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苗成长学堂是合肥市蜀山区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下设的西园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办的一项免费的公益性学习支持类服务!旨在通过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等学业支持、兴趣培养、成长交流、同伴小组等服务,促进儿童良好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形成,培养人际交流、社会实践能力,以推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服务背景
西园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本着专业的价值理念,立足老少活动家园平台、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儿童服务,整合政府、社会、和爱心人士等多方资源,以社区家庭为核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儿童服务,同时,统筹其它专业性服务和志愿服务;关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社、灵的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常规活动和专业的社工服务,满足社区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西园街道社会服务中心先期社工开展的儿童项目服务的优势,在已有的老少活动家园项目基础上聚焦于社区儿童的服务项目,以小树苗已有课业辅导品牌为出发点,提炼出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该项目深度挖掘青少年儿童的需求,依据需求进一步开展多样化的基础服务与社工专业服务。重点帮助特殊家庭儿童(特殊家庭儿童是辖区内低保户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家庭子女,家庭特别困难子女和其他再教人员子女),发挥潜能、改善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儿童心理社会支持系统、达到为儿童增能和参与并融入社区的目标。
二、服务简介
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是在西园街道在已有的老少活动家园项目基础上提炼而来,利用先期社工开展的儿童服务基础扎实等优势,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为青少年儿童(辖区内低保户子女、单亲家庭、流动家庭以及家庭特别困难的子女和其他再教人员子女)提供了课业辅导、绘本阅读等不同方式的基础服务,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并且开展了儿童兴趣小组活动、社工专业介入等服务方式帮助儿童心理社会健康成长,使这些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自2012年小树苗成长学堂开办以来至今,服务得到家长和街道的一致好评,“小树苗”也已成为一项公益品牌。小树苗成长学堂由社区工作站、社工服务中心组织管理,整合社区培训机构资源,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义工(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工担任义务教师,分别设置学期班和暑期班,暑期班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学期班每周六全天向辖区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放,为他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了好去处,并成为同伴群体交流的平台。
三、服务分析
(一)理论基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儿童作为社会角色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有意识地模仿人物(model)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需求分析
通过社工在前期观察调研以及对特殊儿童家庭的访视中,发现很多儿童缺乏自信心,同时和父母交流较少,亲子互动很少。而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课题,在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中,服务对象的自信水平比同辈群体要低,因此给服务对象增能,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水平是重要和必要的;另外,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又是困难的,家长们不知道如何去做,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恐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恐孩子抱怨,所以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将以适度把握亲子关系为出发点,为儿童的成长增能。
2012年,服务开始之初,社工通过调查问卷、街道社区内走访等方式,确定西园街道辖区内符合要求,且愿意接受服务的2-12岁特殊家庭儿童(特殊家庭儿童是辖区内低保户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家庭子女,家庭特别困难子女和其他再教人员子女)30余户,其中,接受服务者主要为单亲、困难家庭子女。发展至今,随着服务影响的扩大及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殊家庭儿童相对减少,在坚持以特殊家庭儿童为服务重点的同时,结合社区活动以及阅趣馆平台的服务,吸纳普通家庭儿童的参与。不同于服务之初,现如今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为6-12岁特殊家庭儿童,其中,以流动儿童居多。
