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1]社工践行“物质+心理”服务路径,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重病困境家庭个案服务案例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阿敏,49岁,其妻子阿四42岁,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分别是女儿阿婷,15岁读初中;儿子阿牛,12岁读小学,父母均80岁以上,与服务对象一家共同生活。
(二)基本情况
1.身体情况
服务对象检查到鼻咽癌前半年没去及时就医,身体状况很差,再加上通过迷信手段导致病情加重需要化疗,身体暴瘦,手脚无力,吃、穿、行都很不方便。
2.心理状态
在被确诊为“鼻咽癌”,出现一系列身体退化情况后,服务对象情绪十分低落,甚至于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3.家庭情况
服务对象家庭关系和睦,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比较好,爷孙关系一般。服务对象有2个姐姐外嫁,1个弟弟长期在外打工已离婚自己买房在镇圩上居住。
4.社交情况
服务对象没患病时都是出去做装修工作,患病后除了住院时间一般都是在家看电视、睡觉,很少外出,也没有什么朋友;妻子忙于打散工,没有什么社交;儿子女儿忙于学业,也缺乏社交活动;父亲母亲会经常在村里和邻居老人聊天。
二、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者通过入户、邻里走访、村委咨询等方式了解到服务对象一家的问题及需求进行分析评估。
(一)问题分析
经济方面
家庭经济压力大。服务对象鼻咽癌中期病情严重需要化疗,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就医吃药开支大,两个子女读书也需要开支,父母2人均是高龄人员也无劳动能力,一家6口人主要依靠其妻子打散工维持生活,家庭经济负担重。
心理方面
心理负担大,情绪悲观。社会工作者入户与服务对象和家人面谈时发现,母亲一说到服务对象现在的身体情况时就会哭泣,期间伴有担忧恐惧情绪。她说:“他太凄凉了,手脚又无力,一化疗就呕吐吃东西都艰难,整个人都暴瘦,家里又没钱”。本来患病对服务对象的打击已经很大了,长期在家人的悲观难过的家庭氛围下,会引发服务对象的情绪低落和心理问题。他说:“现在人没有力气,什么都干不了,感觉自己是废人一个,觉得自己就是家里的累赘。”
社会支持方面
社会支持不足。服务对象平时都喜欢独来独往,与村里的沟通交流较少,没其他社会活动,也没有什么朋友,在患病后几乎都在家或者去医院就医看病。妻子无稳定工作,收入少,儿女读书学费和生活费开支也大,还需要赡养年老的父母。服务对象的其他兄弟姐妹也无法给予很大的帮助,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薄弱,服务对象突然的重病几乎要把整个家庭压垮。
(二)需求分析
经济方面
缓解经济压力的需求。服务对象鼻咽癌中期病情严重需要化疗,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就医吃药,两个子女读书开支大,生活困难。社会工作者可协助服务对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大病救助,链接多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筹措医疗费用,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心理方面
情绪支持的需求。服务对象突患大病,从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成为家里的负担,在这样的打击下,他心理难以接受,情绪消极低落,处于家人过于悲观、压抑氛围下,服务对象陷入深深入的自我怀疑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其消极情绪,恢复面对疾病的勇气和面对生活的信心。
社会支持方面
增强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服务对象整个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缺乏,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其构建正式的支持网络,为服务对象家庭提供政策帮扶、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增强非正式的支持网络,引导服务对象多与家人、邻里朋友接触沟通。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论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的目标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依服务对象之意愿,以协助服务对象清楚界定问题,服务介入的焦点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选定的明确目标。在本个案中,案主的问题是因病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情绪上存在较为消极的想法。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探讨后,商定服务目标是:家庭经济困难得以缓解;家庭成员的情绪得以好转;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指环境为弱势群体提供资源和帮助,使弱势群体摆脱困境,实现良好的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指政府、正式组织的制度性支持,非正式支持指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提供的支持。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越能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和和挑战。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网络的资源解决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整合资源补充和拓展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在本个案中,社会工作者挖掘整合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协助服务对象申请低保救助和大病救助,并进行心理疏导,协助服务对象树立生活的信心,积极面对困境。
(二)服务目标
落实政策,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缓解心理压力,树立生活信心; 挖掘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三)服务策略
经过综合考虑且与服务对象商讨后,社会工作者通过挖掘服务对象的正式和非正式网络,通过建构社会支持网络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首先要协助落实相关政策,缓解经济困难,通过惠民政策兜底,协助服务对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大病救助,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其次,在落实政策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缓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疏导其情绪,帮助其走出心理情绪困扰,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四、服务实施过程
