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务队骡马口板房学校学生个案工作案例

2014-12-18 14:5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北京社会工作服务队骡马口板房学校学生个案工作案例:服务对象小云(化名),女,14岁,现读初中一年级,1岁左右时父母因夫妻感情不合而离异,自小由年迈的外婆单独抚养长大。“803”震后案主外婆家的房屋受损严重,不宜居住。案主平时跟其他十一个同学挤在学校的板房宿舍里,周末返回政府资助的帐篷里跟外婆度过周末。

案例二:深秋里的一缕暖阳

——骡马口板房学校学生个案工作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小云(化名),女,14岁,现读初中一年级,身体矮小瘦弱,性格内向,寡言少语。

(二)服务对象背景资料

案主1岁左右时父母因夫妻感情不合而离异,自小由年迈的外婆单独抚养长大。“803”震后案主外婆家的房屋受损严重,不宜居住。案主平时跟其他十一个同学挤在学校的板房宿舍里,周末返回政府资助的帐篷里跟外婆度过周末。案主的母亲长期在昆明打工,因收入原因很少回家看望案主,案主的父亲现状暂时无法了解。据老师反映案主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学习也很努力,但是成绩始终处于中下等。

二、服务过程

(一)建立关系,做出评估

工作者与案主通过简单对话建立初步关系,对案主的身体状况做初步评估。运用同理心体会案主面对危机时所面临的压力,借助简洁易懂的语言、专心的聆听、感情的支持等技巧稳定她的情绪。

(二)链接医疗资源,处理身体危机

案主的外婆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对于案主受伤之后表现出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恐惧,外婆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用3根筷子沾水对案主进行类似占卜的迷信仪式为案主“驱邪祛痛”。案主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跟案主进行初步交流时发现案主意识较清楚,四肢虽然麻木但是仍有知觉。工作者根据医学常识断定案主的伤未及脊柱。

首先工作者建议案主的外婆将案主送往县医院就医,采用现代医疗设备对案主的病情进行诊断。案主自身也表达了就医的强烈意愿。随后工作者自愿随同案主同去医院。由于学校离县医院较远(30公里山路),天色已晚,考虑的年幼的案主和年迈的外婆在路上及医院可能遇到的问题,工作者决定陪伴案主一同前往医院。并在救护车上工作者运用安抚、安慰等社工理论对案主及外婆进行情绪疏导,使案主极度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得到抚慰。之后在医院缴费时,案主外婆所带现金不够,工作员自掏现金将费用垫上。最后在经过一系列检查之后案主的身体并无大碍,经医生解释得知案主只是后腰的轻微软组织挫伤,稍加休养即可,更毋须吃药。案主出院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工作者出于对案主安全的考虑,决定从县城连夜赶回学校,将案主及外婆护送回她们在学校附近的帐篷中。

(三)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加强班级支持

案主休息数日之后回到课堂继续学业。工作者通过走访和谈话形式与案主的同学进行交流,发现案主身边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经问询得知她们与案主从小一起长大,而且同样是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工作者根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中“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的概念建议案主与小伙伴们组成互助支持网络,互相关心关怀。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工作者也多次强调安全问题,提醒同学们在课间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不开过分的玩笑,不做危险的举动,不追跑打闹,不欺负弱小。

(四)寻找教育资源,处理学业危机

针对案主的学业,工作者从案主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工作者自身的经验教训,为案主总结归纳了一套学习方法。通过几次针对性的辅导之后,案主基本上掌握了为之量身定做的方案。案主的任课老师也向工作者反映案主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大提高,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下课后主动请教老师。而最近几次小测验的成绩也有较大提升。

(五)提升自我效能,处理信心危机

案主的母亲长期在外打工,承担着抚养案主的责任,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每年只能回家几次,案主自幼与外婆相依为命,缺少父母关爱,对于亲情非常渴望。外婆年事已高,在学业上不能给案主任何帮助,在工作者和案主好友的鼓励和陪伴下,案主参加了驻校社工组织举办的“在你身边”趣味兴趣小组活动。趣味兴趣小组以社工带领做游戏的方式,陪伴学生,疏解学生情绪,丰富课余生活。通过励志、阳光、积极向上的活动方式及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支持网络。

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案主认识了其他班级的同学,结识了新朋友,逐步扩大了交际圈,案主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逐渐找回了自信,原本内向寡言的性格也开朗不少。

(六)结案

结案原因:社工通过服务成效评估,认为服务目标基本达成,适合结案。

工作者帮助案主回顾整个个案过程,巩固案主已经取得的成果,增强结案后案主自己面对问题的信心和信念。

三、评估和反思

(一)成效评估

工作者通过每次的观察以及多次的访谈,归纳总结出案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工作者的关系,从最开始的低头沉默和不信任到可以敞开心扉交谈,再到主动关心问候工作者,最后在结案时亲手制作了6个精美的纸灯笼送给工作者;情绪方面,工作者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引导案主与身边同学建立起互助支持网络,鼓励案主参与活动小组,案主由刚介入时的悲观失落情绪不稳定到情绪稳定,由介入前的自卑、胆小到介入后的自信、开朗;学习方面,工作者帮助案主链接有效的教育资源,为案主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案主的成绩从一开始的中等偏下,上升到了现在的中等偏上。

(二)个案反思

处理好移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危机介入时,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建议和陪伴。当案主的危机过去之后,转入一般个案工作流程。

要有耐心与爱心,不能急于求成,不宜采用“高压式”的指导方法,不要对案主的改变期望过大。在小组活动中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群体游戏使案主参与到其中,在此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案主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提高案主的自信心。

个别化原则强调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社工应根据案主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灵活的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案工作。本案中,案主主动配合,第三方也积极配合工作者的工作,这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年轻夫妇因经济问题、夫妻感情不合等原因离异,留下年幼孩子给隔代长辈代为扶养的情况在当地非常常见。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隔代长辈由于素质,见识,思维方式等局限性,往往不能胜任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的职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在这方面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这种社会现象能够慢慢地消除。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