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
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宝山工作站 李诗蕙
序言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著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单的孤单的寻找我的家”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也正是服务对象小飞(化名)现状的真实写照。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往往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小飞的经历正如此……
一、基本资料
姓名 小飞(化名)
性别 男
年龄 15岁
学历 初中肄业
目前状况 失学、无家可归状态
二、背景资料
1、成长经历
在服务对象小飞尚未出生前,曾有一个哥哥,不曾想哥哥意外溺水死亡,直接导致了父、母关系的急剧恶化,父亲变得经常夜不归宿,可怜母亲一人常常独自在家。母亲一直期盼着再有一个孩子能陪她,可小飞的到来既是喜讯又是噩耗,因为怀孕期间母亲被查出了肺癌,家人都反对她养下孩子,可执着的母亲持意要留下他,在他出生一个月后,母亲病逝,家中的气氛随即也风云突变,没有因为他的到来而喜悦。外公、外婆满心都是怨恨,认为他的到来直接害死了母亲,从此,不再让他进门;他唯一的依靠——父亲,虽然平时嫌少关心他,但总算还留在了他的身边,不曾想到了小飞刚进初中,父亲便找了各种借口,卖掉家中唯一的房子离家去了杭州做生意,从此他成了名义上的“孤儿”。
从小带他长大的姑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在姑妈的强烈要求下,推脱不管的父亲只得出钱在某新村借了一套房子,让无家可归的他居住,从此,他便开始了独自一人的生活。
2、家庭背景
单亲家庭。父亲自从母亲病逝后,对其生活和学习都不闻不问,更谈不上亲子间应有的沟通。一直没有稳定工作的父亲,也在其读初中后,找了个借口要做生意卖掉家中唯一的房子,离家远去了杭州,此后几乎不与家中联系。
外公、外婆因为女儿的病逝而怪罪于他,断了来往,现在家中唯一的亲人,他的父亲又抛弃了他,这让退休在家一直关心他的姑妈十分焦急,实在不忍心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一边照顾自已的家庭一边抽时间来看护他,但父亲的钱并不都是每次能按时打给他的,大多数的时间他也只能饱一顿饿一顿,过着同龄人无法想象的生活。
3、学习背景
从小学开始,一直被背负罪名又缺乏家庭关爱的他,很早就迷恋上了网游,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时的父亲还会偶尔来管管他;但到了初中,独自一人生活的他,象断了线的风筝,整天沉迷于网游中,多次逃学去网吧。学校老师在无法约谈他父亲后,只能通过他的姑妈找到他父亲来学校,可他父亲到了学校不问缘由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暴打了他一顿,这让原本就不顺畅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原本在班级中,就不愿与同学交往的他,变得更加自卑,对老师、同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看法,抱怨老师的告状行为,同学的冷嘲热讽,也让他开始逃避学校生活,不愿去学校读书。
正面临中考的他,不断出现夜不归宿的现象,姑妈情急之下只得求助社工,鉴于此种特殊状况,青少年事务社工及时进行了介入。
三、主要问题及分析
服务对象小飞逃学、夜不归宿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自身因素
服务对象小飞自小缺乏家庭的关爱,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谈;正值青春期的他,虽希望能与同伴交往,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但家庭的变故、父亲当面的责骂,都让他心生怨恨,变得更加孤僻和自卑、自暴自弃,害怕同学嘲笑的他,更愿每天独来独往。
家庭的变故,使年少的他无法理解和接受,成长过程中也饱受了挫折与痛苦,压抑人心情常常使得年幼的他情绪时好时坏,同学们也都害怕的远离他,这更促使他变得封闭自我;缺乏安全感的他,开始选择逃学、夜不归宿,在网吧或KTV中寻求安慰和刺激,他认为这样可以逃避一切,不用学习。
2、家庭因素
母亲病逝后,渴望得到父爱的他,却一直被忽视。父子俩虽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因长期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情感的表达,而让彼此长期处于敌对的关系。从小背负母亲因养他而失去生命的罪名后,外公、外婆也不愿带他,甚至不认他,使其一直生活在阴影中。亲子沟通严重缺乏、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爱,也是导致服务对象小飞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3、分析与评估
经过对服务对象小飞两个主要因素的详细分析与评估,青少年事务社工认为服务对象小飞的主要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关爱缺乏;二是认知错误,行为偏差;三是非理性情绪,抗挫能力较差。
首先,已经无法获得母爱的他,又因父亲角色的缺失,形成家庭关系的错位。长期在外的父亲,在其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不管不问,没有尽到监护人应尽的义务,甚至扬言放弃服务对象让其自生自灭,生活上长期得不到家人照料的他,严重缺乏家庭的关爱。
其次,长期背负的罪名也对服务对象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再加之自我约束力差,导致其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目标,遂产生了逃学的行为,后发展成夜不归宿。
