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始建于1951年,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目前在院伤残军人100余人,家属300余人,是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优抚安置单位。早在2007年,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设立社工科,通过入户陪伴、个案服务、兴趣小组、康乐活动等,满足伤残军人多层次和个性化的心理需求。但较少有人关注革命伤残军人家属尤其是革命伤残军人伴侣的问题,特别是在集中休养的特殊环境,家属要远离故乡旧友、子女多不在身边,在面对问题时,很难及时得到帮助,因此,帮助革命伤残军人家属构建朋辈支持网络是很有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四川省民政厅资助的,以革命伤残军人及其家属为服务对象的“革命伤残军人社会关爱支持中心康复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实施。从前期调研中了解到,在院休养超过30年以上的革命伤残军人居多,在长久的照料生活中家属在照料革命伤残军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压力,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女性家属。随着革命伤残军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家属的照顾压力倍增,而且家属自己也在面临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因此,关注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的身体问题、心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组工作介入革命伤残军人家属朋辈支持网络构建的实务研究
(一)分析预估
根据前期对革命伤残军人家属(本文特指革命伤残军人伴侣,不包括其他家庭成员)的调研和访谈评估,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预估如下:
1、革命伤残军人家属有建立朋辈支持网络的需求
革命伤残军人家属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革命伤残军人的生活照料,社会互动较少,社会参与度低,很少与人交流。此外,在生活照料的过程中有遇过困难、也有自己的经验可以分享,但缺乏一个平台可以让她们相互分享、共同成长,使之成为彼此的支持。
2、革命伤残军人家属有归属与爱的需求,有被认可、被理解的需求
革命伤残军人家属在长期的生活照料中付出众多,与家庭其他成员相处时间较少,缺乏倾诉的途径,需要更多认可与归属感。
3、革命伤残军人家属有营养膳食知识学习分享的健康需求
“一日三餐”是家属在照料革命伤残军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革命伤残军人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身体健康更需要重视;另一方面,家属本身也在逐渐老去,身体健康不容忽视。
(二)服务计划
1、理论支撑——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的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社会支持理论指出:社会支持是由社会网络、社区、家庭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所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者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一般来说,影响个人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因素。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支持,其关键的问题在于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其今后的生活,进一步从治疗的角度看,则在于如何弥补个人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改变个人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2)个人因素。一般来讲,低自尊对于建立关系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而高自尊者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一个自我评价高的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而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3)环境因素。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人更容易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也更倾向于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本小组旨在扩展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从发展的观点出发,以共同学习、分享营养膳食知识为切入点,搭建大家共同成长的平台,不仅弥补其营养膳食知识缺乏的不足,也更好满足革命伤残军人家属自身健康及社会交往的需求。此外,从小组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协助,提供心理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方式,增强组员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通过相互的认可增强组员的自尊感,使之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此外,半开放性质的小组,能够让组员有更多的互动和自主交流,帮助组员更好的建立朋辈支持网络。
2、服务目标
(1)服务总目标
以营养膳食知识的学习分享、实践操作为切入点,搭建革命伤残军人家属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从小组的互动过程中,促进小组组员的互帮互助和相互支持,建立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的朋辈支持网络。
