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研究 ——以贵州省S村为个案

石楠楠 2021-04-19 09:5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求一直难以得到全面的满足。社区教育的开展回应了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满足了留守儿童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村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调研发现S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详细论述了社会工作介入S村社区教育的有效策略,即搭建社区支持网络,借助优势视角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关注儿童精神需求等,以此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素质,探讨教育帮扶对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的回顾

自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以下简称《意见》,国发﹝2016﹞13号),留守儿童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其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成为满足留守儿童合理需求的重要路径。社会工作介入一方面发挥着资源链接、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促进服务对象能力提升,激发服务对象利用自身优势来解决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还不太多,社区教育对于满足留守儿童教育需求,提高其综合素质,巩固农村社区脱贫减贫成果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贵州省S村为个案,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策略等内容,从理论上来看能丰富社区教育的相关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来看能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农村社区服务水平提升,为当下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启示。

关于社区教育的文献回顾,陈蕾[1],刘尧[2]是基于国家行政体制层面探讨社区教育,阐述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朱爱国,李宁[3]探讨教学教育对精准扶贫策略上的探究。谢君君[4]则对教育扶贫现状反思以期对以后的扶贫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李渭[5]就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问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讨论。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文献回顾,王章华,戴利朝[6]就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儿童教育的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进行探索,张剑[7]重在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行动研究,建构以儿童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何红燕[8],成伟[9]等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女童的性安全教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路径。笔者梳理社区教育、教育扶贫、社会工作介入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为笔者构思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笔者试着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促进农村社区服务视角来讨论,深入思考其对扶贫减贫的意义。

二、S村留守儿童情况及社区教育现状

(一)留守儿童情况简介

S村留守儿童有102人,男44人,女58人,其中70%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只有30%是由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去向分析,珠三角地区占53%,山东占20%,长三角地区占22%,凯里及附近占5%。在调研中了解到就近打工的家长会经常回来,学校和村委会都表示没有准确的数字来衡量孩子是否是留守儿童。但学校每年开学会做一次相应的统计。S村留守儿童的经济比较充裕,家里都是盖着两层以上的楼房,当我们问及是否学校需要物资捐赠时,校长告诉我们留守儿童更缺乏校外教育以及精神上的需求。

(二)留守儿童对社区教育的需求

1.家庭教育缺失需要社区教育予以补充

据调研情况来看,S村有3400多人,有80%的人外出务工,很多儿童都是隔代抚养,家庭教育缺失使得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我们去调研,村民D3说:“我们白天要下地干活,他们(放学)一回来就和村子的娃一起溜到河边了,娃他爸妈在外地打工,我们管不住,现在长得比我们还高,打都不敢打,他们也不跟我们说实话。”当我们试着和年龄小的留守儿童沟通时,他们两手紧握,躲在爷爷奶奶身后,年龄小的留守儿童性格上是自卑胆小怯弱的,而年龄大些的表现为行为过度逆反,加上隔代抚养长辈的溺爱会促成孩子养成依赖的个性,不愿出来交朋友,而把注意力放在手机网络上。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父母把对儿童成长缺失的情感亏欠转换到对儿童物质需求的满足上,买了电视智能手机,L告知我们“平常我们干活去了,娃自己在家整天看电视、看手机,我们也不认得字,他们手机玩得很溜”原本作为情感维系的智能手机沦落为儿童闲暇无事的精神寄托的“瘾品”,分散儿童学习的精力,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成绩受到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生存、发展需求需要社区教育予以满足

据调研情况来看,S村留守儿童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我们村靠河,娃娃一到热天就下河洗澡,这不去年放暑假时,一堆娃娃下水去就有一个没能起来(淹死),这样的事在村里经常看见”村民A说。“这条省道特别是在铁路桥下弯急的地段每年都会出事,过路的车太快了,重型车也多,(速度)都在60码以上”村民B说。“你看到河对面的燕子组了没,要是涨水把路淹了,大家都出不来,娃娃读书只能从上面的铁路维修道走,危险哩”村民C指着对面的村子介绍说。靠河、省道铁路穿村而过这样的生存环境使儿童安全面临挑战,监护人常因忙于农活照顾不了儿童。加上监护人年龄大,对于孩子的课程辅导也无从下手,平时常年在家,也满足不了带儿童出去看世界的需求。父母的缺位,一方面造成儿童情感缺失,不利于儿童的性格养成,也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失去了父母的监督,儿童的学习行为受影响,儿童社会道德和公德养成学习就会被弱化。因此儿童的生存、发展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社区教育是回应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渠道。

(三)社区教育现状

1.参与主体(村民)的意识淡薄

村民文化偏低,素质不高,缺乏社区教育的相关意识,特别是对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感悟不深;村民对学习提升不够重视,村民对社区教育的接受度不高,很多村民放弃受教育而选择其他,这点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读不得书就去打工,反映了农村家庭对社区教育的漠视;村民参与不足,社区认同不够,社区缺乏凝聚力,无法形成社区互助,社区的发展受到阻碍。

2.实施主体(政府)投入匮乏

由于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村民终身学习的意愿不强。加之政府未合理引导宣传,相关法律的不规范,导致村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村子资源有限,相应配套设施的缺乏,不满足相应人群的需求,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开展。

