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联动,助力康复 ——高风险精神障碍患者的危机介入

杨晓丽、罗冬梅 2022-01-07 09:2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精神障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一直是社工介入的重点,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调动精神障碍患者本人的积极性。在次案例中,社工推动服务对象回顾发病经历,挖掘其在发病前的非理性认知和行为,科普精神疾病知识,引导服务对象家属、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推动服务对象服药,均是为了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让其意识到自己在康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姓名:黄先生(化名)

性别:男

年龄:28岁

籍贯:湖北

学历:初中

婚姻:未婚

(二)服务对象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2021年5月4日晚10点,社工接到服务对象家属打来的电话求助,家属表示下班回家见服务对象神情呆滞,家属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服药?服务对象不回答。家属洗澡后叫服务对象去洗澡,服务对象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情绪,在家打砸物品,要离家出走,见家属阻止便动手打了家属。家属表现出恐惧和不理解,随即求助社工。

2.行为表现:服药依从性差,目前病发,打砸家中物品,动手打家人,想离家出走。

3.情绪状况:情绪不稳定,自知力缺乏,易激惹。

4.精神病记录:诊断精神分裂症,2019年7月发病,住院2次,最近一次住院时间为2020年5月8日。

5.健康状况:有先天性心脏疾病,身体状况一般。

6.经济状况:服务对象一家是湖北人,其父母是清洁工人,一家3口挤在一个约15平方米单间里,服务对象目前无工作。

7.支持网络:服务对象父母在深,但自诉药物监管不到位,每天仅仅是口头询问是否服药,不能确保服务对象实际有遵医嘱服药;服务对象姐姐在深,但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康复问题;社区关爱帮扶小组(精防医生、社区民警、精防社工、精防专干、残联专干、网格员等)一直在提供常规的跟进服务。

二、分析预估

(一)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是指对危机状态下的个人、家庭、团体提供一种短期治疗或调试的过程。

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因未遵医嘱服用精神科药物,疾病已处于复发阶段,在家打砸物品、动手打家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已经陷入危机状态,服务对象甚至想离家出走,这对辖区其他公众的安全存在潜在威胁。服务对象病发无自知力,无法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服务对象家属安全受到威胁,暂时无法通过个人力量消除威胁,危机已然形成。

(二)社会支持网络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工作员致力于给他们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本案例中服务对象本人服药依从性差,服务对象父母、姐姐在服药监管上不到位,导致服务对象疾病复发。服务对象及家属对于关爱帮扶小组的求助仅仅是在危机已经发生时,若能在前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或许此危机不会发生或此危机严重程度大大较低。为了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长远解决问题,社工计划从服务对象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2个角度介入,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我功能、提升应对能力的同时,提升服务对象及家属利用身边资源的能力。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 让服务对象病情趋于稳定,解除其对自己、对他人安全的威胁;

2. 帮助服务对象客观认识精神疾病,规范服药依从性,提升其应对精神疾病的能力;

3. 帮助服务对象及家属梳理身边资源,提升运用资源的能力,助力服务对象康复。

(二)服务策略

1. 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取得信任;

2. 服务对象病情复发,及时介入应急送诊;

3. 运用“经历回顾”与“专题探讨”的方式让服务对象建立对精神疾病的理性认知,让其意识到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4. 与服务对象及家属探讨可运用的资源,并推动其主动运用资源,助理服务对象的长远康复。

四、介入过程

(一)应急处置阶段

1. 介入重点:多方协调资源,及时送院治疗。

2. 介入过程:经过与家属的交流,社工初步评估服务对象已经处于疾病复发阶段,当即建议家属尽量避免与服务对象发生冲突,注意个人和周边人的安全,立即打110报警,告知接警警员,本人是社区在管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现因患者疾病复发,有暴力倾向,需要立即送院医治,请求协助,同时打120呼叫救护车,告知具体地址。社工立即和社区关爱帮扶小组组长汇报情况,请求让值班工作人员协同辖区民警前往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同时社工致电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值班电话,说明服务对象家庭情况,请求开通绿色通道减轻服务对象家属经济负担。