四、服务内容
(一)服务目标
在上述基础上,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通过为这些家庭的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等基础服务和自信心增强小组等专业服务,以达到培养儿童自信,改善亲子关系,改变人际交往模式的目标。
1、通过提供课业辅导基础服务,帮助特殊家庭儿童提高学习成绩,破除学习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2、通过月度生日会、兴趣手工、快乐电影等基础服务来挖掘孩子的特长,改善孩子同辈群体中的交流方式,从而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关系。
3、以开展儿童兴趣小组活动、以专业的社工介入服务等方式帮助特殊家庭儿童建立个人支持网络,为特殊家庭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建立更好地学习环境,为此类家庭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而努力。
4、帮助孩子和居民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巩固与加强社工、居民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使得社工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二)服务策略
1、基础服务:以课业辅导为支撑,延伸开设趣味积分兑换、兴趣手工、成长交流会、快乐电影分享会、月度生日会等兴趣活动。
课业辅导(6-12岁):课业辅导主要是帮助辖区内的儿童(特殊家庭儿童是辖区内低保户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家庭子女,家庭特别困难子女和其他再教人员子女),进行文化课辅导,发挥孩子们的潜能,竭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帮助更多的学龄儿童克服学习障碍,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兴趣手工等活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减少不合群的现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特殊儿童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以促进同辈群体的融入,建立良好的儿童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2、整合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小树苗成长学堂根据青少年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如在植树节、雷峰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开展节假日亲子娱乐主题活动;社工整合社区周边培训机构公益老师资源、开展情商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
3、提供社工专业服务,建立良好的儿童心理社会支持系统:自信心增强小组,个案。
社工运用专业理念、价值伦理、方法与技巧帮助有需要的儿童审视和处理儿童与自我、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儿童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儿童共性的自信心缺乏的问题,开设成长小组;针对儿童个性化问题,开展个案工作,注重其家庭在儿童成长方面的正面作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三)服务运作模式
服务平台+服务团队(社会工作者(督导)+志愿者+其它服务人员+社区社会组织)。其中,社会工作者(督导)由社工和督导构成,主要职责为社工统筹、督导指导。志愿者由社区志愿者团队、高校志愿者团队构成,志愿者是服务主要提供者。社区工作人员和儿童教育专家构成了其它服务人员,负责协助支持小树苗成长学堂工作。小树苗益成长服务队等儿童社区社会组织负责协助服务和活动的开展。
(四)服务实施历程
1、“四点半课堂”为前身
根据合民〔2012〕103号《合肥市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建设实施方案》,结合《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建设实施指导标准》,西园街道严格搭建老少活动家园服务平台,利用六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服务平台,秉持“以人为本,立足需求,整合资源”的理念,针对社区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儿童,力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专业性、高水平的服务。初步定于安居苑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平台,开展“四点半课堂”服务。通过招募高校志愿者为儿童提供课业服务,并以课业辅导为为唯一内容。服务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下午四点半。
2、“周末课堂”为过渡
“小树苗”成立时,受到西园街道社工协会的关注与支持,协会希望该项目区别于普通的四点半课堂。希望通过招募有一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义工打造教学质量高、品牌化的公益课堂。为此,街道对报名志愿者进行面试,对入选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带动力;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因材施教,突出重难点。
