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疑到认同—一一个社工职业信念的蜕变

韩世杰 2014-12-25 11: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为广东服务队队员、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韩世杰投稿。讲述了社工自身在灾区所经历的从怀疑到认同的蜕变过程。“我的鲁甸100天”征文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欢迎各队积极投稿!

作者: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韩世杰

10月24日,是广东社工服务队东莞分队到鲁甸葫芦桥安置区工作的第一天,那天也正是我25岁生日,没有蛋糕,没有庆祝,就这样开始了在鲁甸的日子。而正是这段日子,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从司法岗位的“瓶颈、夹缝”到救灾服务“尝试、摸索”,从专业工作的“无力感”到“救灾服务的“成就感”,这一过程对我来说是艰难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当我正初职业迷茫时,却在鲁甸这个遭受创伤的云南大地看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生命力和价值,看到了受灾居民在社工的使能和帮助下有了交流、有了笑容、有了快乐,这一切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肯定,也再次坚定了我对走“社工路”的信心。

为何报名参加灾区服务?

“大家为何报名来鲁甸”这是和队友在鲁甸交流时的一个话题,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毕业到现在,从事社工也已经三年,从开始的懵懂,到慢慢熟悉如何开展工作,到毫不费力的完成工作计划。每年开展着同样的小组、活动,可以一成不变。专业工作中又夹杂着繁重的行政和文书工作。对社工专业认可度随着琐碎、繁杂的行政工作开始慢慢降低,偶尔也会怀疑社工工作的价值何在,社工的工作是否就不可替代,在怀疑中逐感无力和疑惑。但我相信,在大难之下社工应该与灾区人民在一起,社工也应该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社工也应该证实专业的生命力是存在的,就这样我选择了报名来鲁甸。

从怀疑到认同

二十天的工作,因为一个个人的肯定与鼓励,因为一件件事的发生与感动,我慢慢的开始改变,打消了自己对专业的顾虑,增强了对专业的认同。

葫芦桥天之椒舞蹈队的组建,是社工在走访中发现安置区很多阿姨以前跳过广场舞,更多的阿姨一直想跳,但是没有人教,于是社工动员大家一起,每天来安置区的平地一起跳舞,骨干成员带领大家学习,慢慢的更多的人加入,形成了这支队伍。舞蹈队的陈阿姨说:“以前我经常去旁边的灰街子(现由上海社工服务队负责的安置区)跳舞,葫芦桥(现由广东社工服务队负责的安置区)这边没有人组织跳广场舞。地震后大家都不跳了,也就没有去过。真要感谢你们社工,不但组织我们一起跳舞,还成立我们葫芦桥自己的舞蹈队,并发了队服给我们。现在每晚跳跳舞,热身汗,回去睡觉都舒服。”

葫芦桥老年人协会的组建,是社工在走访中发现安置区有不少爱好音乐的老大爷,但是都是自己玩自己的。社工组织有音乐爱好的老人一起到服务站,共同讨论并成立了老年人协会,二胡、电子琴、吉他,大家各自拿出自己的乐器,一起合奏一首又一首的红色经典。协会的杨大叔说:“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没啥爱好,就喜欢玩玩音乐,二胡、电子琴、口琴、吉他,都会。退伍回来后,镇上也经常邀请我去表演。现在你们组建了这个协会,非常好,以后又可以玩音乐了。你们的社区大舞台,只要需要节目,我都可以参加,给大家表演,乐一乐。”

葫芦巧姐手工小组的组建,是社工在走访中发现安置区很多妇女都会针织手工棉鞋,款式精美,而且非常保暖。地震后,妇女们都主要待在帐篷里,互相之间缺少交流。社工组织并开展了手工小组,为巧姐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将制成的鞋子放在社工协助本地大学生建立的“云南鲁甸工艺部落”淘宝店铺上出售。巧姐夏大姐说:“我自己织鞋子,织的没有别人的好看,就是给家里人穿,没想过卖出去。还得感谢你们,组织了这个小组,让织的好的教我们,还能把鞋子卖出去。卖出去的钱,还能补贴下家用。”

葫芦娃志愿者的组建,是社工在走访中,发现安置区有大量的留守儿童,放学后无所事事,就在帐篷里待着,有的会到附近的河道游泳,存在安全隐患。社工鼓励他们成为志愿者,带领社工一起探访居民,协助老年人做家务,清洁安置区卫生,参加社区大舞台。临走之前,社工收到很多葫芦娃志愿者的感谢信,其中一份的内容为:“杰哥,谢谢你教我们走秀(社工教葫芦娃志愿者参加社区大舞台时装秀表演),也谢谢你对我们的关心,你们要走了,我很想哭,舍不得你们走。祝:万事如意。”

社工服务队记者招待会上,云南省昭通市民政局何平副局长给大家分享自己对社工的认识:地震之前,我完全没有听过社工这个词,也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但是,慢慢的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我才发现他们是一群运用专业的、科学的手法开展工作,修复灾区群众被创伤的心理,改善灾区的社会环境。他们让一个灾后失语三个多月的小孩开始讲话,让愁眉苦脸的老百姓喜笑颜开,让死气沉沉的安置区变得生机勃勃。用一个不恰当的词形容,他们是灾区的“心灵康复师”。

我相信,我会一直走下去

正是这些鼓励,这些感动,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有了信心。原来,我们做了这么一点点但实在的工作;原来,这么一点点的工作会有这么好的回响和改变。在鲁甸的日子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在社工的路上,我将坚定的走下去,因为我看到社工的价值,我感到社工专业的助人成效和满足感。因为鲁甸,因为专业,所以认同,所以前行。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