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的意见》(民发〔2017〕167号),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健康规范发展,洪山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面向关山街道、卓刀泉街道社区康复群体进行需求调研,了解到大部分精神障碍康复患者都面临社交障碍、技能缺失及自我认同感低的问题,他们对社会功能和职业技能的恢复有着迫切的需求。由此在洪山区民政局指导下,由中心推出“美创公益小铺”精康特色品牌服务。该品牌服务以手工艺术、社交技能和职业康复训练为核心,在社会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下,探索社区康复方法的有效路径,帮助康复者学习新技能、重塑行为方式,建立社会支持、并转换自我认同,发掘精神障碍人士的自我潜能,促进其社交互动、手工技能提升和自信心增强,最终实现社会融入和“再社会化”。
二、分析(需求)预估
项目通过结构式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需求调研,通过社工日常入户探访及活动接触,社工了解到许多康复者由于担心被歧视和不被接纳,长期自我封闭,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导致社交能力严重退化。同时,由于精神疾病的困扰,他们往往无法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要求,缺乏就业技能和自信心。同时康复者们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常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需求分析,了解了参与者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三、理论依据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学习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对于替代强化,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该理论主要在小组、社区活动的学习场域中,组员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和习得手工技巧和社交行为,在各类活动中树立正面行为典型进行激励强化,促进康复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
四、服务计划
1.总目标
通过美创公益小铺精康项目品牌系列活动,设置基础技能培养、进阶技能提升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效注重个体情感表达、团队合作、社交互动,将康复者手工作品成果化展示,增强康复者自我效能感,提升居民对精康人士以及公益慈善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2.服务策略
(1)通过小组活动帮助康复者学习掌握手工与社交技能,提高自主能动性,重塑社交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通过社区活动鼓励康复者参与分享和展示手工作品,注入手工成品产品化理念,增强康复者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3)通过职康赋能邀请康复者参与公益义卖服务,体验售卖式职业康复场景,提高其参与社区融入和职业康复的积极性。
(4)通过公益集市活动进行康复者的手工成果展示与义卖,提升居民对社区康复的知晓度和关注度,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五、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1.根据康复者需求开展服务设计,并与之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在筹备阶段,社工向康复者发出通知,通过电访、个案、入户探访、医疗评估等方式,结合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康复需求对报名参与的康复者进行初步筛选。根据大家的需求及特点设计小组工作坊、社区活动、公益集市活动方案,邀请项目督导、活动统筹人员为康复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既满足康复者社交需求,同时满足基本手工制作能力,建立有效专业服务关系。
2. 鼓励康复者参与手工创作,建立同辈群体支持网络。
在启动阶段,通过手工与社交技能提升小组进行直接的授课学习与样品的模仿制作,社工主要设计了“手工花束”“植物相框”“马赛克花瓶”“立体画矿石”等多个手工作品,为康复者进行训练培养基础技能,积极鼓励康复者进行手工制作,通过教授手工制作帮助康复者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例如构思图案、色彩搭配、创意设计,注重引导康复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提升其创造力,让其通过手工作品来感受自己的成长和变化,通过学习树立榜样,鼓励大家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相互支持进行强化激励,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提升康复者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
在执行阶段,以小组手工作品制作活动为载体,强调社会互动与支持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融入社交技能提升和团队建设内容,通过团队游戏、“赞美”主题、冲突解决、角色扮演、赠送祝福语卡等方式,帮助康复者观察和模仿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通过正向激励和引导有效克服社交恐惧和障碍,强调自我调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康复者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其未来的社会融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4.增强康复者产品化理念,巩固手工制作技能。
在前期小组手工小组基础上,美创公益小铺品牌系列活动设置进阶技能提升内容,增加“马赛克台灯”“菩提手串”“植物相框”“扭扭棒发卡”等系列手工制作学习活动,持续巩固康复者的手工制作技能,通过PPT展示和成品示范,在手工制作的基础上提出精益求精的要求,通过包装设计一系列产品化的理念方式,增加产品的可视化,加强包装精美度,将手工成果作品进行美观化,提升手工成品的精美程度。
5.拓展社区公益集市资源,推动成果展示与职康实践。
在成果展示阶段,通过社区平台开展公益集市义卖,社工邀请共同参与“心灵手巧”社交与手工小组和“你好,书店!”职业康复小组参与成员者参与社区慈善义卖,以公益摊位义卖为主,并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设置介绍词、常见问题答复、售卖“吆喝”的训练方式,积极支持康复者主动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并进行推荐义卖,募集社区慈善基金资金66.5元,让康复者通过正面行为的激励强化,可以建立良好的场景式体验和成果展示,积极参与与职业康复实践。
六、总结评估
帮助康复者学习技能知识,有效重建自我效能意识
通过在社区活动中强调观察学习的方式,帮助康复者参与手工技能和疗愈训练,通过过程评估的方式,支持康复者们用植物干花、立体矿石、马赛克拼图,塑造出了各种形态各异的艺术品,从简单的“扭扭棒”到复杂的“马赛克台灯”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康复者的心血和汗水。以任务完成为目标,树立手工制作的信心及动力,参与过程中学员们积极性较高,学习认真,同时社工对小组成员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支持,让其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释放康复者的潜能和自信心。
2. 提升康复者人际交往能力,协助重塑社交行为方式。
在小组活动中社工设计多种角色扮演和破冰游戏,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模拟真实场景来锻炼康复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团队游戏中,学习与队友紧密合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谊,帮助康复者们走出社交封闭状态。通过基线测量评估对康复者进行社交行为变化问卷测量,康复者社交技能提升变化比较明显,从被动参与服务到主动与他人交流,康复者在分享环节中逐渐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感受,主动向社工寻求帮助和建议。
3.强化康复者职业期待,支持职业康复场景化训练。
通过社区公益集市活动为康复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手工作品进行包装、展示和销售,还学会了如何介绍作品、与客户沟通等职业技能,让其明白除了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职业化的形式创造价值更是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有社区居民进行浏览购买的过程中,逐渐体验感受到工作意义和职业期待,实现重塑社会性自我,建立职业认同感。
4.增强康复者自我价值感,搭建多元化社区康复平台。
通过社区手工作品义卖展览,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和赞赏,康复者体验到了“被肯定”的自信和成就感,在社区的积极反馈和支持下,有效形成了正向激励的环境,社工作为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动员社工站、社区、爱心商户积极参与,运用成果展示和慈善资金募集的方式,使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内容有效拓展,更是以多元化的康复服务模式,提升了社区居民对精康人士以及社区慈善的关注度。
七、专业反思
1.完善成员招募与培训体系,建立品牌服务体系及运营机制。
由于美创公益小铺品牌服务属于初期运营,康复者手工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但参与积极性和意愿较为强烈,康复者手工制作团队和服务运营机制还有待完善,关于活动的招募、策划、培训执行、监控与评估,都要体系化、流程化管理,确保服务能达到预期效果。
2.关注康复者手工作品实用性,根据需求特点满足特定群体。
由于辖区街道各社区均属于老龄化社区,所在社区老年人居多,对于康复者手工作品的购买欲望不是很强烈,能够参与到的义卖的作品较少,需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偏好与需求、产品实用性,做相应发展方向调整。
作者:武汉市清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吴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