3.社区教育资源稀缺

农村发展滞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一方面原因是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资源少。笔者从S村的中心小学了解到学校有24名教师,其中只有4名女教师,教师趋于老化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往往一个教师承担着若干门课的教授,校外教育方面通常依靠不定期开展支教下乡活动输送足够的师资支持。另一方面原因是农村条件有限,缺乏链接资金资源的渠道。社区教育通常都是村委这边协调出部分资金拿来举办活动,村委也面临着难以链接外界资源的挑战。

4.社区教育手段的单一

电子设备、多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给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格局。但是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条件引入较好的电子设备,加之农村的群众认识有限,不大能接受远程或者电子视频授课,这对农民的电子操作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村里留守人群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农村不适宜开展电子授课,社区教育的手段单一化。

三、社区社会工作介入S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理念与国家的政策的切合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意见》的出台对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了明确要求:2020年须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增强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社会工作在倡导政策改革,扶弱济贫的工作中发挥着应有的优势,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陪伴儿童上扮演着服务者,协调者,推动者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凸显

社会工作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注重人的发展,特别是回应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社会工作秉持着优势视角给弱势群体赋权,最大化支持服务对象的潜能发展,对于社区发展,扮演着引导者,链接整合多方资源,促成留守儿童体系的建成。

(二)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的欠缺,注重儿童的潜力挖掘以及人格培养,考虑儿童的本质需求,满足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提升儿童能力为目标。

是促进社区帮扶和互助的必然保障

将儿童作为社区建立联系沟通的纽带,促进社会互助,增进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交流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营造社区友好和谐的氛围。

创新国家留守儿童照顾体系的建设举措

留守儿童照顾体系关乎学校、村庄、社会工作者建设三者的推动,现阶段的问题更复杂,任务更艰巨,需要多元视角,多方力量参与,通过社会工作的协同作用,将社区和学校有机结合,促使社区形成关心留守儿童的意识,也是国家实现留守儿童照顾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助力社区长效脱贫。

四、社会工作介入S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的实践

(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的过程

拜访村委会、学校、小组长并建立关系

介入准备期拜访村委会了解村的基本概况,三次走访学校并和校方达成共识,首先社会工作一方面作为支持校外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精神关爱,学校十分支持工作并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儿童报名的名单,我们通过和10多个村小组组长交流核实并获取最新的留守儿童的情况。

通过网络、学校、社区积极分子等宣传开展工作

介入前期通过搭建网络的方式,建立起全村信息沟通平台,在上面宣传并动员大家创建留守儿童照顾体系,通过和学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形成学校社区和家庭三者相互协作的体系。最后通过社区的积极人员沟通以及熟人间的口口相传,扩宽了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

通过集中开会、外出培训促进能力建设

介入中期在得到有效的联系方式后,通过电话、微信、村委会召集等方式集中开会,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的方式培训村民学习获取新知识。通过走出去交流经验使村民关注村庄现阶段的发展。

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帮扶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照顾体系首先是需要多方协作,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建立起社区和家庭亲密的纽带,以此让更多村民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进而到关注整个社区的发展,通过社区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社区互动并增进大家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

(二)社会工作介入S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的策略

1.构建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网络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时代的接班人,肩负国家兴衰的重大使命,儿童的成长关乎社区未来的发展。因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留守儿童在农村已是普遍现象,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的留守儿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马斯洛界定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于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低层次基于生存需要,而高层次的是发展需要,据调查所知,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比如来自于父母的关爱,比如自身的能力成长。因此社会工作通过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满足留守儿童内心对爱的渴求,通过社区建立联系,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特别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抚养的情况,很多长辈在辅导孩子功课上比较困难,因此社会工作链接社区的资源,动员社区的精英充当辅导功课的老师,解决约3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通过建立留守儿童照顾的平台,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2.优势视角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常因长辈隔代抚养,性格存在害羞、怯弱和自卑的特性。因此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并树立自信,因此社会工作利用优势视角发掘留守儿童的优点,并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完成自我的发展。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不敢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社会工作通过小组工作,鼓励留守儿童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了7-8次脱敏训练,很多留守儿童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利用增能理论,社会工作者平等尊重地看待留守儿童,陪伴留守儿童开心快乐的成长,记录儿童的成长过程,促使儿童能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3.关爱儿童精神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一是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精神生活,社会工作者根据留守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的划分组织相应的活动,针对男孩子适宜开展球类活动,针对女孩子适宜开展唱歌跳舞活动。二是本着普及知识提升意识的前提,针对留守儿童的爱好社会工作开展教育宣传类的活动,例如安全知识视频学习,电影欣赏等。三是本着互助目的开展促进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小组活动,如游戏小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等。四是为留守儿童的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社会工作者链接外界资源,募捐适合儿童的书籍,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

五、结语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应停留在物质帮扶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心让他们意识到来自社会的关爱,社会工作通过陪伴留守儿童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留守儿童的能力建设,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最大化发挥他们的潜能,在社区形成互助网络,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标。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仅限于现实层面的社会服务,更重要的是思考社会工作在搭建留守儿童照顾体系起到怎样的作用,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中扮演何种角色,何以支持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社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切入,社会工作从微观的角度介入社区教育,来促使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的改善,以期通过留守儿童的照顾体系的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来助力社区的脱贫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2] 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3] 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

[4] 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3)

[5] 李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02)

[6] 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7)

[7] 张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行动研究[J] . 社会工作,2011(09)

[8] 何红燕.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女童性安全教育的研究——以贵州安龙县Q社区为例[D],2016年6月

[9] 成伟, 刘海鹰 ,张宇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案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3(1)

[10] 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