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心灵”—社会支持网络在精神患者中的应用(3)

2017-03-30 09:2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五、评估

(一)目标评估

1、转变非理性信念,为其补办身份证。服务对象起初受母亲影响对补办身份证要求持有非理性认知在,认为自己需要有房子才能补办身份证,后经过工作人员介入,引导其转变非理性认知,告诉其不需要房子也可以补办身份证,并陪同其前往派出所成功补办,办理成功后案主露出一丝笑容。

2、提供情感支持,缓解无助情绪,进行心理辅导。案主一开始对于工作人员产生排斥和抗拒,经过一步步的沟通与了解,输入新的希望,鼓励其走出困境。链接心理咨询师为其进行心理辅导,稳定情绪,建立信任感。

3、链接社区资源暂时稳定服务对象住所,进行治疗康复。针对服务对象房东不愿其继续居住,服务对象目前情况,链接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暂时入住在酒店一晚,并进行安全陪伴。最后服务对象所在地工作站报告上级领导,协助服务对象前往精神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二)结果评估

因案主患有精神问题,无法对工作人员的表现给予评价,但从目标来说,工作人员尽力去为服务对象争取社区资源,给予情感、心理支持,为其成功补办身份证,延伸其社会支持网络作出努力。服务对象所在地工作站负责人对工作员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服务对象房东事后对工作人员的表现十分满意,并说道:“有你这样的工作员才知道怎样一种实实在在帮到有困难的人”。

六、专业反思

(一)资源链接下,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

个案服务过程中,工作员链接了心理咨询师、工作站、居委会、同事等资源为案主提供支持和帮助,一步步打开案主封上的“门锁”,为案主的个人安全和无助心理提供保护和支持。通过有效地调用社区资源,积极挖掘社区中的积极因素,帮助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的有利因素、多方联动、资源整合的共同作用下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

(二)价值介入与伦理道德难题的衡量

工作员在帮助服务对象补办完身份证后,服务对象面临居住问题,而服务对象房东不再愿意其回去,工作员本应交由案主所在地社区处理,考虑到天色已晚,超出服务范围,案主个人安全等,而服务对象户口所在地工作站负责人一人前来派出所了解情况,对工作员表示不知如何进行下一步安排的时候,工作员面临双重难题,是否继续跟进与还是将案主直接交由工作站负责人由其跟进,是否让服务对象回到租房地与案主自决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及商量,工作员选择了留下继续协助,确保服务对象接下来发生事情的稳定安全。

(三)案主自我决定问题的探讨

服务对象曾鉴定患有精神分裂症,存在非理性认知,涉及到服务对象生命安全时期,工作员结合心理咨询师、相关负责人及同事商量讨论后为案主做出决定,显然与尊重服务对象自决相违背,在非特殊的情形下,鼓励、尊重案主我决定,在特殊情形下,工作员结合大家的意见共同商议,作出适当的伦理决定,以避免出现负面后果。

七、督导评语

面对一位承受多重困境的服务对象,工作员展现了温暖正向、陪伴同行的专业精神并能扎实地运用接纳、同理、尊重、聆听等方法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服务介入方面也能较好地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有效地协助案主连接及运用各类正式、非正式资源;其中包括:心理咨询师、工作站社会事务科等政府部门的支持……服务介入及时且高效,资源整合成效明显,且在后续服务跟进上也充分考虑了在地化的优势,联系案主所居住社区服务中心做好了后期转介工作。因而本案例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个案案例。

作者:林嘉敏,深圳注册社工,现就职于深圳市龙华新区启明星社工服务中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