3. 介入效果:服务对象成功入院,住院35天,出院时精神状态已趋于稳定,肇事肇祸风险评估为低风险,自杀风险评估为低风险,口头答应医生出院后会规律用药。

(二)疾病应对能力提升阶段

1.介入重点: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推动其理性看待精神疾病,自觉遵医嘱用药。

2.介入过程:服务对象刚出院时各方面状态良好,最适宜探讨疾病认知、服药依从性相关问题,社工在此阶段每周进行家访或电访,在多次的访视中,服务对象逐步信任社工,在社工的引导下,服务对象回顾了自己3次发病住院的经历,发现自己每次复发前都会存在自行停药或减药的情况,并与社工坦诚“自己每次都是想赌一把,自己还年轻不想就这样认命了”,社工指出服务对象拿精神健康来赌博是非理性的行为,这3次的“赌博”足以让服务对象认识到坚持服药对于病情稳定的重要性,服务对象表示认同。

3.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能自行遵医嘱服药,病情持续稳定。

(三)资源运用能力提升阶段

1.介入重点:让服务对象和家属识别身边可运用资源,并主动运用这些资源。

2.介入过程:长期坚持服药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存在几个困难,一是未养成服药习惯时容易有遗忘的情况出现,二是长期的药费支出对于经济并不宽裕的服务对象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压力,三是服药副作用难以忍受。针对上诉困难,社工与服务对象及家属探讨身边资源,服务对象及家属意识到服务对象本人、服务对象父母、服务对象姐姐、社区工作人员、龙岗区慢病院、深圳市康宁医院等是他们可以运用的资源。在了解了身边可运用的资源后,社工与服务对象讨论了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最终达成以下共识:首先服务对象本人需遵医嘱用药,服务对象父母每周点药,服务对象姐姐不定期做服药提醒,社工每月家访,精防医生不定期随访,督促服务对象服药;其次社工指导服务对象准备服药补贴申请资料,尽快向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申请服药补贴;最后社工每次家访时了解服务对象精神状态、服药副作用,推动服务对象每月去康宁医院复诊。

3.介入效果:服务对象可以每2个月去社康领取免费药物,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支持下,服务对象坚持服药、定期复诊,找到了最适合药物与药量,能主动与家人和工作人员反馈自己的治疗情况,目前精神状态一直较稳定。

五、评估

(一)服务对象反馈

服务对象自诉目前已很长时间未出现幻听、被监视感,自我感觉良好,下一步准备考虑找一份工作。服务对象家属表示在社工的介入后能坚持服药,病情一直稳定,特意给社工送来了近期表达感谢。在结案评估中,服务对象及家属对社工的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满意度评价为满分。

(二)社工自评

社工每季度对服务对象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服务对象在敌对性、幻觉、猜疑等方面有显著改善。

社工初见服务对象时服务对象表现情绪不稳定,有暴力倾向,在社工介入中后期服务对象情绪较为稳定,未有复发,无暴力倾向。

(三)目标达成评估

经过社工细致服务与资源整合,服务对象能理性看待精神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申请了服药补贴,能自觉遵医嘱服药,病情持续稳定,社工与其制定的服务目标达成。

六、结案

1.结案原因:服药目标达成。

2.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社工提前告知服务对象需要结案,与服务对象回顾开案以来服务对象的进步与成长,告知服务对象结案后社工还是会依据精防工作要求定期随访,只是频率会降低,建议服务对象后期可以多多参与社工举办的康复活动。

七、专业反思

(一)提升精神障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是有时机的。

恢复自知力和提升服药依从性是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观念,而恰当的时机对于患者自知力恢复和服药依从性提升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案例中,社工选择在服务对象出院后加强方式频率,重点改变服务对象自知力、服药依从性,主要考虑是服务对象经过35天的规律用药治疗,病情最为稳定,此时意识最为清晰,情绪较为稳定,能理性与人沟通交流,此时探讨疾病认知、服药依从性效果最好。在社区康复中,对于无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社工也许可以等待其发病的时机,等其出院后再做重点干预,多次介入后患者或许能有所改变。

(二)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需要调动其个人积极性

精神障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一直是社工介入的重点,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调动精神障碍患者本人的积极性。在次案例中,社工推动服务对象回顾发病经历,挖掘其在发病前的非理性认知和行为,科普精神疾病知识,引导服务对象家属、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推动服务对象服药,均是为了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让其意识到自己在康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投稿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