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认识自我 成就明天
——142班“心灵之约.连心卡”励志成长活动
一、活动背景
骡马口板房学校(原龙泉中学)为一所住宿制学校,有初一至初三共31个班级2476名学生,其中90%以上为贫困家庭学生。北京社工服务队10名队员分别对接初一年级11个班(其中有1名队员对接2个班),我作为班主任助理对接142班。142班共有96名同学,来自周边不同的村镇。通过观察、与个别同学交谈,与所对接班级班主任赵老师沟通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扰。一是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成绩不理想,存在厌学心理,甚至有退学的打算。二是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状态、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缺乏学习动力和后劲。三是极个别同学在地震失去亲人,家庭发生变故导致心理受到创伤,存在思想障碍,难以接受和面对现实,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和希望。
二、需求评估
由于142班学生存在上述问题,经过与班主任沟通,希望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传递正能量,强化学生对于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鼓励学生们珍惜眼前的机会和大好的青春年华,用知识改变自身命运,创造美好的明天。
三、理论支持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其中,尊重层次的需求包括对信心、成就、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的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创立。根据该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经由观察学习,被观察者,也即示范者的行为就成为观察者的“楷模”,再经由自我系统的作用,观察者“模仿”了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编码储存在个体内部,进而显现相似的行为。上述观察学习的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生过程、增强过程。
对于青少年来说,良好的楷模是形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条件。楷模的发挥需要三个条件:楷模的特质、观察者的特质、模仿的结果。青少年辅导应兼顾上述三个条件,提供良好楷模,以激发青少年模仿的动机,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的,他对人的行为改变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相信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五)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四、活动安排
(一)名称:142班“心灵之约.连心卡”励志成长活动
(二)理念:在第一次班级破冰活动、与学生们建立初步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名字“岳林”为例,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励志诗词,传递正能量。并邀请吕光翠(来自绥江县民政局,作为本地社工加入到北京社工服务队)现身说法,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同学们,使同学们认识到“现在的我”只要经过不懈努力就可以实现“将来的我”,真正做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实施计划
六、活动评估
(一)过程评估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交流沟通积极主动,整个过程温馨和谐。
(二)结果评估
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既缓解了同学们繁重的课业安排和学习压力,了解了联想记忆法,又帮助同学认识了自己,树立了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而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10月25日(周六)活动时将“连心卡”收齐,收集整理后发现:1、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2、基本每位同学都怀揣着对自己未来的前程的美好规划;3、同学们对于社会工作有了最初的概念,他们对于社工服务队的到来非常欢迎,并寄予更多的期待。下步,将通过连心卡给每位同学留言,针对每个人的思想状况和理想目标进行引导和鼓励,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同时,对于极个别思想消极(如地震导致家庭变故而带来感情伤害)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与班主任沟通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其尽快从伤痛中走出来,建立积极、健康、乐观的人格发展方向。
七、活动反思
工作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位队员的资源和优势,并有效运用头脑风暴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此次活动中,连心卡表格的设计是征求了队友梁婷、淳于茂兴等的意见建议后,经过反复修改后最终成型的,真正做到了接地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