最后,服务对象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乏正确的引导,家庭的变故对其的情感和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畸形的家庭教育则让其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无法去应对这些,小小年纪的他只得选择逃避。
四、服务介入
(一)服务计划
1、总目标: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自信,重归正常生活;协助他缓解因缺失家庭关爱引发的心理困扰,改善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2、服务策略:
(1)身心健康: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缓解其因无助、被抛弃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2)认知行为:调整服务对象对家庭问题的错误认知,协助服务对象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争取得到长辈的理解和接纳;
(3)就学问题:青少年事务社工及家人督促,寻找合适的就学机会;
(4)社会环境:帮其搭建支持平台,建立良性互动,协调社区资源,在精神、经济方面给予支持。
3、具体行动计划
(1)通过面谈,详细了解个人及家庭的背景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建立专业关系;
(2)通过进一步面谈,倾听服务对象的所需,给予充分宣泄的机会,协助其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给予心理支持;
(3)帮其分析问题的所在,学习管理好情绪,提升认知水平,调整心态。
(4)联系家人与居委,交流服务对象的现状,得到社区的帮助,共同做好服务工作。
(5)为服务对象搭建沟通平台,提供与同伴良性互动的机会,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自信。
(6)与服务对象的家人共同配合,协助服务对象重回校园
4、服务模式
根据服务对象的目前情况,青少年事务社工决定采用危机处理模式介入服务,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服务对象快速、有效地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针对服务对象因家庭变故造成的心理伤害,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减缓压力,协助服务对象建立积极正向的认知,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二)服务过程
1、了解实情 建立关系
青少年事务社工接到服务对象姑妈的求助电话,约社工点面谈。在交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出生一个月后其母就因肺癌病逝,外公、外婆就此把女儿的过世怪罪于他,虽然服务对象的户口仍挂此处,但外公、外婆再也没接纳过服务对象,更别提让其在此居住,并断了彼此的来往。
服务对象的父亲工作一直很不稳定,长期对其不管不问,在其读初中时,更是找了个要做生意的借口,卖掉家中唯一的房子后,去了杭州;面临无家可归的他,让平日疼爱他的姑妈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不管,在姑妈的强烈要求下,父亲只得在某村租借了一间房,让他一个人居住,生活费也不保证按时寄给他;这让从小带他长大的姑妈十分焦急,可姑妈也有自已的家庭,不可能全身心来照顾他,当发现他有夜不归宿的行为时,马上联系他的父亲,可他的父亲却说他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让他自生自灭,不会再来管他,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姑妈赶紧求助于青少年事务社工。
2、深入沟通 安抚情绪
鉴于情况的危机,青少年事务社工约服务对象与姑妈再次在社工点面谈。当个子高高的他站在青少年事务社工面前时,青少年事务社工想到这么一个青春少年,如果生活在一个健全的家庭,他该是多幸福啊!可眼前的他,坐在桌前低头不语,身体单薄的他,接过青少年事务社工递来的面包就吃了起来;青少年事务社工并没有直接询问他的家庭情况,而是根据其身高试着问他是否喜欢打篮球,这时他立刻有了精神,抬头告诉青少年事务社工说自已非常喜欢,会在周末或双休日去体育场运动,有时会玩到天黑才回家;当问其一起玩的同伴时,他说都是临时在那认识的,“那为何不与同学一起时”,他却又低头轻叹说“同学们都不愿理我”。青少年事务社工告诉他,我们的活动中也有篮球比赛,希望他在放假时能带伙伴一起来参加时,他爽快地答应了。
看到他的情绪变化,青少年事务社工紧接者就问起了他为何要逃学、夜不归宿,并指出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KTV都是不允许的。听完此话,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已为什么逃学、喜欢夜不归宿的原因都告诉青少年事务社工,对学习感到厌倦的他觉得一个人在家无聊又寂寞,可在那些地方既热闹又有人陪着,多少有些安慰。听了他的话,青少年事务社工感受到了他的无奈和痛苦,并给予了同理,鼓励他振作起来,但同时告诫他以后不能再去这些地方,同时严厉指出这类场所的危害性,希望他再也不能去这些地方,并马上远离这些场所。
在仔细了解他和姑妈、父亲的关系以及成长经历后,青少年事务社工及时对其的情绪进行缓解和疏导,并询问了其目前住处,让其注意安全,希望他姑妈能继续照顾他。
3、重识认知 调整心态
当再次在社工点约谈时,服务对象小飞已无先前的拘束,主动与青少年事务社工打招呼。青少年事务社工问及现在的生活状态时,他告诉青少年事务社工姑妈早、晚会来两次,晚上也不去那些场所了。青少年事务社工针对其正处青春期的阶段,向其详细讲解了青春期健康知识,同时,指出其目前身体上出现的一些变化是正常的,有时行为与情绪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学会控制和调节,并教授其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同时,也严厉指出夜不归宿的危害,告之其虽然家庭是不幸的,目前独处一处,但周围的人(姑妈、社工、社区等)还是非常关心他,不能自我放弃。母亲生病去世不是他的原因而是自身身体的原因,责任不在他,希望他能重新振作起来,改变以往的生活状态与行为,让大家重新认识他。
4、协调关系 整合资源
