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尚未褪去,祖国中部省市又遭洪灾,群众受灾损失惨重。面对灾难,社会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怎么介入?作者通过梳理2010年广东社会工作介入“凡比亚”台风灾后服务经验,从实务操作的角度进行总结,希望为后期一线社工介入灾后服务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中华社工网
洪灾灾后社会工作介入参考
——以广东社工介入“凡比亚”台风灾后救援为例
2010年,受“凡比亚”台风影响茂名多地受灾,笔者作为社工站驻站站长参与灾后重建工作。2020年疫情尚未褪去,祖国中部省市又遭洪灾,群众受灾损失惨重。面对灾难,社会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怎么介入?笔者期望通过梳理社会工作介入“凡比亚”台风灾后服务经验,从实务操作的角度进行总结,希望为后期一线社工介入灾后服务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因其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介入灾后救援工作有它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传统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层面上的有力补充,也是对灾区群众心理需求/问题的回应。
“现在我们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有时候顾不上来,村民有什么需要我们也不能及时了解,你们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和我们说,这样避免产生矛盾”。——镇主任对社工站提出的期望。
十年前的粤西社会工作尚未普及,镇领导已能觉察到社会工作在了解灾区群众需求、减少冲突和矛盾上的作用。现在网络上各种关于洪灾的“人祸”的说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社会工作者介入灾区亦能够及时对群众宣传灾后重建的相关政策,减缓不合理说法对灾区群众的影响。
二、社工如何进入灾区
以合法身份进入灾区,有利于较快建立关系获得信任。
2010年“凡比亚”台风灾后救援工作是在时任省民政厅厅长的直接指示下开展进行,由社工专业行业协会引领,直接从系统内将社会工作者嵌入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前线,使得社工在前线开展工作能够得到当地党和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在一线服务过程中,群众也会较有信任的参与社工开展的服务性工作。
“社工站站长联手志愿者解决问题更厉害,在双合村刚住下,只一会儿功夫,她就拉起了一支有7人参与的小记者编辑组,只半天功夫,就与村委会商量好,接办村广播站,当天就进行有三个栏目的双语广播。”——和 2010.10.10
之所以能快速的驻站,有顶帐篷、板房可以开展工作、可以与村委会沟通广播站广播工作,正式得益于社工进入灾区的身份合法性。
三、社工介入前的准备
社工介入前需要做好准备,包括对灾区环境和社工介入点的评估、对社工介入能力的评估和培训、对前线—后方支援团队的部署、对站点工作制度的规范。
1.对灾区环境和社工介入点的评估
进入灾区,选建工作站点、寻找社工介入点是社工站打开工作局面、持续开展工作的关键。
社工介入“凡比亚”台风灾后救援,评估选建站点有量大原则:一是安全性,确保社工的安全,即社工首先要在身心上安顿好自己,以避免因次生灾害或社工站维持等原因造成工作的停滞和阻碍。
在双合社工站介入工作中,建站第一天社工站只有一个帐篷,白天工作,晚上休息。为做好持续性工作,评估小组迅速决定向房屋尚未损毁的群众租用房间以做社工休息、会议使用。
二是群众性,社工要扎根在村民众,与群众能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对他们当下的生活能有较深刻的体验和同理。如站点选在帐篷安置区、板房安置区,与村民同吃同住,这样更有利于与村民建立关系,了解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做出回应。
社工进入灾区工作介入点的选取上,有两个考虑,一个是站点附近人群的主要特点和需求,二是团队社工的实务特长。
马贵社工站位于板房安置区,集中住了来自全镇的重灾受灾群众约200多人,建站时恰逢十一国庆假期,孩子也在板房内生活。为此社工用剧场的形式与孩子开展戏剧工作坊,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洪水和灾害,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
双合社工站建在帐篷区,因当地受灾涉及某矿业尾矿崩塌的原因,群众集体性诉求隐性而强烈,受灾群众积极重建的行动不明显。此时,社工站建站就有一批中学生好奇询问,社工组织他们作为志愿者参与广播站广播、社区活动的协助,调节重建家园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2.对社工介入能力的评估和培训
灾后恢复重建的介入工作场域和内容不同于日常化的社工工作场景。这更需要社工的综合协调统筹能力、微观个案介入的服务能力、敏锐的观察和发现危机情况的能力、能够及时进入工作团队协作的能力、社工个人身心的准备等,既要能够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实务工作,又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面对群众的各种表达性诉求;既要在身体素质防护装备上做好准备,又要对自己的身心适应能力做好预估和准备。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服务能力的提升应在日常工作中有接受训练的机会或主动学习。
