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辅导案例——重构亲密关系与重建家庭功能

陈怀磊、姜冬梅 2025-05-07 14:56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案例体现了婚姻家庭辅导中“个体-关系-系统”的三维干预逻辑。通过整合心理社会视角与社会性别分析,帮助家庭打破“问题循环”,重建以“情感流动性”为核心的家庭功能。社会工作者需始终秉持“赋能”理念,将家庭视为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

一、案例简介

一对80后中年夫妻来到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双方皆消瘦憔悴,男方眉头紧锁,女方愁眉苦脸,各坐在沙发一端,互不理睬。小小斗室,却仿佛咫尺天涯。

十年前,因为性格原因,两人离婚,后因孩子年幼,亲戚劝说之下复婚。现因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人产生严重分歧,十六岁的女儿就读高一,在校住宿不适应,而且,不满妈妈全方位的监控和唠叨,压力无处宣泄,产生休学念头。夫妻双方望女成凤,忽然女儿学业有变,两人皆情绪崩溃,无法解决当前困难,互相指责。女方潸然泪下,说,这么多年,丈夫的心思全在老人与孩子身上,对她丝毫不关心,自己在家里像个不花钱的保姆,忙忙碌碌,苦闷委屈,省吃俭用,无人心疼。双方早出晚归,为家庭奔波,个体经营所得全部由女方保管,但女方花钱丈夫觉得都不值得。男方自认为在生活中无差错,说,女方生活中对家人要求过于严格,自己不是不干家务,只是多做多错,不做也错,一点小事没有达到女方的高标准,女方就唠叨不止,他和孩子在各种碎碎念念中烦不胜烦,关系日渐冷却。此次亦因女儿厌学的烦扰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举步维艰,想通过离婚改变现有僵局。

社会工作师耐心倾听,进一步了解到,女方父母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对其关心甚少,自幼由爷爷奶奶带大,缺乏家庭的温暖,婚后小心谨慎,极力表现,对自己严苛,对生活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力证自己的价值。她心地善良,关心爱护孩子,体贴老公,苦于找不到正确表达爱的方式,常常话一出口就伤人伤己,事与愿违,家庭关系紧张。男方是传统式丈夫,勤劳忙碌,敦厚老实,拙于表达,因不满妻子琐碎唠叨,常常站在妻子的对立面,导致孩子也不尊重妈妈,却没有想到妻子日常操劳辛苦,得不到认可,求而不得,亦心里苦闷,更有被爱的渴望。

二、呈现问题

1.夫妻关系:长期情感疏离,沟通模式消极(指责-防御循环),妻子存在情感剥夺感,丈夫回避冲突。

2.亲子关系:女儿因母亲过度控制(监控、唠叨)及住宿适应不良产生休学倾向,夫妻因教育分歧矛盾激化。

3.原生家庭影响:妻子幼年经历情感忽视(男尊女卑家庭环境),形成低自我价值感;丈夫受传统性别角色束缚,情感表达匮乏。

三、理论框架与应用

1.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作为动态系统,夫妻互动模式(如妻子“追求-批评”与丈夫“退缩-回避”)影响子系统(亲子关系)功能。女儿厌学行为是家庭失衡的“症状表达”。

2.依恋理论

妻子因童年依恋创伤(爷爷奶奶代养),成年后通过“过度付出”寻求认可,但表达方式(唠叨、高标准)破坏安全型依恋的建立。

3.社会性别角色理论

丈夫受传统男性气质规范(“养家者”角色),忽视情感劳动;妻子内化“贤妻良母”角色,导致角色超载与自我压抑。

四、干预过程

1.评估阶段

家庭生命周期:处于“青少年子女教育”阶段,需调整代际边界。

家庭沟通模式:使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发现沟通、情感回应维度得分显著偏低。

2.干预策略

(1)短期目标:危机缓解与情绪管理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引导夫妻聚焦“女儿复学”共同目标,减少互相指责。

情绪ABC疗法:帮助妻子识别“我必须完美”的非理性信念,降低焦虑对家庭的投射。

(2)中期目标:关系重建与角色调适

非暴力沟通训练:教授“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表达模板,替代批评性语言。

家庭角色重构:鼓励丈夫实践“情感参与型父亲”角色(如每日15分钟亲子对话);引导妻子进行“自我关怀”(如每周半日独处时间),打破“牺牲-抱怨”循环。

(3)长期目标:原生家庭创伤修复

空椅技术:协助妻子与童年自我对话,处理被忽视的哀伤。

夫妻共同叙事治疗:重构婚姻故事,强调“复婚”背后的合作意愿与韧性。

3.关键技术应用

爱的五种语言实践:丈夫通过“服务行动”(分担家务)、“肯定言辞”(每日一句赞美)重建情感联结。

家校协同干预:与学校心理教师合作,为女儿提供适应性支持(如调整宿舍、朋辈辅导)。

五、成效评估

1.量化指标

夫妻冲突频率从每周3-4次降至1次(3个月随访);女儿返校率100%,学业压力自评分数下降40%。

2.质性改变

妻子:“现在允许自己休息,反而觉得家人更体贴了。”

丈夫:“以前觉得赚钱就够了,现在明白‘在场’比‘有钱’更重要。”

六、专业反思

1.文化敏感性

需关注中国传统家庭中“男外女内”观念的代际传递,避免干预被误解为“鼓励女性自私”。

2.局限性

未深入丈夫的原生家庭(如父子关系),其情感表达障碍可能需要个体咨询补充。

3.启示

家庭抗逆力视角:危机(女儿厌学)成为夫妻合作与成长的契机。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加入“青少年家长互助小组”,强化持续改变的社会资本。

七、结语

本案例体现了婚姻家庭辅导中“个体-关系-系统”的三维干预逻辑。通过整合心理社会视角与社会性别分析,帮助家庭打破“问题循环”,重建以“情感流动性”为核心的家庭功能。社会工作者需始终秉持“赋能”理念,将家庭视为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

作者:烟台市福山区民政局 陈怀磊 姜冬梅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