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1.服务对象:张先生(化名)
2.性别:男
3.年龄:48岁
(二)个案来源
同病区护工介绍,医务社工找到服务对象并建立联系。
二、问题分析
1.情绪状况。服务对象身患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霉菌)、I型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病和低钾血症,需长期住院且大部分时间都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度过。有时下床一小段路程的步行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极困难的运动。由于病情严重住院时间太长且病情无明显好转,服务对象的心情一直十分低落,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无望。医务社工第一次与其交谈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把“等死”挂在嘴边。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是贵州省人,家中父母已经去世,只有两位姐姐,但也早已多年未曾有过联系。服务对象此次生病两位姐姐也没有来看望过,只打了几个电话表示关心。患者8年前就已经和妻子离婚,现如今只有一个14岁的儿子与其相依为命。患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十五岁就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家庭储蓄并不多,如今因为自身重病需要长期住院已经花去大半积蓄。
3.经济状况。家里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服务对象打工维持。如今服务对象生病住院,没有经济收入,靠之前积蓄维持医疗费、孩子的学费和父子二人的生活费。
4.人际关系。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朋友没有很多,只有五六个,但每个朋友都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尽绵薄之力。像这次住院,他的朋友都会自发来医院看望他并给他一定的经济帮助,不求回报。朋友中有一位与服务对象关系特别好,已经成为孩子的干爹。这位朋友在患者住院期间已经先后帮患者交了六七千的医疗费,且承诺若患者不治去世,他会帮患者抚养儿子。
5.行为表现。服务对象在跟医务社工交谈时总是会流露出消极的情绪,总是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人生没有了希望;服务对象一直觉得自己在医院治疗也只是在等死,并已经做好随时把儿子托付给孩子干爹的准备。
6.支持网络。服务对象的两位姐姐(较薄弱)、服务对象的儿子(强关系)服务对象的朋友特别是孩子的干爹(较强)、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正式资源)。
三、服务目标
(一)长期目标
1.个案服务结束后,能服务对象重拾对未来的信心,积极与病魔做抗争,服务对象能够与医务社工积极探讨今后的工作规划。
2.个案结束后,服务对象的孩子可以与服务对象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
(二)短期目标
1.经过前四周的个案服务,服务对象产生积极的想法,如找工作,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与医务社工及同病房的人交流时减少“等死”、“治不好”、“没希望”等消极字眼的出现
2.再经过四周的个案服务,医务社工跟服务对象及其孩子建立微信上、QQ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帮助服务对象找到与孩子谈话“走心、走情”沟通方式,增加服务对象父子的沟通和交流有5次以上孩子“走心”回答。
3.服务对象能重新对未来产生希望,与医务社工积极探讨对未来的规划。
四、理论依据
(一)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认知行为治疗认为: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有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
医务社工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长达近三个月的陪伴以及对服务对象进行个案会谈、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使服务对象改变“人生无望”、“只能等死”等非理性的信念,让服务对象看到人生的希望并对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规划。
(二)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
医务社工以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为着眼点,借助对服务对象身边唯一的亲人——服务对象的儿子来帮助服务对象重拾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继续活下去的信心。医务社工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重新建立服务对象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促进服务对象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他们彼此之间的支持。
五、服务介入过程
(一)介入前期:及时介入,情绪陪伴
在与同病区护工接触时了解到服务对象的情况后,医务社工立即前往对象所在的病房,了解情况。
在陪护过程中,张先生一直流露出难过、悲观、对生活无望等消极情绪。疾病的折磨、对儿子的愧疚和担心都在侵蚀着张先生的精神支柱,让张先生有了“等死”、“死后将孩子托付给孩子干爹”等消极念头。医务社工在发现危机问题时,在医务社工督导的指导下及时采取介入措施。首先进行情绪疏导,并不断鼓励服务对象,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些经济援助、职业规划和对其孩子进行课业辅导的想法以供服务对象选择,让其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在接案后的4周中,医务社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入病房个案服务,并不定时在微信上与服务对象进行交谈,及时跟进情况,稳定服务对象情绪,鼓励服务对象积极配合治疗。
(二)介入中期:改变认知,重建希望
在第5-8周的陪伴过程中,医务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最需要的是经济方面的援助,医务社工并积极为其联系医院的资源和链接社会外界的经济援助——轻松筹平台、爱心义卖平台等。
在心理疏导方面,医务社工的服务初见成效,服务对象情绪有所转变,开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会有意识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体力锻炼。在第五次个案服务时,服务对象的病情有所好转、心情也开始变得积极,服务对象会主动向医务社工提出想要联系儿子的学校进行募捐,并且接受了医务社工爱心义卖的提议。除此之外,服务对象和医务社工还进行了职业规划,确定了适合服务对象如今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的职业——微商。但存在没有经验和无人教授的困境,需要医务社工继续为服务对象寻找相关资源、信息。
此外,经过医务社工的支持和鼓励,服务对象开始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并注重沟通的方法,会主动关注自己的决定对孩子的影响以及询问孩子的意见,虽然服务对象的孩子还是沉默寡言很少回答服务对象的问题,但父子间缺少沟通交流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三)介入后期:父子齐心,携手并进
医务社工通过与服务对象孩子班主任的交谈,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情况,找到孩子的好朋友,通过好朋友的陪伴和鼓励,鼓励孩子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同时,医务社工继续鼓励服务对象积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在双方的努力下,服务对象与其孩子的沟通明显增多,双方开始主动、深入了解对方,父子间形成了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稳定支持。
服务对象表示今后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自己也会尽量多锻炼,争取在年底出院,与朋友们一起过年。除此之外,服务对象还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规划:希望孩子可以好好读书,只要自己还能赚钱就会支持孩子继续完成学业;或者孩子自己有更好的想法,他都会支持。
六、医务社工反思
纸上谈来终觉浅,得知此事须躬行。理论只有结合实践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医务社工只有在实践中结合专业理论才能提升其服务技巧与能力。
医务社工在提供服务时只有与服务对象沟通顺畅并取得其信任,才能顺利与其建立关系以及进行接下来的一系列个案服务。因此,医务社工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技巧,避免在与服务对象沟通过程中出现卡顿、无话可说的情况。
医务社工在给服务对象开展个案服务时要避免给服务对象不切实际的希望,应该尽量在确定并落实相关事宜后有把握做好再告知服务对象,否则很容易给服务对象造成落差从而对医务社工失去信心,失去接受服务的积极性。医务社工在与服务对象接触时应该注意避免谈及专业的疾病话题,避免评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切忌给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建议。
医务社工和医务人员在针对服务对象个案管理服务开简短交流
供稿单位: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