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艳丽 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怡锦社区是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式小区,荣获“深圳市文明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称号,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及道德素质普遍偏高,注重社区教育,社区关爱下一代的工作比较重视,但由于社区居民大部分为双职工,往往学校放学早于父母下班,许多家庭无人照看放学后的孩子,孩子放学后如放飞的风筝,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家长不能安心地搞好工作。
怡锦社区“四点半”学校始建于2009年3月,同年6月被市文明办授予“深圳市社区‘四点半’学校试点单位”。“四点半”学校由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管理,整合社区培训机构资源,由一批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义工(老年义工队、党员志愿者、亲子义工队)和社工担任义务教师,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向辖区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放,为他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了好去处,避免其放学后无人看管。
二、案例分析
(一)需求分析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心的服务过程中,重点观察到社区的特点,发现辖区内大部分为双职工家庭,几乎为独生子女,平时是由爷爷奶奶在照顾,多半家中没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课业压力很大,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还要上许多补习班,放假时要不被家长送回老家,要不就上补习班,还有就只能自己学习或者玩娱乐,学习压力大,同时缺少同龄人沟通、互动的环境。
儿童时间不仅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娱乐和社会化的需要,他们能在娱乐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娱乐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地认识了解社会;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角色,掌握道德规范,这些都离不开同辈群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同辈群体是儿童成长中十分特殊的重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对环境的适应万籁俱寂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首先和社会交往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丰富”的课余生活,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与同辈娱乐,缺乏同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二)应用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儿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学习,有意识地模仿人物(model)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通过社区“四点半”学校平台,促使青少年服务对象自主互助;
2、通过社区“四点半”学校的平台,促使青少年服务对象学习成长;
3、通过社区“四点半”学校的平台,开展多样化青少年服务对象活动,丰富青少年服务对象课余生活。
(二)服务策略
1、根据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调整课业辅导,促使相互帮助;
由于每位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基础、学习以及年级不一致,社会工作者采取内部招募朝阳小义工,进行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模式,针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学习方式进行纠正引导,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课业辅导。如在课业辅导中,因青少年服务对象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总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带领朝阳小义工辅导低年级的青少年服务对象,促进“四点半”学校不同群体的交流,形成社区互动平台,并让青少年服务对象感受良好的学习氛围。
2、社工+义工+党员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模式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指导;
怡锦社区80%为双职工家庭,单依靠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无法满足青少年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整合发掘社区资源,形成社区自主互助模式,社区内有大量的才华的有热心的志愿者,选出社区志愿者领袖,充分发挥社区自身力量,进行自主服务。社会工作者采用社工+义工+党员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模式为青少年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
