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鸵鸟心态·向阳而生” 精神障碍患者认知行为矫正服务案例

曾梦霞、钟惠枚 2025-05-20 15:15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案例所采用的优势视角及认知行为理论有效指导了服务的开展,为服务的介入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跨专业团队合作发挥了各领域的优势及专业性,促使服务对象多方面的康复。

一、案例概述

黄某,33岁,精神残疾三级,案主自小性格较为孤僻,成绩较差,初中毕业。2011年开始出现自语自笑、易暴易怒和打骂的行为,2014年住院治疗一年好转出院,其间病情反复并吃药治疗;2018年进入辖区所在康园中心,每天临近中午才能到达康园,且需家人接送,除吃饭、午休、不愿意参与中心事务及服务,大部分时间藏在厕所,对需承担的事务逃避、抱怨、拖延严重,严重影响正常的康复服务及日常生活。

2023年,经中心社工、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联合服务介入后,案主目前拖延症状有所缓解,能积极主动承担中心事务及参与各项服务,且能独立骑行自行车往返康园、出勤基本正常,蹲厕所时间由原来的每次两三个小时缩减为每次三四十分钟;在中心能积极与他人打招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成为团队“歌神”。

案例所采用的优势视角及认知行为理论有效指导了服务的开展,为服务的介入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跨专业团队合作发挥了各领域的优势及专业性,促使服务对象多方面的康复。

二、问题与需求分析

(一)自我情绪调节需求

案主容易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出现情绪失控,表现为发脾气、骂人、拍桌子、哭等行为,且该状态持续时间久。

(二)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提升需求

案主遇到事情首先表达的就是:“我不会、太难了、做不到”等话语,并伴随逃避的行为,总觉得他人看不起自己,针对自己。

(三)拖延行为纠正需求

案主每天起床拖延严重,临近中午才在家人陪同下到达中心,来到中心后,除了吃饭、午休,其余时间几乎蹲在厕所,每次蹲厕所时间长达2~3个小时;辅助性就业完成效率低,每月只能做到几块钱;每日卫生值班总是拖延到最晚一个完成才回家。

(四)人际关系拓展需求

因案主脾气易暴易怒,且存在逃避、推脱等行为,导致中心其他会员不愿与他交流和互动;案主日常见到他人也不愿打招呼,几乎没有同伴群体,需进一步协调其人际关系,促使其回归正常的群体生活。

三、理论指导

(一)优势视角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认为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内部资源能让他们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优势视角着重挖掘服务对象自身优势。案例中,关注案主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提升其自信心和拓展其人际圈,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案主看到自身的成长和改变,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二)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案例中,积极引导案主认识到其行为、情绪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看到改变后的正向影响,从而重塑其正向的行为和认知。

四、案例目标

1、提高案主情绪调节能力,降低其易暴易怒的频率;

2、协助案主树立正向心态,提高其参与事务的积极性;

3、改善案主拖延行为,降低其蹲厕所的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

4、协助案主改善与中心会员关系,拓宽其人际交往圈。

服务开展

(一)组建跨专业“三师”服务团队,明确服务需求,制定目标及计划;

组建社工、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的“三师”团队共同介入,通过与案主本人、家属、中心其他学员面谈、查阅案主过往服务资料、病历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信息,明确需求及问题迫切性,与案主及其家人达成初步服务意向,制定服务目标及介入计划,定期召开个案研讨会,总结目标达成情况及调整服务计划及进度。

(二)挖掘案主特长及兴趣爱好,提高其信心及积极性;

据了解,案主喜欢听歌,私下喜欢自哼自唱,社工多次在活动中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和引导案主上台表演,学习演唱动作;康复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纠正案主表演的站立及行走姿势;心理咨询师带领案主回顾,归纳每次表演后的心情及正向收获,巩固案主正向心理。

(三)建立“代币制”激励机制,逐步改善其偏差行为;

与案主共同制定“拖延”改正计划,围绕蹲厕所时间、出勤率、卫生值班任务、辅助性就业四个方面制定个性服务计划,协助案主通过手机闹铃、设置监督人等方式,督促案主执行并记录每次完成任务时间,社工、心理咨询师协同案主每半个月分析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予奖励及正向肯定;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执行,案主在蹲厕所时间、出勤率、卫生值班任务、辅助性就业四个方面得到很大改善,并在2023年康园年度评比中获得最佳进步奖。

(四)协助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改善人际关系,拓展人际交往圈;

随着案主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及参与中心事务积极性的提升,与中心其他会员互动及交流增多,加之社工辅以人际交往、文明用语等知识的模拟教学、陪伴式教学等方式,案主目前能积极主动与陌生人、中心成员交流、互动。

六、主要成效

1、案主鲜少再出现无端发脾气、哭闹、拍桌子的行为,经常能听到案主的笑声;

2、案主能积极承担中心各项事务、报名参与各项活动,并踊跃发言及表现,经常在公开场合演唱,表演节目等;“我不会、我做不到”等语句鲜少再出现;

3、案主拖延症状得到较大改善,能自行骑车往返康园,大部分时间能按照正常出勤时间出勤,每月出勤率由原来的30%左右提升到70%以上;蹲厕所时间由原来的每次2-3小时降低到每次30-40分钟;每月辅助性就业收入由原来的每月3-4元提升到每月60-80元,并呈逐步上升趋势;

4、案主目前见到陌生人会主动打招呼、交流;能与中心会员、工作人员正常交流互动,会积极主动帮助他人,经常能见到案主与其他会员打闹玩耍。

七、服务反思

残疾人群体是一个特殊又不容忽视的群体,本次服务中,组建了社工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三师”力量,分别从心理、生理等多维度角度介入,重视案主自身的优势资源,引导其树立正向的认知和康复信心,从而改变其偏差行为,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和社交圈,案主康复成效明显,正向影响性呈现可持续和可发展性。

八、后续规划

进一步总结提炼现有服务的经验和模式,在同类群体及相似案例中实施康复服务,并不断提炼有差异性的服务经验及模式,汇编成册及培训课件,在残疾服务中进行推广和教学。

作者:惠州仲恺高新区心星园残疾人技术培训就业服务中心 曾梦霞、钟惠枚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