(2)分目标
(1)通过营养膳食知识的分享学习,丰富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的营养膳食经验和技能,促进其个人的发展、以更好的应对今后的生活。
(2) 通过营养膳食实践操作学习,搭建革命伤残军人家属共同学习的平台,从小组的互动中促进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的互帮互助,扩展革命伤残军人家属非正式支持网络。
(3)通过半开放的小组形成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组员自主分享、交流学习,更好的建立和运用革命伤残军人家属朋辈支持网络。
3、小组招募计划
(1)休养院分为3个区,每区设有班长,由班长在区域内进行宣传招募。
(2) 根据社会工作者科多年服务经验进行组员推荐,社会工作者进行邀请。
(3)社会工作者通过入户访谈邀请招募组员。
4、小组服务计划方案
“膳待生活 食全食美”——革命伤残军人家属营养膳食小组活动计划 |
||||
小组进程 |
活动目标 |
活动内容 |
服务策略 |
|
第一节 小组初印象 |
(1)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建立小组规则; (2)帮助组员了解小组活动目的和内容; |
(1)组员间的相互认识;社会工作者进行小组说明、明确规则; (2)专业医护人员讲解革命伤残军人饮食注意事项;专业营养师进行营养膳食知识教学; |
从发展和治疗的观点,通过知识的学习,弥补个人的经验的不足,对后期的生活产生好的影响。 |
|
第二节 厨房有温度暖意透人心 |
(1)以营养膳食实践学习为依托,搭建革命伤残军人家属共同学习的平台; (2)逐步加强小组成员的互动,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增强组员对自我的认可和对彼此的支持。 (3)引导组员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朋辈支持的存在和意义,并引导学习如何更好的运用朋辈支持满足自我的需求。 |
(1)鼓励组员自主选择食材处理,并分享自己的日常处理方式; (2)在老师的指导及组员相互帮助,参考营养食谱完成菜品; (3)组员相互交流,思考选择食材的原因及搭配好处。
|
(1)在实践过程中,引导组员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目标; (2)社会工作者要引导组员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自信,增强对自我的认可。 (3)社会工作者要引导组员意识到社会支持网络的存在,并学习通过朋辈支持满足自我的需求。 |
|
第三节 厨房有温度互帮又互助 |
||||
第四节 厨房有温度 与你衷肠诉 |
||||
第五节 “食全食美”同分享 |
(1)鼓励组员进行更多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形成有效的沟通和支持,促进朋辈支持网络的作用发挥。 (2)对小组发展过程的回顾总结,引导组员认识到自我的成长。 (3)引导组员运用朋辈支持网络满足自身需求,增强组员的群体归属感。 |
(1)针对秋季天气转凉的特殊时节,学习秋季营养膳食搭配知识。 (2)对之前的知识分享和实践操作过程进行总结,形成可分享的实践学习成果; (3)对营养膳食知识学习分享、实践操作学习过程、革命伤残生活照料问题进行分享交流。 |
(1)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提炼。 (2)社会工作者要注重过程中,引导组员对彼此情感的支持、对彼此的相互理解,提升小组凝聚力,增强组员的归属感。 |
|
第六节 “膳”待生活共欢乐 |
(1)组员共同回顾小组的发展过程,梳理小组成长的收获。 (2)组员间相互交流,回顾自己在小组中感受到的支持和理解; (3)赠送营养膳食食谱,鼓励组员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1)社会工作者要引导组员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成长与收获; (2)社会工作者要引导组员意识到在小组中感受的支持和理解,增强组员的归属感。 |
(三)小组工作介入的实务研究
本次小组共招募服务对象5名,平均年龄56岁,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呈现如下:
1、小组初期:打破距离感,建立信任关系
(1)活动目标:
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建立小组规则;帮助组员了解小组活动目的和内容;帮助小组成员学习和掌握营养膳食知识,促进组员个人的发展。
(2)组员的表现
小组的组员多是相互认识的,但是在此之前没有过深入的交流和往来,关系一般。在整节小组过程中,组员积极参与、主动表达。特别是针对于饮食健康和在照顾革命伤残军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而专业医护人员和营养师也就大家的提问进行了回答,组员表现都较好。
(3)小组的互动情况
在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介绍和小组情况说明时,个别组员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对小组抱着比较随意的态度。而随着小组的破冰和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的深入,打破陌生感、建立信任关系,以及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形成彼此的感同身受,组员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小组互动情况渐好。
2、小组中期:建立朋辈支持网络
(1)活动目标:
以营养膳食实践学习为依托,搭建革命伤残军人家属共同学习的平台;逐步加强小组成员的互动,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增强组员对自我的认可和对彼此的支持。引导组员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朋辈支持的存在和意义,并引导学习如何更好的运用朋辈支持满足自我的需求。
(2)小组组员的表现
