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纠纷促和睦 构建和谐社区

2016-09-26 14:5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任务中心模式化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缓和邻里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访谈,聚焦服务对象张某的实际困难与需求,了解了服务对象与其他居民之间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反复多次的调解与沟通的同时,通过链接相关资源,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以帮助服务对象认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背景介绍

琉璃厂西街社区辖区内的XXX街X院是一个典型老旧平房院落,现有九户居民。为了尽量节约起居室的空间,居民在院子里建起了厨房,有的将自家杂物堆放在院子里,整个院落越发的拥挤,只留下窄窄的出入通道。院内原本有一个共用水龙头和下水道,因有人经常将污水与小便往这里倒,使得下水道常年散发异味,居民对此怨声载道。进行了“一户一水表”的改造后,解决了居民的用水问题,改善了环境卫生,但也制造了一个新的矛盾隐患。因为改造后,原本公用的水龙头与下水道被填平,空出一片空地来。这块空地紧挨着服务对象张某的家,最近张某将家里的一些杂物挪到屋外,并对空地的地面进行了修整,欲将该地占为己有。其他的八户居民坚决反对,认为这个地方原本就是公用的,现在改造了之后应该仍旧作为公共地方,不能被任何人私自占有。因此,居民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案例分析

(一)收集资料

 2014年4月的一天,X院的居民找到社会工作者,反映了他们院的问题。据居民说,刚开始张某将自己家里的一些杂物搬了出来,部分占用了那块空地,其他的居民虽有意见,但还处于私下议论阶段,此时矛盾尚未激化。前不久,张某把空地的地面铺上了砖,还打算再搭个简易棚,作为自己堆放杂物的地方。已有居民向其提出反对意见,张某非但没有停止,反而与其中的一户吵了起来,并且这种争吵最近一直在持续。得知这一情况后,社会工作者感到了这个问题必须立刻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居民的邻里关系和社区的和谐。社会工作者立即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尽快摸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实地查看

社会工作者到X院进行实地查看。那块空地原本裸露的泥土,现在已被铺上了砖,稀疏的杂草也被清理的干干净净,靠近张某家的地方堆放着一些物品,摆放的整整齐齐,上面搭上了防雨布。在张某的家里,社会工作者看到空间非常狭小,几件简单的家具占去了大半个空间,能坐的地方只有床。

2.访谈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张某的访谈了解到,张某搬来本院的时间不长,总觉得邻居对他不够热情,虽然他也愿意与人交往,但又担心遭拒绝,再加上平时工作比较忙,在家的时间不多,所以与邻居关系一般。张某觉得自己在这个院子里是占用空间最少的一个,别人家自己门前的地方都可以用来堆杂物,唯独自己来的晚,所有的空间都被占尽,自己的东西只能堆放在屋内,加上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屋子里非常拥挤。这次好不容易有一块空地,又在自家门前,自己用来堆放物品是理所应当。

社会工作者对张某的家人进行了走访,了解到张某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之所以不怎么与邻居交流,是因为他是再婚,总担心这件事成为邻居们的笑柄。曾经有一次他听到有邻居在议论某某离婚的事,他就认为大家是在议论他,非常气愤,并且告诉家里人也不要和邻居交往。此次张某之所以想占用这块地方,一是因为家里确实地方狭小,儿子上小学了,家里需要腾出一块地方让儿子写作业用。另外也是因为一直憋着一口气,总觉得邻居看不起他,他想利用这个机会证明自己不是好欺负的。

社会工作者也对其他居民进行了走访,大家认为张某这人比较孤傲,跟他们没什么交流,最多只是见面打个招呼。社区平时有什么活动之类的,他也从不参与,对邻居漠不关心。那块空地原本是公用的地方,虽然挨着张某的家,但是公用地方的用途应该由本院的全体居民来决定,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搞绿化或者作为大家休闲乘凉的地方,不应被某个人占有。

(二)分析与诊断问题

社会工作者通过耐心细致的走访和调查,认为此次纠纷源于服务对象张某不当的问题处理方式,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双方长时间缺乏有效沟通而积淀下来的矛盾。

服务对象张某一家在本院居住的时间短,加上与邻居的交往较少,给人的感觉是傲慢,难以相处。而张某对其他的邻居也有误会,总觉得大家对他指指点点。由于双方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沟通,误会一直没有消除,服务对象张某甚至在内心深处对邻居怀有不满情绪,想借此机会为自己争一口气。因此,如何做好服务对象张某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以及与邻里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双方消除误会,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成为此次矛盾解决的重点。

三.服务计划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对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充分发挥服务对象本身的能动性,通过对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进行明确界定,主要依靠服务对象本身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认真分析本案中的矛盾焦点,认为服务对象张某与其他居民都有积极解决矛盾的意愿,他们找到居委会,也相信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社会工作者以任务中心模式为框架,制定了服务目标。

