震中完全坍塌,家里的所有家当都被掩埋在瓦砾里。在坍塌的房子旁边,他搭起了两个帐篷,帐篷里放着的都是在废墟中挖出来的衣服和床板,剩下的家具、厨具、牲畜全都被毁了,目前,他与儿子、儿媳妇还有两个孙子一起住在帐篷里。他一头短发苍白银亮,一双眼睛空洞无神;他不喜欢说话,非常沉默,脸上布满了深深的岁月印记。每天都吃着剩下的、卖不出去的、乏味的“包谷饭”,生活的希望也随之失去了。

经过多次的探访之后,我与杨大爷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了解到杨大爷以前是非常喜欢弹电子琴的,而且能熟练弹奏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农活闲时则会独奏几段;有时,还会与村里的几名老朋友一起合奏,其乐融融,让人回味。他们都是“老年人协会”的成员,但在地震之后,老朋友们则没有再弹奏音乐了,也没有聚在一起合奏了,“老年人协会”再也没有组织活动了。

为了让杨大爷与他的几名老朋友能再次合奏,再次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培育系统的、科学的本土化社会组织,重新营造具有凝聚力的社区文化,我们萌发了重建“葫芦桥老年人协会”的想法。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杨大爷的朋友,并与他们协商重新建设“老年人协会”。

经过多天的交谈与商讨,我们终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老年人协会”的框架。包括:协会目标、行政架构图、骨干职责、规章制度等,能使“老年人协会”顺利地运作下去。自然地,杨大爷成了“葫芦桥老年人协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改变也从此开始了。在“老年人协会”的交流会上,我不断地鼓励他,勇于表达自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于是,他在交流会上逐渐开始尝试表达他的看法,也开始主动地表现自己,他开始笑了,开始变得开朗了,眼睛也开始变得有神了。

20天的时间一瞬而过,在援助的最后一天,杨大爷的儿子邀请我到他们的帐篷里,一起品尝他家的包谷饭,经过数次推却不成后,我“被按着”坐了下来。杨大爷慢慢地走来,他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一点都看不出他才刚刚经历多大灾难。他双手捧着一大碗雪白的包谷饭,眼睛红红的,他强忍着泪水。良久,他说出了声:“谢谢!”

我接过包谷饭,眼泪顿时夺眶而出,一边吃一边笑,这是我吃上最美味的饭。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