但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公益课堂服务的无偿性,“四点半课堂”儿童家长无法按时接送,儿童返家安全问题难以保障,志愿服务时间无法确定。另外,由于服务需求的增加,2013年5月份,“小树苗”正式发展为周末课堂。服务时间调整为每周六全天及周日上午半天。服务内容为课业辅导,多采用文化课小班课堂教学。另外,西园社工协会通过调查摸底,在企退职工、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口较多的美虹社区和七里塘社区加设两个周末辅导点,让孩子们就近、安全接受辅导。同年,增开暑期班,加设兴趣成长类拓展活动,如兴趣手工、成长交流会等内容。一个学期过去,“小树苗”的五、六个学生的小班制、负责的老师和提高孩子成绩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越来越多困难家庭的学生加入。西苑中学的赵欣欣告诉记者,住在西园街道美虹社区的奶奶听人说“小树苗”好,就让自己过来上课。
3、“学期班+暑期班”,服务趋向常规化
至2014年,随着安居苑社区各项服务的完善,特殊家庭逐渐减少,儿童需求逐渐减少。另外,社工中心办公地址的搬迁至美虹社区,并孵化出“小树苗”阅趣馆作为2-5岁儿童服务平台。而安居苑社区作为服务重点的理念逐渐淡化,后期由于客观上场地、服务需求减少的原因。根据社工在街道的走访调查,将新的服务地点设立于七里塘社区。至此,“小树苗”作为公益服务品牌,服务模式常规化。并在2015年秋季,根据服务目标及现实情况调研,在原有的特殊儿童群体中,增加流动儿童作为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固定为学期班每周六全天,暑期每周一至周五上午。自2014年正式立项以来,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根据其目标,确定项目实施内容为:第一,基础服务:以课业辅导为支撑,延伸开设趣味积分兑换、兴趣手工、成长交流会、快乐电影分享会、月度生日会等兴趣活动;第二,社工专业服务,包括小组及个案。
4、未来计划与安排
(1)服务团队:努力学习提升社工自身项目管理能力,做好志愿者团建建设工作,打造固定的、高素质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发挥社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协助其自主开发公益服务课程;
(2)服务内容:完善原有服务,细化课业辅导基础服务规章制度,重点关注儿童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继续开展兴趣成长类活动,陆续增加社区认知、参与类活动。
(3)服务对象:定期梳理服务对象需求,尽可能多的将服务覆盖到辖区所有符合条件的特殊家庭儿童。
(4)总结小树苗成长学堂服务经验,反思不足的地方,发展优良之处,将其推而广之。
五、成效评估
在四年左右的服务发展过程中,从课后辅导型“作业辅导,到学期班加暑期班的常规化运营。很多家庭儿童(尤其是低保、单亲、流动等家庭儿童)由于父母工作忙、经济条件不足,放学后一个人在家或跟随父母到工作单位,缺乏比较好的学习辅导空间的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层面的消除了儿童在安全上的隐患。由于很多家长更多的关注了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培养,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使儿童在性格塑造方面以及心理健康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深度挖掘了青少年儿童的需求,依据需求进一步开展不同的基础服务与社工专业服务,最终达到帮助儿童发挥潜能,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使儿童更好的融入了社会。
1、课业辅导服务主要为儿童自身成长,增长自信心起到主要作用。
课业辅导服务的成立,主要帮助辖区内的青少年儿童(尤其是低保、单亲、流动等家庭儿童)进行文化课辅导,有效地发挥了孩子们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帮助更多的孩子克服了学习障碍,在技能,人格,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增设趣味印章的积分兑换环节,大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流动家庭子女,在接受服务后,其家长反映学业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服务对象本身也对小树苗成长学堂产生极大的好感。并通过积分兑换等规章制度的实施,由最开始的写作业不及时,不认真,转变为细心、勤学好问。
2、多样化的兴趣成长类活动,助力儿童自身成长,增强朋辈群体交流,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形成良好的儿童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硬笔书法、兴趣手工、季度生日会、成长交流会等素质拓展型活动,对于服务对象而言,有较大的吸引力。服务对象乐于参加也为服务的顺利开展铺下牢固基石。在活动中,服务对象乐于展现自己,因为此类活动,不仅丰富其课余生活,也有利对于儿童的自信心成长。同时,在活动开展中,也增强了儿童的同辈群体间相互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前期目标。尤其是对于孤残家庭儿童,此类服务的开展,大大拓宽了其与其他儿童,尤其是普通家庭子女的交流渠道,对其融入社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以单次生日会案例呈现说明:
2015年12月12日,西园街道社会服务中心社工,依托小树苗成长学堂项目在七里塘社居委5楼举办了12-2月份社区儿童集体生日会。让过生日的小朋友感受到生日气氛的同时,也让没有过生日的小朋友分享一份快乐,为小寿星们送去一份祝福。活动当天工作人员与儿童约30余人参加了本次集体生日会。