青少年事务社工曾尝试与其父亲联系,但未果,其姑妈也表示难以找到其父,虽然亲子沟通无法建立,但青少年事务社工又尝试是否能让外公、外婆重新接纳他,就与其户口所在居委的书记进行沟通,希望通过居委对其外公、外婆进行劝导,让长辈能接受外孙,给其一个家。居委书记表示,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居委会加以关注,也会在其遇到困难时帮其申请经济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
5、搭建平台 协助改变
青少年事务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巩固后,再次约服务对象来到社工点,邀请其前来参加DIY活动。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但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引导下,他很快融入了群体,与大家相处起来,青少年事务社工也第一次看到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6、勇敢面对 重返校园
这以后,在姑妈的精心照料和青少年事务社工的热心帮助下,虽然服务对象的父亲仍未露面,但服务对象开始尝试改变,生活渐渐步入正规。青少年事务社工再次约其与姑妈一同面谈,让其放下包袱,勇敢面对现实,同时,也指出虽因父亲帮其办理了退学不可能重回原校就读,但青少年事务社工将会帮其联系,试试能否进入灵石学校学习,以提升自我。服务对象的姑妈也表示,一直在劝导他,让其能尽早重返校园,毕竟他还是未成年人,不可能过早踏入社会,其本人也表示同意。
五、成效评估
1、服务初期:
针对开案时服务对象面临的危机及情绪问题,青少年事务社工运用“危机干预”和“理性情绪治疗法”,有效地缓解了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使危机得到了及时化解,同时,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也得到了服务对象及其家人的认可,使服务能继续下去。
2、服务过程:
青少年事务社工对服务对象开展的心理辅导,使服务对象的不良情绪及时得以缓解和释放,有效改善了其负面情绪;而青春期健康知识的传授,则让其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懂得错误的认知行为只能是伤害自已和家人,唯有改变,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爱。
虽然亲子关系未能获得重新建立,但社工借助亲情的力量(姑妈),搭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安全地引导其主动回归。
3、服务后期:
服务对象在真切感受到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帮助和关爱,体会到姑妈的不易后,积极主动寻求改变,从重新步入正规生活开始,到决定重返校园,都是不小的进步。
青少年事务社工利用社区资源,联络服务对象户口所在地的居委书记,帮其申请经济补助的同时,也让其外公、外婆能重新接纳他,让他再次感受家庭的温暖。
青少年事务社工借助“冬日阳光”送温暖这一机会,为服务对象送上了200元慰问金,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关爱。
六、反思与结论
1、本个案较特殊,接案初期,青少年事务社工面对服务对象出现众多棘手问题,最终确定主要问题为亲子沟通问题,但由于其父长期居住在杭州,拒绝与家人的联系,故青少年事务社工无法从亲子关系上进行沟通与改善;但青少年事务社工仍努力另辟途径,多方寻求资源,一方面从照顾他的姑妈处入手,让其姑妈扮演家长的角色,暂时改善其家庭关系上缺失的问题,使其得到家人的关爱;另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通过服务对象外公、外婆居住的社区做工作,来促进祖孙俩关系的改善,得到长辈的理解与接纳。
2、鉴于服务对象正处于青春期,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社会认知不足,无法正确辩识真正的朋友,工作过程中也反复出现了问题,但青少年事务社工并没有强加一些想法给他,而是及时进行工作计划调整,让大家能保持信任与理解,继续接受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服务。
3、由于服务对象就读的是公办学校,也没有联校社工,故未能与其任课老师取得联系,进行沟通,使其出现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这让青少年事务社工未免感到一丝丝的遗憾。
4、鉴于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手法较学校授课有所不同,故服务对象能很快接纳青少年事务社工,并愿意接受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服务,配合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这也是工作能顺利开展的原因。
5、由于政策上的规定加之服务对象的父亲不愿承担监护人的责任,故青少年社工想通过民政等渠道帮其申请的低保未能办理成功,青少年事务社工也只能表示无奈。
参考文献:
1、理性行为治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为了明天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优秀案例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我的心情我做主”——中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PPT
4、心理健康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5、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黄俊莉
6、如何控制自已的情绪 (美)奇普.康利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父亲的影响力 张良科 经济日报出版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