广东社工介入“凡比亚”台风采用的是常驻社工+批次社工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组合方式具有时代性,符合时下广东社会工作的发展。常驻社工选择有灾后服务经验、有组织统筹的能力,批次社工选择各地有意愿、有实务服务经验及快速开展工作的能力。常驻社工负责站点工作计划和统筹、个案管理,批次社工负责按计划组织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常驻社工保持驻站服务,批次社工每批次至少服务两周。这样保证社工站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保证社工站定期新的思想和能量的注入。随着各地社会工作的开展,2018年笔者在参与汕头水灾灾后介入服务的过程中,常驻社工注重从本地较有经验的社工中遴选,批次社工由省公共危机社会工作服务队队员分批进入。
3.对前线—后方支援团队的部署
社工站灾后介入作为前线工作主战场,后方支援团队起到很重要的协调、联结和支持作用。
首先在批次社工的选择上,当时,快速及时的介入灾后社区重建很难较快的集结一支庞大的队伍,需要协调各地方民政、协会、社工机构力量共同参与。在两个月的灾后社区重建工作中,广东社工共有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湛江、珠海的43名社工参与,这些力量使得社工站能够将服务足迹覆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300多个自然村。
其次在需求的联结上,随着社工深入的需求评估及天气转凉,受灾群众在保暖御寒方面的需求变的迫切。社工站将需求反馈,后方行政支援团队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及时捐赠物资,满足站点群众的迫切性需求。从新闻报道上,可以看到2020年的水灾非常严重,在物资保障和供应上,社工亦可以发挥联动社会力量共同支援灾后救援工作。
最后在对前线社工的支持上,后方行政支援团队联系香港、广州资深社工专家前往社工站,与社工同住、进行实地督导。在这个过程中,12名督导及时指导和协助社工解决了具体问题。如在面对救灾干部的心理压力舒缓专题时,由督导直接带领为救灾干部带去心理放松的工作坊,对前线社工工作起到系统性的支持功能。
4.对站点工作制度的规范
此次灾后介入行动建站初既制定社工站工作制度,从整体上明确社工站基本工作规则、工作记录和报告制度、财务制度、社工专业操守和服务理念以及对当地风俗的尊重。正式遵循这些工作制度,社工站每日进行工作分享会,及时分享对接了解到的信息,相互支持解决问题。在建站最初的一周,社工白天家访了解需求和基本信息,晚上进行汇总和分享调适工作思路和方向,每晚进行到深夜。
四、洪灾后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内容
本章节内容分别从过去介入工作的经验和对现下如开展社会工作灾后介入的实务思考和建议两方面进行阐述。
1.需求反馈及政策解读
社会工作一线实务工作方法,能够直接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及时的、普遍性或迫切性的需求,社工可以收集整理各类需求,及时向政府反映。需求评估贯穿服务的全过程,社工站每天坚持下乡走访,了解受灾群众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在驻站工作的两个月里,社工站建立家庭走访记录200多分,访谈数量超过5000人次。广泛而持续的访谈行动,让社工不断更新灾区的最新动态、掌握灾民的情绪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集中安置区负面情绪容易相互影响,隔热别对政策的误解或道听途说的谣言,都有可能引发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猜疑,社工站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向群众宣传解读政府的灾后援建政策,避免冲突和矛盾。
2.资源链接
洪水过后,群众家庭财产会遭受非常重大的损失,甚至全部付诸东流。笔者当时走访了解当地受灾情况,因洪水导致山体滑坡、矿渣溃坝冲击,房屋一层基本上被泥沙堆满,甚至房屋被冲毁冲垮。
我们在进入灾区的第二天,遇到一位大叔,他告诉我们说:“这个房子是我的,但是这个地方不是我的”。他是从上村过来的,他的房子被冲下来的排水管齐齐的推断到下村村民的自留地上。
灾情发生后,政府会及时的提供救灾保障物资,但对于群众的日常化需求来说,很难全部的满足,尤其是在标准化配给的情况下,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就难以达到。社工可以了解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在及时向上反映的同时,发动社会慈善力量进行捐助,满足受灾群众个性化的紧急需求。广东社工在介入“凡比亚”台风灾后服务中,随着天气转凉及时募捐慈善基金会、召集高校师生积极行动,募集过冬衣物、棉被、鞋袜、奶粉、书包、文具等衣物,通过社工送到急需的灾民手中。
3.志愿服务协调和志愿者培育
笔者所在社工站在受灾后,在最初的两周时间里,多批志愿者涌入受灾区,希望能够为灾区群众做一些事情。当时他们作为陌生人较难找到介入点,镇村领导干部无暇顾及。社工站及时进行协调引导,一方面鼓励当地的青年人引导志愿者前往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清淤工作,另一方面由社工根据志愿者提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及时性培训。
当地市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进入受灾村进行为期三天的探访,在进行了半天探访后,就发现对于如何与受灾群众沟通交流,很困惑。她们联系笔者所在的社工站,希望能够教她们一些如何与受灾群众打交道的经验。
大家的家乡大家共建,也是笔者所在社工站开展主要工作,培育一支社区青年志愿者,进行社区自助互助。而在另一设在板房区的社工站,则倡导板房居民的自助互助意识,组织居民代表公摊共商讨板房区的管理工作,对于邻里关系、卫生维护、垃圾处理等形成公约,推选临时“区长”,鼓励自发参与厕所检修、水管维护、沟渠疏通等工作。
