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 一座城 一条心—— 深圳社工在行动

曹菲 2015-12-28 10:29   南方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深圳素有“志愿者之城”的美誉,每10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而多年来“社工+义工”联动发展的机制,更是让这座城市具备深厚的社会服务的底蕴。在滑坡灾害发生后,深圳市民政系统会同社工行业组织,启动了社工介入突发事件I级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深圳市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从群众安置、失联者家属情绪抚慰、罹难者殡葬服务和后续支持等方面进行介入,150余名社工第一时间介入灾后援助工作。

原题:[深圳滑坡]全城齐心共渡灾害 一群人·一座城·一条心    

25日,在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临时安置点内,深圳社工为失联人员家属做辅导工作。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何俊 鲁力 摄

深圳滑坡灾害第8天了,近3000人的救援力量仍在与时间紧急赛跑。而在他们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于灾害救援的无形支撑,和一座城市的市民在灾害面前的齐心共渡。

无论是社会慈善组织的后勤保障、专业社工机构的辅导服务,还是热心市民和志愿者的迅速出动、各类企业的无偿付出,都无不凸显出,在这场突发的灾害之中,城市与人早已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灾害之中,深圳并不孤单。

“大后方”不断为“前线”补给

12月25日,深圳气温骤降10℃。夕阳未落,光明新区救援现场已能感到阵阵寒意。

“救援队员晚上睡在地上挺冷的,听说您这儿发放毛毯,能不能也分给我们一些?”15时45分,两名深圳消防的救援队员,来到位于东二作业区外的慈济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基金会”)餐食供应点,小心翼翼地询问。

“第一批300条已经全发完了,我们正在跟总部沟通,请您先登记好信息,一旦有补给就通知你们。”义工负责人李玉凤耐心解释。

蓝衣、白裤、白鞋、卷起的发髻,这是慈济基金会义工的标准装束。在雨后泥泞的救援现场,由慈济基金会打造的餐食供应点,显得尤其清新。从21日开始,慈济基金会在救援现场开设了3个餐食供应点,24小时不间断地为救援队员们提供热食、热饮。

20日的滑坡事故发生后,来自政府、部队和社会系统的近3000人救援力量迅速驰援,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展开9次地毯式排查。而在数以千计的一线救援队员背后,是社会慈善组织和热心市民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物质补给。

68岁的王政友和66岁的张传芬夫妇,是慈济基金会在21日第一批驻守现场的义工。他们在21日凌晨5时从深圳市区的家里出发,深夜21时才离开救援现场,连续16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对于年龄加起来超过130岁的两位老人来说,并不容易。“作为新深圳人,我们希望趁身体能行的时候,为这座城市贡献一分力量。”王政友说。

王政友夫妇来自四川绵阳,2003年,两人退休来到深圳帮带刚出生的孙儿。2014年,他们将户口迁到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圳人。“我们喜欢深圳,这座城市很文明,在公交车上,年轻人都抢着给我们让座,让我们感到温暖。”张传芬说。

基于社会慈善组织的专业,和对于栖身日久的城市的热爱,如慈济基金会和王政友夫妇一样,在滑坡灾害发生后,为数众多的社会组织和热心市民,自发投入到救援后勤保障工作中,成为一线救援队员的“大后方”。

一名热心市民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因为来到深圳,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改变,现在这座城市发生灾难,我们也想出一分力。”

有数据初步统计,截至24日,有来自20个志愿服务团体的3100余名义工(志愿者)在灾区开展救援、安置、安抚等服务,深圳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等7家社会机构近300名专业人员参与现场救援工作。

“社工+义工”联动救援

深圳素有“志愿者之城”的美誉,每10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而多年来“社工+义工”联动发展的机制,更是让这座城市具备深厚的社会服务的底蕴。

在滑坡灾害发生后,深圳市民政系统会同社工行业组织,启动了社工介入突发事件I级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深圳市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从群众安置、失联者家属情绪抚慰、罹难者殡葬服务和后续支持等方面进行介入,150余名社工第一时间介入灾后援助工作。