终极目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改善邻里关系,创建和谐社区。

直接目标:与服务对象张某进行深入的沟通,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之处,并使其改变心态,积极与邻居交往;利用有效社会资源帮助张某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在尊重各方意愿的基础上提供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平息此次矛盾纠纷;创造机会,使矛盾双方消除误会,增进了解。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与张某进行深入沟通

社区工作者首先与服务对象张某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刚接触服务对象张某时,张某对社会工作者的到来并没有表现很大的热情,他认为社会工作者来不过是走走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服务对象张某的消极对待让社会工作者陷入了困境。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要消除服务对象的情绪和行为困扰,就需要对其非理性行为进行检查和纠正,使其学会理性的行为方式。要想让服务对象真正接纳社会工作者,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解决矛盾,就必须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之处,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在与服务对象张某的谈话中,社会工作者在充分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上,感同身受地从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做到将心比心,采用倾听、鼓励等沟通技巧,逐步向他的内心世界靠近,使他相信社会工作者、信任社会工作者。同时,在得知张某爱人因失业在家,一直没有工作后,社会工作者积极联系就业服务部门,为其爱人推荐就业机会。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在家人的劝解和开导下,张某对社会工作者的态度逐渐的转变。终于,张某愿意敞开心扉,并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第二阶段:与其他居民积极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充分听取X院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提议对那块空地进行绿化,由街道办事处城建科出面,为其购买了绿色植物,这样也美化了环境,使全院居民受益。对于服务对象张某称自己没有地方堆放杂物的问题,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中的党员、积极分子进行了个别谈话,希望他们能起带头作用,主动解决问题。经过社会工作者反复做工作,有两户居民提出愿意让出一些空间给张某。这个问题解决了,也是帮助张某解决了实际困难,张某占用那块空地的借口也不复存在,同时也维护了张某的尊严。

第三阶段:召开居民座谈会,增进互相了解。

为了改善服务对象张某与其他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增强相互了解,社会工作者组织了一次座谈会,邀请X院的全体居民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鼓励参会的全体居民畅所欲言,将彼此的心里话说出来,把多年的误会解释清楚。张某重新感受到了街坊邻居的温暖,主动向大家承认错误,感谢大家对他们一家的帮助,其他的居民也为张某的诚恳态度所打动,表示以后遇到事情要多协商,多沟通。

五.案例评估及结案

本案主要叙述X院在进行“一户一水表”改造后腾出一块空地,有居民想占为己有而引发的矛盾。社会工作者在了解情况后,与各方当事人进行交流沟通,运用巧妙的调解手段,平息了矛盾,化解了邻里间纠纷。

在解决矛盾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理论联系实践,运用任务中心模式和理性情绪治疗法,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哪些行为是理性的,哪些是非理性的,使其放弃非理性行为,最终主动配合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

另外,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党员、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引导居民在问题解决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居民的主动参与使矛盾纠纷得以顺利解决,充分体现了群众的自治能力,确保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社会工作者制定的直接目标已经实现,但要实现和谐社区的终极目标,还有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在以后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会对X院进行持续性的跟踪服务,使阶段性的服务成果得以巩固,还要不断地发现情况问题,解决新问题,全面做好为民办实事这项工作。

六.专业反思

在本案矛盾双方握手言和之后,社会工作者为自己工作取得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本案中的矛盾纠纷看似由一块空地引发的,实际上也是长期积怨的结果,作为矛盾主要当事人的服务对象张某的个人问题没有引起重视,造成其对他人一直怀有成见,这种长期积累的怨气一旦遇到导火索,就会被激化,引起纠纷。作为社会工作者,一定要主动走进群众中,多听听群众的声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服务的过程中,尊重与认同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尊重,如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黏合剂。在本案中,面对服务对象张某的抵触情绪,社会工作者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温暖,用耐心和诚意进行循循善诱的劝导,从不居高临下,帮助其进行自我分析,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使矛盾得以化解。因此,只有在充分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才能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同,确保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工作者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真正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为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评语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任务中心模式化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缓和邻里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访谈,聚焦服务对象张某的实际困难与需求,了解了服务对象与其他居民之间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反复多次的调解与沟通的同时,通过链接相关资源,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以帮助服务对象认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整篇案例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但案例中作者有些混淆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出现描述不准确之处。此外,在社会工作者介入这类案例时,需要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问题和潜能,并且需要通过个案辅导让其认识到出现邻里交往问题的根源在何处,并通过一些改变来避免矛盾的产生。在之后的个案跟踪部分,社会工作者需要多多注重服务对象的发展需要,通过鼓励其参与一些社区活动,来帮助他融入社区生活,缓和邻里关系,已达到和谐社区的目标。

本文为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度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二等奖获奖作品 

作者:刘永花 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琉璃厂西街社区

  • 关键字
  • 社区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