如每天下午来“四点半”学校的30-35名青少年服务对象,年级也不相同,社会工作者采用社工+义工+党员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模式,让“四点半”学校活跃起来,针对青少年服务对象不同需求提供一对一或者多对一辅导,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学习更具个性化指导性。
3、整合社区公益资源开展课余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怡锦社区“四点半”学校根据青少年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如在植树节、雷峰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开展节假日亲子娱乐主题活动;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周边培训机构公益老师资源、开展书法学习、美术绘画、电脑教学、舞蹈学习、乒乓球教学、手工制作等,主题多样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三)服务程序
1、初期阶段
(1)服务目标
根据社区“四点半”学校不同年级青少年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规划,引领义工加入辅导者,促进“四点半”学校不同群体的交流,形成社区互动平台,让青少年服务对象感受良好的学习氛围。
(2)计划安排
通过招募社区志愿者资源,选出志愿者骨干,制定周一至周五“四点半”学校志愿老师值班安排表,使得“四点半”学校服务正常开展,同时针对个别青少年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模式进行辅导,满足“四点半”青少年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2、中期阶段
(1)服务目标、
“四点半”学校开设各类兴趣班、亲子娱乐活动,丰富青少年服务对象课余生活,挖掘青少年服务对象想像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青少年服务对象动手能力。
(2)计划安排
对青少年服务对象进行需求调查,增设服务项目。整合街道、社区周边公益资源,为满足青少年服务对象需要,开展6类兴趣班,如书法教学、美术绘画(素描/简笔画)、电脑教学、舞蹈教学(民族舞/街舞)、乒乓球教学、手工制作等,丰富青少年服务对象课余生活,挖掘青少年服务对象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开展节假日亲子娱乐主题活动如在植树节、学雷峰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提升亲子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丰富青少年娱乐生活。
3、结束阶段
(1)服务目标
“四点半”学校,内容丰富多彩,主题活动多元化,给社区公益组织提供自主平台,也让社区青少年服务对象享受社区服务。
(2)计划安排
根据社区公益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化服务,从朝阳义工、老年义工、亲子义工等多支志愿者队伍中,选出20名义工领袖,共同对“四点半”学校进行服务归类,充分整合,继续发挥公益社会组织的力量,由社区义工领袖主导,社会工作者筹划,把服务做得更好。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服务计划已实施
1、开始阶段:(1-3月)
(1)通过与青少年服务对象交流了解其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整合资源;
(2)通过整合社区、街道等资源,整合了书法老师1名、舞蹈教学老师3名、美术绘画(素描/简笔画)2名、乒乓球教练1名、手工制作老师2名、电脑指导老师2名,并持续招募公益资源;
(3)书法教学从2013年3月11日开班了;并安排在每周一下午定期开课,其他时间提供课业辅导;
2、发展阶段(4-8月):
(1)根据开始阶段整合的资源与青少年服务对象的需求结合,开设了书法教学、美术绘画教学(素描/简笔画)、电脑教学、舞蹈教学(民族舞/街舞)、乒乓球教学、手工制作6类兴趣班;同时开展节假日亲子娱乐主题活动,如在植树节、雷峰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加强亲子之间沟通与合作。
(2)通过兴趣班的服务,每个兴趣班选出1名义工领袖,1名老师助理,每次主题活动选出2对亲子义工,使其参与服务管理,协助参与者签到,让服务更加顺利开展;
(3)收集各兴趣班学员的意见反馈信息;
(二)活动发展情况
2013年,“四点半”学校开始至今,课业辅导已经服务1210人次,6个兴趣班已经服务2570人次,亲子娱乐已经服务2241人次,根据计划的安排,处于项目的发展阶段。其中书法教学为每周一定期开展、美术绘画教学以每周二定期开展、手工制作教学以每周三定期开展、舞蹈教学以每周四定期开展,电脑教学另外安排周五、周六下午进行个别指导,7月-8初期间开展的兴趣班中,舞蹈教学、美术绘画、电脑教学是最受青少年服务对象欢迎的,最少安排2名公益老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服务对象在此期间一点一点的进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在社会工作者组织“四点半”兴趣班时,青少年服务对象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并积极向老师提问,在下课后会通过服务中心QQ群向老师进行咨询。
在这两个阶段中,基本达到了本阶段的服务目标,社区“四点半”学校已经正常的运作起来了,长期整与招募公益资源,让“四点半”学校拥有了13名公益老师,15名志愿领袖。有6名青少年服务对象从原来的学员转变成为稳定的朝阳小义工,发挥社区志愿者自助互助精神,打造社区共创的平台。
通过“四点半”学校,提升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加强亲子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也为青少年服务对象提供互助平台,共享管理和参与社区事务,共建幸福社区。