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光明新区运营5家社区服务中心,长圳社区服务中心是其中靠近事发地点最近的一家。20日,该机构的8名社工在第一时间抵达事故现场,帮助工作人员分发物资,布置避难人员休息所需环境。

在避难人员及寻亲家属到达现场后,北斗社工由后勤工作转向专业化服务——对避难人员及寻亲家属进行情绪疏导和安抚。此后数日,北斗社工轮流到现场开展辅助工作,好几位社工一夜未眠,通宵工作。

在恒泰裕科技工业园外的失联者家属登记点,深圳光明新区义工联合会的20多名义工,已经连续6天开展义务服务,为失联者家属提供饮食,并安抚家属情绪。47岁的张杰华还记得,他到达事故现场不久,就遇上情绪失控的失联者家属。

那天,一名女性失联者的妹妹、两个儿子、儿媳妇都在登记点守候,唯独失联者丈夫不在现场。“她的丈夫也在事故中受伤,从医院赶回现场后,救援现场已经拉起警戒线,他没法进来。”张杰华说,失联者家属听说这一情况,哭得更厉害了。

这时,张杰华带着家属到保安处解释,并协调两名特警,将失联者丈夫带入了登记点。后者随后提出,希望去妻子被掩埋的地方看一看。“他一个人进去不安全,情绪波动太大也可能发生意外。”张杰华特地请来特警和医生,陪着失联者丈夫进入现场,当他看到救援队员正在妻子被掩埋处紧张地忙碌着,情绪终于稳定了一些。

在事故发生的光明新区柳溪工业园,居住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对于无法享受综合医疗保险的受伤者而言,紧急支付医疗费用亦是救助的重要工作。

深圳市慈善会的“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长期开设关爱劳务工人的慈善项目,而在滑坡灾害发生后,深圳市慈善会开通紧急医疗求助绿色通道,将以前的1个月审核期调整为1天内完成审批和支付,第一时间将慈善款用于伤者在医疗救助之外的生活辅助。

“该为第二故乡做点什么”

在社会组织和热心市民之外,在救援现场,还有一批来自企业的抢险团队,为救援工作提供专业帮助。

“我们21日凌晨就到了现场,一共来了150人。”在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抢险指挥中心,指挥员李亮说,灾害后的两天,深圳都有小雨,这导致原本就不稳固的渣土更加松动,而雨水也很容易积在坑洼处,影响挖掘进度。抢险队伍的主要工作,一是操作挖掘设备,二是为其他救援队伍提供挖掘技术支援,以防止塌方等次生灾害发生。

“抢险队员们每天都睡在地上,但这都不算什么。”李亮说。这是25日下午16时,在他身旁,6名抢险队员躺在指挥部的简易棚里睡着了。

在救援现场外围,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10余家专业建筑公司都设立了抢险指挥中心。还有一些企业,虽然不能为救援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援,但也在发挥其力所能及的帮助。

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距离光明工业园只有数公里,得知事故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与光明新区救灾部门联络,同时开始储备御寒物资。一天后,御寒物资全部送达完毕。

青海人杨毛沙是光明新区一家化隆拉面馆的老板,他的面馆离事故发生地只有两公里。杨毛沙说,“来深圳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灾难,而且就在身边,一家人都觉得应该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做点什么。做餐饮的,那就是送饭了。”

21日清晨,杨毛沙联系同在附近开面馆的妹妹一家,带着240份盖浇饭,送去了救援现场。

在滑坡灾害发生后,深圳市的众多企业以各自的方式,为现场救援队员和受灾人员提供帮助。这其中,有不少企业本身就是受灾者,在危难之刻,他们想方设法解决受灾员工的困难,一些企业还为受灾员工购买返乡车票,提供食宿安置。

这一刻,真情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救援及善后工作进展我们将持续关注。点击下方标题,了解更多社工参与本次事故救援情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