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化名(晟晟),7岁孤独症儿童,年幼时发现患有孤独症,不爱说话。服务对象和父母、姐姐一起居住,父亲远在上海经营串串店,仅在周末归家。因此,陪伴服务对象的时间颇为有限。服务对象母亲自从服务对象确诊孤独症后,便全职在家照顾服务对象,家庭的全部经济来源依赖于父亲,无疑加大了服务对象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分析预估
1.个体发展层面
服务对象存在自理能力缺陷,包括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尚未完全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仅能达到简单词汇水平,影响日常沟通,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家庭系统层面
亲子互动模式存在失衡,父亲因工作原因长期缺位,家庭角色缺失导致教养合力不足。母亲因长期独自承担照料责任,渴望增强与外界交流。家庭整体应对特殊需求的能力亟待提升。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社工对服务对象进行全面评估后,围绕提升服务对象自理能力、赋能家庭亲子关系、构建服务对象家庭社会网络支持系统等方面,对服务对象开展了专业的个案服务。
(二)介入策略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拟从以下维度开展介入:
1.通过结构化训练提升服务对象生活自理能力。
2.采用家庭赋能策略改善亲子互动质量。
3.构建多元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家庭抗逆力。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自理自立,星光璀璨
服务伊始,社工依据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设计了“魔幻万花筒”“火山爆发”等互动手工活动,旨在促进其动手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服务中,社工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鼓励服务对象遵循指导或自由发挥,同时在他需要时提供必要的鼓励与援助。通过引入互动手工玩具等趣味性干预方式,服务对象的动手能力、空间认知和创造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社工运用示范、模仿、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逐步帮助服务对象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技能。社工细心地记录下服务对象在各项技能上的每一点进步,无论是穿衣速度的加快,还是洗漱流程的日益熟练,都一一记录在案。每当他取得一点小成就,社工还会通过小奖励的方式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继续勇于面对挑战,不懈克服困难。
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社工也注意到了服务对象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因此,设计了物品与图片匹配的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不仅加深了他对物品名称和特征的记忆,还逐步提升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社工还引领服务对象积极融入小组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与其他孩子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还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经历不仅进一步锤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感受到了社交的乐趣和重要性。
(二)携手父亲,共筑“星”桥
鉴于服务对象的父亲因工作繁重而难以深入了解孩子。为此,社工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旨在增强父子情感联系的趣味互动游戏,以期在忙碌的生活中搭建起一座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首先,社工向服务对象的父亲详细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特征、需求以及有效的照护方法,包括如何辨识孩子的情绪波动、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等等关键技能,帮助父亲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关爱和支持。在此基础上,社工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孤独症儿童的亲子互动游戏,如“情感传递”“小小画家”等,通过游戏互动增强父子间的情感联系。
为了进一步加深父子间的情感联系,社工鼓励晟晟的父亲尝试设定一些固定的时间来与孩子互动。这些时间可以是每日晚餐时刻、周末特定时段或孩子放学后的时光。通过这些固定的互动时段,父亲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和需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更加贴心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互动游戏和时间安排,社工欣喜地看到服务对象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父亲不仅更加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而服务对象也在父亲的关爱和支持下,逐渐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展现出更多的潜力和才能。
(三)母爱无界,职业有梦
针对服务对象母亲因全职照顾孩子而面临职业发展的困境,社工积极介入,为其提供了一系列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旨在帮助她实现职业梦想,同时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首先社工对其进行了个人能力、职业意愿以及家庭状况的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案,帮助服务对象母亲链接面试与试岗的机会。在逐步适应新工作的征途中,社工为其提供了心理调适的援助、家庭与工作平衡的策略以及个性化的工作适应指导,助力母亲构建科学的时间管理框架,确保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陪伴。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服务对象母亲在新工作中逐渐适应了新的角色和环境,展现出了出色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她的成功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更为她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她在职业生涯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五、成效评估
(一)兴趣引导促进能力提升
在本次服务中,社工充分关注了服务对象的兴趣点,利用互动手工玩具,不仅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参与热情,还有效促进了其动手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服务过程中,通过示范、模仿、实践等方法,社工逐步引导服务对象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给予服务对象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性。
(二)亲子互动质量显著改善
通过设计亲子互动游戏,成功增强了晟晟与其父亲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了父亲对孤独症儿童特点和需求的认识,从而为其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照顾,亲子相处时间明显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晟晟开始展现出主动寻求互动的意愿。
(三)母亲实现多重角色平衡
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社工帮助晟晟母亲找到新工作,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提升家庭整体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同时,也让母亲在照顾家庭之余获得了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了家庭责任与个人发展的平衡。
六、专业反思
(一)服务介入方法的创新与成效
本次服务创新性地采用兴趣引导的介入方法,通过手工活动有效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参与积极性,在精细动作、专注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在活动设计上注重循序渐进,从简单任务开始逐步提升难度,这种阶梯式的训练方法值得在今后的服务中继续应用和推广。未来可以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如增加一些感统训练元素,使干预更加多元化。
(二)家庭系统介入的突破与深化
在家庭介入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改善了长期存在的父子互动障碍,帮助父亲掌握了适合孤独症儿童的沟通技巧;有效支持母亲实现了家庭照顾与职业发展的平衡,特别是设计的亲子互动游戏简单易行,便于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应用。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关注姐姐的参与,发挥手足关系的天然优势,使家庭支持网络更加完整。
(三)专业成长与服务优化
通过本次服务,我们在孤独症儿童干预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建立了以兴趣为导向的干预模式,验证了个别化服务的重要性;成功实践了“家庭赋能”的理念,帮助照顾者提升了专业照护能力。在资源整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现社区支持资源仍有待进一步挖掘,社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相关部门的合作,整合更多的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支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