本阶段主要是实践学习的阶段,第二节主要是通过实践学习的过程,鼓励大家相互帮助。小组组员在活动一开始便自主选择了任务,并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虽然,前期社会工作者做了许多准备,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依旧面临许多问题。买的菜板小了,组员便从家里搬来了大菜板;准备的菜刀不够锋利,组员就拿了自家的;豆浆机不好用,组员主动搬来了家里的,还和大家分享了使用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大家逐渐形成了互助意识、展现了相互帮助的行为,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互动和信息的交流。小组第三节也是实践操作,鼓励大家进一步深入分享和学习,逐步建设朋辈支持网络。活动一开始,组员即有序的分配了任务,也没有了第一次的慌乱,组员的实践过程越发顺畅,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更加顺畅。在本节活动中,组员的实践成果不仅获得小组的共同认可,更是获得了革命伤残军人的高度赞扬。使得组员对小组目标的实现信心增强,而来自组员的认可,也使得小组的凝聚力逐渐增强。小组第四节是实践学习的考核课程,亦是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运用朋辈支持网络满足需求的重要阶段。组员面对提供的食材,自主搭配选择,相互提供建议和意见,讨论平时的做法以及现在如何操作,并顺利完成实践内容。在本节活动中,对小组组员的互动要求更高、对小组组员的互帮互助要求更高,也更好的形成了小组的凝聚力,组员开始学习运用朋辈支持网络,以更好的满足自我的需求。
(3)小组的互动情况
在第二节小组活动,组员因之前缺乏配合,使得第一次活动有点乱,但组员之间相互帮助,使得小组互动情况较好;第三节小组活动,小组组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度较高,有序的形成任务分配和进行实践操作,成果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小组互动情况较好;第三节小组活动,组员能够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动行为增强,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感增强,小组互动情况极好。
3、小组后期:朋辈支持网络的运用
(1)活动目标
对小组发展过程的回顾总结,引导组员认识到自我的成长。鼓励组员进行更多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形成有效的沟通和支持,促进朋辈支持网络的作用发挥。引导组员运用朋辈支持网络满足自身需求,增强组员的群体归属感。
(2)小组组员的表现
在第五节小组活动中,专业营养师带领组员对秋季健康饮食进行了学习,然后与组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组员分享小组学习对自己的影响和收获,分享了哪些膳食搭配获得了革命伤残军人的认可,表达了对其她组员的信任和帮助的感谢。第六节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引导小组组员共同回顾小组的成长历程,对小组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了分享总结,引导组员认识到来自彼此的支持和信任对自己的重要影响,鼓励小组组员进行持续的交流和帮助。小组组员也分享了小组从成立到结束的内心感受,小组对自己生活的重要影响,来自组员的鼓励和感受到的支持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3)小组的互动情况
在第五节和第六节活动中,注重小组的分享和交流,特别是小组组员在活动中感受到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小组组员对个人在小组的收获、感受到来自其他组员的支持都进行了表达,小组互动情况较好。
(四)总结评估
1、过程评估
(1)观察法
小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填写过程记录,记录活动过程,通过单元活动目标达成评估。本小组旨在依托营养膳食知识的学习分享、实践学习,搭建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组员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支持,形成朋辈支持网络,并鼓励组员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运用朋辈支持网络以有效的行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活动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组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情况、小组活动后组员之间是否有持续的互动、是否将所学应用于生活的表现和反应,综合评估是否达到活动目标。
(2)访谈法
社会工作者设计半结构访谈提纲,借助和服务对象及其重要关系人的访谈过程,了解其参与活动的直接感受,收集活动反馈意见。
2、结果评估
(1)访谈评估、问卷评估
在小组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运用组员个人成长评估表、组员满意度评估表、小组成效评估表,通过访谈和问卷评估,对小组成效进行评估。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社会工作者采用肖水源1990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分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评估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的强弱,并进行小组前后的对照。
3、成效评估
(1)小组目标是否达成
每节小组的活动都按照策划完成,单节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较好。根据最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小组满意度较高,组员对个人的成长、对组员间相互交流、分享,彼此支持感受较深,小组目标基本达成。但朋辈支持网络的稳定程度,以及维持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2)活动的适切性
在第一节小组活动中,破冰游戏的效果很好,很好的拉近了小组组员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小组活动中,由于社会工作者前期准备不充分,活动现场有点乱,但正好因此使得组员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更好的展现。在之后的小组活动中,活动适切性都较好。专业医护人员、专业营养师的加入,让小组组员得到权威的知识分享,丰富了生活经验。而共同实践的学习让组员能够很好的分享和交流,将所学转变为行动,运用身边朋友的支持有效的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满意度评估和成效评估,组员评价活动的合适性较好。