如何能够在灾后重建的紧急时期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增强自助互助意识,共渡难关,社工可以发挥协调者、教育者和链接者的角色。
4.个案管理工作
广东社工在介入“凡比亚”台风灾害救援中,对丧亲家庭、损失特别严重的家庭、因次生危机和诱发危机而受影响的个人,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进行情绪疏导、哀伤辅导。
李女士在洪灾发生时没有来得及逃离,站在自家的楼顶上,亲眼目睹电站水管在洪水的推动下横扫多处楼房。她说当时看到这样的情景腿发软、站不稳。灾后噩梦连连,原先乐观开朗的性格,变得很脆弱忧郁。社工在介入时,仅20天的时间,她从160斤暴瘦到130斤。
社工通过五次家访面谈,倾听案主面对洪水时恐惧的心理感受,理解其情绪困扰的心理和家庭因素,包括财产损失带来的悲伤,协助其了解关于财产损失登记和政府补贴的事情,关注家庭成员,逐渐降低灾害的影响。
李某,男,15岁,在读初中,灾害发生时其祖母丧生,李某父亲心情低落、烦闷。因李某向父亲索要零花钱而发生剧烈争执,李某遂即将书本烧光,跑到山上老屋居住,母亲多次劝解不肯回家。
社工将此个案作为一个家庭个案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介入,引导和鼓励家庭成员从过往经验、家庭系统的修复方面进行处理。
郭女士,怀孕7个月左右,三岁的女儿在洪水中丧生,自己也限些丧命,严重失眠,精神恍惚。
社工在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郭女士的情况,进行了多次的面谈,从宣泄哀痛到鼓励其走出帐篷、关注未出生的孩子,逐渐点燃其生的希望。
从以上的个案处理中,可以看到灾害发生后,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同的。而人们习惯于用“看不开”“想不开”来判断灾害对某些人带来的巨大的影响,甚至诱发严重的精神疾病障碍。所以,社工及时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关注和理解个人的情绪及感受,非常必要和重要。
5.社区活动
在灾后重建中,在社区层面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有利于调节社区气氛、受灾群众的压力的情绪。社工通过社区活动,也可以让村民认识社工是善意的,促进关系的建立。
笔者所在社工站通过“希望广播站”、联谊会、同乐会、生日会、运动会等多种方式的活动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加油鼓劲。
我们联合当地援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当地青年志愿者共同举办了一场联谊会,几个竹竿围起来就是舞台。当晚参与村民300多人,灾区干部说在联谊会上第一次听到灾后群众的笑声。
在帐篷区利用投影设备轮流播放群众喜爱的电影,引导群众适当的从压力中缓解。后期当地市文广电总局亦利用专业设备定期在灾区开展电影播放。
这些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社工和灾区群众互动的机会,在这样的互动中打开交流的局面,深入了解。在社区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可以将灾后重建政策的宣讲、重建动员、心理精神健康知识等串联进行。
6.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
建站后,社工向当地学校了解洪水对师生的影响。主要了解到:部分老师对洪灾有心理印象,经常做噩梦,听到台风、下雨等消息会感到恐惧、害怕。有些老师家里也是受灾户,有时会影响上课质量。老师反映学生受灾前后对比明显注意力难集中,表情呆滞,缺乏活力,学习成绩也下降,退学人数增加。这一方面和房屋受损,没有地方做功课,家长忙于重建无心顾及孩子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存在因洪水而产生的心理应激障碍
我们主要开展的工作针对教师开展了情绪自我疏导的方法和技巧。也会与老师一起讨论针对学生的介入方案,共同介入学生的灾后心理恢复工作。
针对学生,开展团康活动,带领孩子科学认识洪水和灾害,学习自救知识。在帐篷区、板房区开展第二课程,引导学生放学后的时间管理,改善家庭做作业的环境等。
这些学生从留守儿童变成受灾儿童,家长从无法照顾到无暇照顾,孩子心理社会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社工在这时,尽量规范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鼓励和引导学生改变不良习惯,成为疲于重建家园的家长和老师的有力协助者,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
7.灾区干部的压力处理
受灾以来,镇村干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和冲突也会直接指向镇村干部,他们在救灾前期基本上没有睡过整觉。在建站后,在专业督导的协助下针对镇街干部进行了一起“危机事故压力处理”的工作坊,在游戏中让他们了解危机处理的知识、释放压力,了解可能出现的应激表现及处理方式。
笔者在2018年参与汕头水灾灾后服务介入中,除以上工作外,从预防性层面可开展了一些工作,如遇水应急包的设计、自然灾害预防宣传和急救知识教育等工作,并在团队努力下形成公共危机社会工作专业参考指引。
以上是笔者从行动者的角度,将驻站开展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梳理,希望能给我国中部受在地区灾后社工介入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广州市南方社会服务评估与研究中心专家室 郝雪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