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五育融合——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创新实践探索

柴定红 2025-06-30 16:2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太仓市利群社区发展促进中心作为专业社会力量,近年来深度参与了太仓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段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第三方专业力量介入学校体系常面临角色定位模糊、系统接纳度低、服务效能碎片化等挑战。为破解这一“嵌入困境”,机构积极探索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深度融入国家“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主框架,创新构建“社工+五育融合”服务模式,力求实现专业社会工作与学校教育的共生共荣、协同增效。

太仓市利群社区发展促进中心作为专业社会力量,近年来深度参与了太仓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段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第三方专业力量介入学校体系常面临角色定位模糊、系统接纳度低、服务效能碎片化等挑战。为破解这一“嵌入困境”,机构积极探索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深度融入国家“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主框架,创新构建“社工+五育融合”服务模式,力求实现专业社会工作与学校教育的共生共荣、协同增效。

一、战略篇:智慧嵌入与融合逻辑

1、三大矛盾:角色之争·系统壁垒·碎片化迷局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现有教育体系需直面三大核心矛盾:

定位矛盾:传统社工模式易与德育、心理咨询交叉重叠,引发“角色之争”;

接纳矛盾:独立体系易被教育系统视为“外来者”,难以建立深度协同机制;

效能矛盾:资源分散导致服务碎片化,规模化成效难以显现。

2、破局之道:以五育为舟,扬社工之帆

基于“融入而非颠覆”的战略智慧,我们选择以教育体系既有的、被高度认同的“五育”为载体,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进行无缝嵌入:

政策契合:精准对接“三全育人”国家要求,以“五育”为显性抓手,社工服务提供隐性专业支撑;

资源整合:借力学校现有课程、活动与师资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显著降低专业服务嵌入成本;

效能倍增:在“五育”具体场景中渗透社工专业服务,既赋能学校“五育”目标的深化落实,又充分彰显社会工作的独特价值,实现“教育提质”与“社工增效”的双向共赢。

3、核心优势:催化1+12的协同效应

体系共生:社工以“第六育赋能者”(或“五育专业助手”)角色融入,清晰定位,破解模糊难题;

专业互补:社工秉持的“优势视角”、“助人自助”等核心理念,有效弥补传统教育在个性化支持、深度心理社会干预等领域的短板;

效能可见:通过学生全面发展数据(如焦虑指数下降20%)的量化提升,建立教育体系主动接纳、信任社工的良性循环。

二、模式篇:精准分层与靶向赋能

1. 双轨驱动:显性五育与隐性疗愈并行

五育显性化:面向全体学生,深度参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框架及活动;

社工隐性化:聚焦识别出的约20%存在适应障碍或潜在风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深度化的专业干预,实现“疗愈性成长”。

2. 三级服务体系:筑牢预防-干预-兜底防线

一级预防(100%覆盖):开展常态化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动态成长档案,普及生涯规划、社交技能、情绪管理等通识课程;

二级干预(约15%靶向):针对学业挫败、家庭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群体,运用小组工作、家庭治疗(亲职训练)等方法进行精准干预;

三级兜底(约5%攻坚):联动家校社多方力量,对危机个案(如自伤、严重行为偏差)进行紧急介入,运用VR心理沙盘、深度个案管理等专业技术化解风险。

3. 专业方法融合:资源联动驱动效能升级

个案管理定制化:结合学业需求与个人兴趣特长,设计“双轨”成长方案,有效激活内生学习动力;

团体工作疗愈化:创新开展“运动处方”团体、艺术表达工坊等,在团体动力中释放情绪压力,促进社会联结;

社区资源协同化:积极搭建并运作家校社共育平台(如家长学校、社区资源库),推动教育责任共担机制形成。

三、实践篇:场景嵌入与多维服务

社工+德育:从道德说教价值体验的重塑

“社区公益领袖计划”引导价值迷茫学生服务孤寡老人,运用叙事疗法帮助其在服务实践中重构道德认知与责任感。 社工+智育:从“知识传递”到“兴趣激活”的赋能

“科创兴趣小组”引入社工激励与团队支持方法,通过机器人编程等项目深度激发学生潜能,成功助力成员斩获省级科创竞赛奖项。 社工+体育:从“强身健体”到“运动疗愈”的干预

设计融入团队协作与压力释放元素的定向越野、竞技活动,参与学生焦虑量表得分显著降低35%,相关课程出勤率提升20%。 社工+美育:从“技能培养”到“艺术疗愈”的表达

“沉浸式绘画工坊”结合色彩心理学等理论,为学生提供非言语的情感表达与宣泄通道,有效化解潜在心理症结。 社工+劳育:从“劳动体验”到“责任建构”的认同

“校园微农场”项目为边缘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通过承担管理责任获得价值认可,成功案例获评“校级责任之星”,显著提升自我认同感。

四、成效篇:数据验证与示范引领

1. 模式特色:精准·协同·可持续

精准画像,动态分层:融合“五育”发展性评估与社工专业筛查工具,实现学生需求的动态识别与精准分层。 跨域协作,铁三角联动:构建“学科教师(育人主体)+专业社工(支持赋能)+社区资源(拓展延伸)”的稳固协同网络。 数据驱动,闭环管理:依托数字化平台追踪学生成长轨迹,科学量化焦虑指数、社交能力、学业进步率等关键指标,指导服务优化。

2. 实践成果:多维突破,效应彰显

学生成长显性化:项目覆盖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下降20%;学生自信心、社交能力普遍提升;多名学习困难学生在国家级科创、艺术类竞赛中获奖;边缘学生转化成效显著。

学校突破获认可:试点学校获评“太仓市学校社会工作示范校”,模式得到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认可,为区域推广奠定基础。

模式推广初显效:“社工+五育融合”模式已从试点走向推广,现已覆盖太仓利群服务的所有学校,惠及更多学生群体。

家校社联动深化:家校沟通效率与质量明显提升,家长对社工服务的知晓度与满意度超85%;社区资源有效导入校园,共育生态逐步形成。

专业赋能促发展:社工深度参与“五育”实践,专业价值在学校场域得到充分展现与认可,专业能力在融合中得到锤炼提升。

社会影响渐扩大:项目经验在区域内外交流分享,为破解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难”问题提供了“太仓方案”,贡献了专业智慧。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副教授 柴定红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