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技巧】不稳定康复者的介入策略技巧

林晓惠 罗雅璐 2019-08-27 09:13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对于严重精神障碍康复者来说,居家康复对症状的缓解、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明显效果。而对于难以提供康复环境和支持的家庭,尤其是有不稳定严重精神障康复者(以下简称“不稳定康复者”)的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于严重精神障碍康复者来说,居家康复对症状的缓解、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明显效果。而对于难以提供康复环境和支持的家庭,尤其是有不稳定严重精神障康复者(以下简称“不稳定康复者”)的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介绍社会工作者介入照护有困难的不稳定康复者家庭服务时,在日常宣教和紧急支持两个层面的策略技巧。

日常康复宣教:从家庭到社区

当不稳定康复者病情比较稳定时,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服务以健康宣教为主,其内容包括如下几项:

掌握精神卫生知识。包括让照顾者充分知晓病情症状、药物种类、用药误区、药物副作用及处理常识。这些是帮助不稳定康复者的家庭照护者在服药方面获得合作的基础。

识别病情波动表现。包括告知照顾者不稳定康复者病症发作的表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如何保护自己。社会工作者应教授照顾者识别不稳定康复者病情波动的方法:从睡眠规律的变化、态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记录和观察。

熟悉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包括使照顾者熟知在社区内可获得的日常康复和紧急支持资源。日常康复资源包括职业康复中心、家属资源中心等;紧急支持资源是指不稳定康复者病症发作时“送院”治疗的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链接这部分资源可在最快时间内为不稳定康复者家庭提供有效服务,并以紧急联动予以保障和支持。

紧急介入支持:区分不同情况

当不稳定康复者病症发作时, 社会工作者需要及时介入予以支持,首要的是保证不稳定康复者的病情稳定,并以此为着力点争取照顾者的合作。

社会工作者曾在服务实践中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位照顾者带不稳定康复者到门诊复诊,照顾者告诉医生这位不稳定康复者一天服用超过850 毫克的氯氮平,目前的状态是坐立不安、焦躁,不能正常交流, 并有自语自笑等行为。医生当即建议其住院治疗,照顾者同意了,但是在与家人的一通电话之后想法就变了, 因为家人觉得“开点药吃就好了”。氯氮平过量服用可出现中毒,严重的可能出现休克。像这样因照顾者对病症和服药缺乏认识而拒绝执行医嘱的事例并不少见。

此时,社会工作者应当从容不乱,观察分析照顾者不合作的不同原因,并分别进行应对:

对病症及服药问题缺乏认知。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教育者的作用,观察照顾者存在的对病症及服药的误解,并逐一进行解释。以上案例中的家属和康复者误以为“大剂量药物才能够控制病情”“病情不稳定才需要服药”等, 这一系列的误解都可能破坏不稳定康复者及照顾者的服药依从性, 并引发对医生临床指导的抵触。另外,当照顾者存在对病症治疗的侥幸心理时,社会工作者应了解照顾者对治疗的错误认知,告知不及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将会引发的人身安全风险、后期病症康复风险等。

存在病耻感失落感不稳定康复者及其照顾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反复住院治疗对照顾者是一种严重的打击,致使他们对康复乃至未来生活感到失望。此时,社会工作者要发挥支持者的作用,带着同理心去倾听、共情、理解照顾者和不稳定康复者,引导他们放下自己的“病耻感”,勇敢地面对疾病,积极地配合治疗和面对未来生活。

送院治疗存在疑虑。将病情反复的不稳定康复者“送院”治疗是紧急介入支持的重要举措,但实践中往往得不到家庭照护者的支持。此时,社会工作者应及时向照顾者传达相关政策,并视情形做好支持介入。遇到不稳定康复者家庭经济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应帮助照顾者链接住院绿色通道、社区各项资源,为送不稳定康复者住院治疗提供经济、信息、人力方面的支持。遇到照顾者对病症认识不足或者有抗拒心理时,社会工作者要多关注其情绪,缓解照顾者对住院条件、院内环境的担心。同时,既要尝试调整照顾者对住院治疗的过高期待,又要明示社会工作服务将会长期予以陪伴支持,为照顾者加油打气。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