(3)小组互动
小组的沟通和交往模式主要是互动模式,在共同的学习过程增加互动时间、互动频率,共同分享和相互帮助,在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彼此的支持。小组的凝聚力和朋辈支持网络也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增强。
(4)组员的表现和改变
因为是半开放性的小组,小组组员之间的交流分享较为自由,可以将自己所思所学带给组内其他成员。社会工作者可以很好的看到组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包含组员的主动提问和分享、对其她组员提供帮助、对其她组员表达认可等。在每节小组结束后,组员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也会主动邀请社会工作者到家里品尝她们制作的营养膳食,组员的表现较好。此外,通过组员个人成长评估表,组员对自我的成长表示认可。
(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后测结果评估
小组组员社会支持量表前后测结果如下:
根据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值越高代表个人的感受到的支持力度越强,社会支持越好。通过小组的前后测对比,组员的个人社会支持评定总分均有所上升,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显示增长,该小组对组员个人社会支持有较好的影响力。
三、总结与反思
(一)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的运用反思
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来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从影响社会支持的三个因素出发,设计服务活动方案和实施活动内容。从发展因素看,社会工作者通过营养膳食知识的学习分享和实践操作的平台,能够丰富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的生活经验,以更好的应对生活压力,通过有效的行动解决问题。从个人因素看,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发展过程中,鼓励小组组员互帮互助、相互分享和支持,通过对自我成长认可以及组员的认可,增强了组员的自尊和自我评价,使之能够形成有效的朋辈支持;从环境因素看,半开放的小组,允许组员更自由的分享自己所学所思,更有利于组员建立朋辈支持网络,并更好的运用支持网络满足自我需求。不足在于,组员缺乏对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的感知,能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感知到彼此的认可和支持,但缺乏运用朋辈支持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
(二)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反思
在小组初期,社会工作者作为小组的资源协调者,邀请专业医护人员的参与、专业营养师的参与、协调场地及物资,制定初步的实施计划,将小组组员聚集在一起,保证小组的顺利进行。在小组中期,社会工作者作为组织者和支持者,陪伴小组组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小组组员遇到问题时给与支持,在小组组员成功时给与肯定。在小组后期,社会工作者作为引导者,引导小组组员将自己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真正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回顾小组的发展过程,社会工作者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较为清晰,但不足在于,组员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角色感知较弱,小组过程中,组员对社会工作者存在依赖心理,更多时候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引导,才能促进组员对共同目标的明确。
(三)小组的意义及经验反思
优抚安置政策的不断完善,不仅保障了革命伤残军人及其家属的物质需求,也极其重视其生活健康、精神文化等需求的满足。本次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陪伴革命伤残军人多年、对其进行生活照料的女性伴侣,但在休养院,还有相当多的革命伤残军人照料者群体,同处休养院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相似的问题存在,也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可分享。本次小组为如何搭建革命伤残军人照料者群体交流平台提供了参考,从营养膳食的角度切入,既是学习小组更是支持小组,在共同学习营养膳食知识的过程中,分享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倾诉个人内心的压力,寻求彼此情感的支持,建立朋辈支持网络,以更好的应对生活压力。因时间、场地等限制条件,虽然不能大规模开展小组活动,但可以以此为方向,探索适应更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和途径,扩展革命伤残军人照料者群体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此外,本次小组也是首次探索从革命伤残军人家属的角度,如何更好的满足革命伤残军人的健康需求,家属作为革命伤残军人最重要的支持网络,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直接促进革命伤残军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本次小组的顺利开展,也要感谢来自革命伤残军人医院的支持,包括社工科、荣管科、内四科等科室的大力配合,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也需要对服务对象的资源进进行整合,帮助服务对象更好的运用自身的资源,应对生活的压力和困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