由于参加小树苗成长学堂的儿童均为1-6年级的小学生,社会意识逐渐增强,喜欢和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特别是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更希望和同伴们一起吹蜡烛、吃蛋糕,这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为了解自己和同伴的生日年份和月份,在社工的引导下,儿童先进行了“统计我们的生日”活动,便于幼儿在日常观察中经常关注自己和同伴的生日。接着儿童开始策划生日会,在社工的鼓励下,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投票产生本次生日会的内容。比如:自己制作小礼物、表演节目、吃蛋糕、玩娱乐游戏“寿星模仿秀”等。
为了培养儿童尊敬长辈、关心体谅他人的意识,社工还特地增加了写感恩卡给父母的环节。确定了生日会的内容,儿童就分头积极准备:给小寿星准备一份精美的自制小礼物(平时的手工作品)、排练喜欢的节目等。集体生日会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与儿童讨论决定,因此,对于儿童来说集体生日会就是展示自己的舞台,是他们自己的节日。
当大家高兴地唱着生日祝福歌、表演自己喜欢的节目、玩开心的游戏、分享生日蛋糕、向同伴赠送祝福的话语以及亲手制作的礼物、集体许下心愿时,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这一刻儿童感受到了集体的快乐,感受到了同伴的关爱。集体生日会既能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在课业之余体验和朋友一起过生日的愉悦,又能让儿童体验自主的快乐,使快乐的“生日会”成为幼儿童年珍贵的回忆,并期待着下一次的“集体生日会”。
在活动中,特殊家庭儿童会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尤其是困难家庭儿童参与此类活动,能较好的弥补家庭物质方面的缺失。
3、社工专业性服务,如个案、小组,打开了与服务对象沟通的心门。
社工发挥了项目统筹管理、专业服务提供、整合资源的角色作用,为项目链
接到街道社区内外的各类资源和优势,为辖区内青少年儿童更好的提供服务。通过开展家庭访视,深入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如通过多次访视,了解孤残家庭儿童生活及学习状况,针对需求为其服务,以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并因此与服务对象家长建立信任关系,在此类特殊家庭亲子关系改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通过真诚服务建立口碑,为小树苗成长学堂的继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通过开设文明礼仪小组,改善儿童自身行为的同时,增加特殊家庭儿童与其朋辈群体间交流,也实现了增强人仅交往能力的目标。
下面,以个案案例进行说明:
基本情况说明:小辉(化名),男,2006年出生,孤残家庭儿童,性格敏感多疑,随祖父母居住,领养关系,奶奶有轻微精神残疾。
服务过程:自2012年小树苗开办以来,小辉便成为“小树苗”的服务对象。最初,社工通过街道给予的信息,进行家庭访视,确定其为服务对象,在儿童及其家长同意后,参与“小树苗”的相关服务。随着服务的开展,社工与其家长建立了长期的服务交流关系,儿童对社工的信任感增加。伴随年龄的增长,几乎没有见过父母的小辉,行为上开始产生不合群、孤僻等表现。由于祖父母年龄较大,与孩子间有较大代沟,在管理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社工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小组,让其与同辈群体一起,形成行为规范。另外,社工通过建立个案关系,为其提供专业服务。根据小辉的自述和与其祖父母的沟通以及观察,得知案主的祖父母年龄大,身体不好,对于小辉的监管有些力不从心,对于小辉的学习不能给与帮助,小辉希望接受课业辅导服务。同时小辉一个人在家,没有更多的伙伴,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欠缺,心理孤单,使小辉的性格偏向并不固定。于是在让小辉参与常规服务及活动的同时,改善其同辈群体间人际交往模式,孤僻、不合群现象。并在得到良性转变后,通过社区链接到信心理咨询师资源,间接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家庭认知。通过一些亲子类活动,缩小其与祖父母间的代沟。通过多方合作沟通,为小辉的成长建立心理及社会支持系统。
六、专业反思
1、由于项目服务人数比较多,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需要进行实质性分析,以需求为前提,多方整合资源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服务。并依据需求进行精细化和系统性服务,保持服务的连贯性。并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项目实施中的观察,灵活的开展服务。
2、对存在很多问题和需求的服务对象,进行个案管理服务,与他们共同确立服务目标,建立服务计划,进行连续性服务。
3、发挥群体优势,促建自主互助服务平台。每个不同的群体都有其不一样的优势,如果能够使得其优势得到发挥,将获得无比的力量。儿童社工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发现儿童家长绝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通过不断的引导,发挥其优势和潜力,使其能够进行自主自助服务,最终建立自主互助服务的平台。对于个别极特殊情况的儿童进行针对性项目服务,避免项目目标的分散和服务上的分散。链接外界资源,与相关部门合作,比如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连接等。
4、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如个案、小组方面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更深入的,更合适的服务。并结合督导意见,以及每次培训机会,增强自身项目管理能力。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