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服务队甘家寨红旗社区灾后心理干预案例分析

2014-12-17 14:4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中国社工协会服务队进驻甘家寨红旗社区以来,为了全面评估社区儿童的心理问题,社工不定期组织安置点的孩子们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案例二:甘家寨红旗社区灾后心理干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遭受严重的打击和惊吓之后,很多人会选择用沉默来躲避外界,不愿向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是在表达时有意识隐去一些自己害怕的经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儿童、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中,儿童尤为突出。面对这样的服务对象,社工往往通过沙盘游戏、罗夏墨迹、绘画等方式来窥探服务对象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对其进行专业性的辅导。这样的处理方式,既避免了一味地挖掘服务对象的内心而导致其反感,另一方面又可真实的反映服务对象内心存在的问题。

二、服务流程

(一)发现问题

在中国社工协会服务队进驻甘家寨红旗社区以来,为了全面评估社区儿童的心理问题,社工不定期组织安置点的孩子们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所有的画作中,有这样一幅画引起社工的关注。这幅画来自十岁的小男孩甘X松  ,它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在内容上,这幅画呈现的是家庭,画作上有房屋、树木、大雁,但却没有人,而且房屋、树木、大雁都是各自分离,彼此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第二,在画法上,整幅画基本以单线条为主,房屋、树木都表现得比较封闭。值得关注的是,房屋的门窗很小,而且房屋和树木都没有落地;第三,整幅画完全没有颜色,全是黑色的铅笔完成(画画时是有彩色笔的)。通过这些信息,敏感的社工察觉到这个孩子的内心应该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画作反映的信息,中国社工协会的社工邀请了心理学家将画作进行分析,认为:第一,这个孩子以家庭为背景创作,但又呈现出与家庭元素格格不入的内容,这说明这个孩子的家庭应该在地震中遭遇了严重的创伤;第二,这个孩子所画的房屋、树木各自分离,而且线条简单、封闭,颜色单一,说明孩子的内心存在极强的恐惧、孤独,但又无法表达;第三,这个孩子画了南飞的大雁,表达出他内心极强的思亲之情。

(二)确认问题

在走访的过程中,社工了解到这个男孩在8.03地震中的超出同龄人的表现:剧烈的摇晃中,男孩将两个年幼的弟弟一个抱、一个背逃出生天,不幸的是他们的母亲却在地震中丧生,家中还有爸爸以及年迈的奶奶。地震后,为了生计,爸爸外出打工。据奶奶介绍,这个十岁的孩子在地震前很懂事,常帮助妈妈做家务和照顾弟弟,但是在地震后变得性情古怪,不愿做家务,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例如:容易激怒,常与奶奶大吵,把被子扔到地上,嘴里经常会出现“死、后妈”之类的字眼。在交谈中,社工发现小甘对弟弟非常的关爱和保护,常常独自抱着几个月的小弟弟自言自语,防御意识非常强,不愿别人接触弟弟。小男孩生活的表现与画作反映的信息十分的吻合,这个男孩心中存在的恐惧、孤独、焦虑充斥他的内心,致使他思考问题、做事情、说话都十分的反常。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将一直禁锢着他的内心,致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始终无法满足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

三、介入问题

(一)服务方案

通过画作发现问题以及与心理学家共同分析问题,紧接着实地走访确认问题,这是一个严谨而有效的过程。下一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社工计划从社区、家庭、个人方面介入服务。

(二)理论视角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三)介入目标

短期目标:

1、社工以倾听者的角色,初步与小男孩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让他的内心得以释怀;

2、让小男孩认识到周围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并引导他相信母亲并没有离开,而是以一种方式在关爱着他;

3、以奶奶和弟弟为媒介,唤起他的责任意识。

长期目标:

1、正确看待生活的变故,走出丧母的悲痛以及地震造成的恐惧;

2、学会正确的与人交流,合理的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3、培养兴趣,回归美好的童年生活,重拾生活的信心。

(四)介入手法

1、尽管男孩不擅于表达,但他喜欢绘画,愿意加入活动。因此,绘画活动是与他建立关系的良好平台;

2、男孩很在意年幼的弟弟,因此,从关心他弟弟的角度可以很快与他建立关系;

(五)介入步骤

个人方面的介入:

1、定期走访男孩家庭,帮着他带一带弟弟,教他给弟弟做玩具、唱儿歌;

2、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简单的图画,引导小男孩绘画,培养他的兴趣;

3、通过讲述童话故事、玩游戏、分享趣闻、翻看以前的照片、写信给过世的妈妈等方式引导男孩将内心的想法慢慢表达出来,驱散内心的阴影;

4、待信任关系建立以后,与男孩一起交谈,引导男孩自己去发现地震前后自己的变化;

5、引导男孩通过绘画、写信等方式表达对未来的梦想,引导他将梦想细化,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并把这一切都写下来。

注:这些过程,有时候选择在家,有时候选择在社工办公室,有时候奶奶在现场,有时候奶奶尽量回避。

家庭方面的介入:

1、与男孩的奶奶交谈,与奶奶一起分析男孩的改变,告知奶奶在生活中多用鼓励、夸奖的语言与男孩交谈,尽量避免诸如“死、穷、后妈、房屋重建”这类似的话题。在男孩发脾气时,尽量避开,不要与之争执,更不要立刻就打电话告知在外打工的父亲;

2、联系男孩在外打工的父亲,要定期给男孩打电话,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多用鼓励、夸奖的语言;

3、联系周围的邻居,对男孩在照顾奶奶、关爱弟弟等这些事情多给予表扬,平时多与孩子交流,多关心孩子的弟弟;

社区层面的介入:

1、引导社区的邻居、亲戚、小朋友多与男孩交流,使他满足被关注的需要;

2、积极鼓励男孩参加社区的活动,诸如绘画、打扫社区卫生等;

3、鼓励男孩参与图书室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寻找归属感。

以上仅仅是这个个案的开头,我们将按计划积极跟进。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