(三)后续计划
1、发挥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协助其自主开发公益服务课程;
2、通过评优活动,评选出优秀学员、志愿者10名,讲师5名,对其进行鼓励;
3、组织“四点半”学校义工领袖、公益老师、老师助理开展交流会1次,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
4、让各每个课程的学员各自组织汇报演出节目,在国庆或者元旦时进行汇报演出,展示各自的风采;
7、总结“四点半”学校服务经验,反思不足的地方,发展优良之处,将其推而广之。
五、案例评估
(一)评估方式:
青少年服务对象直接访谈法及问卷统计法
(二)评估内容:
青少年服务对象初期访谈内容有:青少年服务对象希望在“四点半”学校学到什么、对“四点半”学校还有哪些期望、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等。
青少年服务对象课后访谈的内容有:青少年服务对象对社区“四点半”学校的满意度、在“四点半”学校中主要参与到哪个课程的学习、对“四点半”学校的其他建议、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愿意参与的社区活动项目等。
(三)青少年服务对象评价情况
在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初期访谈和问卷统计中显示,个别兴趣班因公益老师资源不足,只能进行2次的服务,青少年服务对象希望社会工作者能继续开展下去,如跆拳道、街舞。约65%的青少年服务对象都表示“四点半”学校的兴趣班要有挑战性;68%的青少年服务对象要求“四点半”学校的课程要有比较强的娱乐性,有减压效果;79%的青少年服务对象表示愿意参与社区的活动,20%表示要根据开展的活动情况选择参加与否。
青少年服务对象课后访谈的内容有:青少年服务对象对社“四点半”学校的满意度、在“四点半”学校中主要参与到哪个课程的学习、对“四点半”学校的其他建议、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愿意参与的社区活动项目等。
通过“四点半”学校的课程学习后,88%的青少年服务对象对“四点半”学校的课程学习表示“非常满意”,其中的15%还表示如果开展更多丰富的课程会更加满意,12%的青少年服务对象表示满意;按照各个课程的参与度来看,目前最受欢迎的课程是舞蹈教学、美术绘画、电脑教学等;大多数的青少年服务对象一致表示“四点半”学校的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有课外减压的,可以开展老年人的乒乓球比赛、趣味运动等活动,可以锻炼,还可以玩。
(四)总体目标达成情况:
对比活动初期建立的总体目标,初期阶段的目标达成如下:
1、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实现自主互助。“四点半”学校至今开展了6类兴趣班,每个班都选出了1名义工领袖,1名老师助理,促进“四点半”学校不同群体的交流,同时针对个别青少年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模式进行辅导,满足“四点半”青少年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形成社区互动平台,让青少年服务对象感受良好的学习氛围。
2、以“四点半”学校为平台,提高青少年综合能力。社会工作者整合街道、社区周边公益资源,“四点半”学校开设各类兴趣班、亲子娱乐活动,丰富青少年服务对象课余生活,挖掘青少年服务对象想像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青少年服务对象动手能力,提升亲子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丰富青少年娱乐生活。
3、增强老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老年人自主互助网络逐步构建。青少年服务对象多来自同一社区,彼此都是邻居,许多青少年服务对象在参加课程学习前已认识,在课程交流中又加深了友谊,许多青少年服务对象表示他们在生活中也常有联系及彼此相互帮助,建立了良好的社区自主互助网络,并且也会积极参与社区的其他活动。
六、专业反思
1、以需求为前提,多方整合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在“四点半”学校开始课业辅导期间,社会工作者重点观察了解服务便需求对社区内的部分老年人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所感兴趣、希望能学习的知识,并与社区工作站进行了积极沟通,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联系了横岗义工联、社区义工队伍等,得到了来至义工的协助,最终才定立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及学习安排。
2、发挥群体优势,促建自主互助服务平台。每个不同的群体都有其不一样的优势,如果能够使得其优势得到发挥,将获得无比的力量。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本社区老年人有充足时间和爱心,绝对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通过不断的引导,发挥其优势和潜力,使其能够进行自主自助服务,最终建立自主互助服务的平台。
3、有效的发挥社区资源价值,最终实现社区居民自助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整合社区资源的时,汇总了较多的社区资源,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很多资源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价值,使得部分老年大学的课程不能很好的持续开展,而在今后应更充分的发挥其资源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得社区资源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居民自助服务。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