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飘出咖啡香” ——运用优势视角与生态系统理论促进精神障碍青年社会融入的个案服务实践

唐潇卿 2025-09-15 15:3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技能培训的故事,更是一场以专业为灯、以爱为桥的社会工作实践。精康社工以“优势视角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引,陪伴兵兵从自我封闭走向社会融入,见证了一个多重残障青年在支持性环境中重拾尊严与价值的全过程。

阳光洒落在福利院活动室,27岁的兵兵正专注地用手语与社工交流。他的指尖轻快地舞动,比划出“咖啡”“拉花”“明天上班”几个词,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这样鲜活的场景,在半年前近乎奢望。那时的他,还蜷缩在自己的寂静世界里:低头、沉默,日复一日地独处。如今,他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亮——那是被看见、被认可、被需要的光芒。

一、初遇困境:寂静世界里的迷茫与挣扎

兵兵,27岁,先天性聋哑,左眼真睛萎缩,于2004年6月因被遗弃,由公安送入福利院集中供养。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他因情绪行为异常先后3次在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并诊断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需长期服用药物维持情绪稳定。

福利院的照料虽能保障他的基本生活,却填不满他内心的空缺——他渴望被看见,却苦于无法表达;期待实现自我价值,却找不到方向。由于无法使用口语表达,又缺乏有效的沟通支持系统,他逐渐退缩至自我封闭的状态,对周围环境漠然以对,社会功能严重退化。

二、社工介入:点亮心灯,开启希望之门

2025年4月,福利院引入“精康融合工作模式”。面对兵兵的困境,福利院精康社工秉持“人在情境中”的核心理念,以“助人自助”为目标,将优势视角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为兵兵搭建起系统性的帮扶框架。通过与他多次个案访谈,结合《精神障碍者需求评估量表》,从生活自理、职业技能、情绪管理等12个维度,为兵兵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精准评估,清晰梳理出他的核心问题:

1. 心理与情绪层面:长期高焦虑状态,导致情绪调节能力受损,安全感严重缺失;

2. 沟通与表达层面:无口语能力,缺乏稳定的非言语沟通渠道,加剧了社会隔离感与挫败感;

3. 社会适应层面:规则意识薄弱,社会功能逐渐退化,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模糊;

4. 职业潜能层面:无任何职业技能与工作经历,自我效能感极低,缺乏实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梳理问题的同时,社工更致力于“看见优势”—— 通过持续观察,发现兵兵具备以下潜在优势:

1.动手能力强:对精细操作任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如折纸、拼图、手工制作;

2.专注力高:在结构化、流程化的任务中能保持长时间投入,重复学习意愿强;

3.感官敏锐:对气味、触感,具备良好的非语言感知能力。

这些“潜在优势”,成了精康社工成了后续帮扶的“突破口”。

三、技能培育:从零起步,迈向保护性就业

为了让兵兵的优势“落地”,社工积极链接资源,在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珍珠之家”团队的支持下,针对兵兵“偏好结构化流程”“动手能力强”“对气味敏感”的特点,确定他与机构其他3名青年特困人员参加“咖啡技艺课程”培训。培训期间,兵兵跟着专业老师系统学习咖啡知识。从辨别咖啡豆的产地与口感、了解烘焙的温度与时间,到练习研磨的粗细、掌握萃取的节奏,再到尝试拉花的技巧,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他听不见老师的讲解,就靠眼睛仔细观察动作细节;看不懂的地方,就用手语向老师、向机构的“大哥哥大姐姐”请教;还会通过触摸咖啡机的温度、感受奶泡的细腻度,一点点摸索诀窍。寂静没有挡住他学习的脚步,反而让他更专注于“用感官去理解咖啡”。

四、蜕变与重生:一杯咖啡,传递温暖与力量

兵兵的成长,是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生动见证。曾经被“多重残障”“精神障碍”标签困住的他,如今已能独立站在操作台,按下按钮的瞬间,咖啡的香气缓缓弥漫,这半年多里,他在同伴支持下,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工作节奏。他不再是“被照顾者”,而是一名认真学艺的“学员”,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完成了从“沉默”到“用咖啡表达”、从“自我隔离”到“主动连接他人”,那是属于他的“成就感”——是希望的味道,是尊严的味道,更是社工服务与就业帮扶精准结合的成果。

我们精康社工始终相信: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听见”,

哪怕他的世界没有声音。

只要我们愿意俯身倾听,

用专业点亮希望,

用爱连接孤岛,

再沉默的世界,

也能飘出属于生命的芬芳。

 

作者:嘉兴市社会福利院 唐潇卿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