1.建立信任关系,疏导服务对象情绪,制定服务计划。
服务对象妻子主动到村委会进行求助,社会工作者初次与服务对象接触,通过入户走访,得知服务对象在半年前已经发现不舒服,由于害怕花太多钱,相信迷信未能及时就医,导致半年后病情加重(鼻咽癌由初期变成中期),住院做化疗,夫妻育有一儿一女,女儿15岁读初二在校住宿,儿子13岁小学读6年级由妻子接送,妻子42岁在家中打散工维持生活,还与父母同住,父母均8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家里经济条件难以支撑治疗费用,情绪十分低落、悲观,认为自己就是家庭的累赘,多次表达出自己是废人等负面的话语。
为此,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家属进行会谈。会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明身份角色,赢得服务对象及家属的支持与肯定,与其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同时引导服务对象说出自己的需求与困难,社会工作专注地倾听,给予服务服务对象支持,关注服务对象隐藏在话语后面的情绪。通过会谈,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并与服务对象制定接下来的计划,按照初步评估可尝试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大病救助,告知服务对象申请条件、流程、资料等。
2.双岗[2]联动,协助申请低保和大病救助,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的情况反馈给相关的领导和事务岗社会工作者,初步判定服务对象的情况符合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大病救助,社会工作者知会服务对象妻子准备好家里人的身份证、户口簿、住院证明等相关的资料。
社会工作服务站常务副站长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入户核查新申请低保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最终,服务对象家庭得到了大病救助,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缓解了服务对象家庭的经济压力。
3.强化支持,提高服务对象对生活的信心,巩固服务成效。
后期,社会工作者定期入户探访跟进,发现服务对象家庭有诉说欲望以及被倾听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工作者采取用心聆听他们的诉说日常以及家庭往事的工作方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倾听疗愈。在入户探访的过程中,服务服务对象告诉社会工作者,他现在身体恢复很好,整个人都有精神了,复查结果也很好,以后每个季度复查一次,到第二年就半年或者一年复查一次,现在他也能帮忙做一些家务活,经济负担小了些,虽然重活还没办法完成,但偶尔能开车出去买买菜,从他自述过程中,服务对象面带微笑,语气轻快,整个人都表现出对现在生活充满希望;服务对象的母亲不再以泪洗脸、唉声叹气,她知道是我们是社会工作者,整个人都很激动,言语中都是感激。
社会工作者也从村里的邻居中了解到,在服务对象没生病前,对邻居说话态度不太友好,家族里的一些重大活动他都不参与,但现在家族的重大活动都能主动参与,还与堂兄弟有说有笑,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
五、总结评估
在社会工作者的将近一年的积极介入下,服务对象一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是物质层面,通过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落实政策救助,最终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救助,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二是心理层面,运用专业方法提供情绪疏导与情感支持,帮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走出了心理困境,提升了对生活的信心。
服务对象一家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非常满意,对社会工作者非常信任,每次见到社会工作者都非常热情招待,且非常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倾诉,诉说家长里短。服务对象的性格明显变得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能够帮助做一些家务,也主动与邻居、朋友交谈,社交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社会工作者的跟进,家人、邻里朋友的陪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务对象对生活的信心。
六、专业反思
社会工作者践行“物质+心理”专业服务路径,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社会救助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社会救助往往侧重物质层面的帮扶,忽视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社会工作者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更重视其心理状态的调整和恢复,这种双管齐下的服务模式,能够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救助,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全方位关怀的理念,也彰显了社会救助工作的人性化趋势,不仅让受助者在物质上得到帮扶,更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和支持。
本文注释:
[1]全称为“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是广东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妇联、省残联在全面总结广东社工“双百计划”实践经验基础上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双百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到2021年底全省乡镇(街道)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到2022年底全省村(居)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点,实现全省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双百工程”社工由乡镇(街道)直接聘用,接受省、市统一督导和培训,立足镇街、深入村居,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2]事务性岗位社工,岗位设在社工站,负责服务窗口事务性工作,经办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妇女和残疾人事务等。服务性岗位社工,岗位设在社工点,负责协助识别服务对象、综合评估服务需求、统筹开展专业服务和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 郑子恩
广东省湛江市民政局“双百工程”督导办 林慧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