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社工岗位的实践与感悟征文—— 《路》

覃雪丹 2015-09-09 15:1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工人常说,我们走的是社工之路。路是什么?我们行走之后留下的痕迹,都是一条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是在践行自己的生命之路。在所有的路程中,有同行的人,有擦肩而过的人,也有陪伴了一段时间后就分道而行的人。在途中,我们也会遭遇着各种相聚与别离,经历着心酸与感动。

作者:覃雪丹 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工人常说,我们走的是社工之路。路是什么?我们行走之后留下的痕迹,都是一条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是在践行自己的生命之路。在所有的路程中,有同行的人,有擦肩而过的人,也有陪伴了一段时间后就分道而行的人。在途中,我们也会遭遇着各种相聚与别离,经历着心酸与感动。

有一条路,横在ICU和医院太平间之间。从起点到终点,挥洒了太多泪水和心酸。

作为医务社工,从我开始负责东莞市人民医院ICU(重症医学科)社工服务的开始,就见证了无数次生离死别的场景。有同工问过我,那条路的实际距离就那么短,我还能做些什么?是的,对于我们来说,几分钟就可以走完的路,对于丧亲的服务对象来说,那条路却是那么的长,长到走一步都是艰难。生离死别,这种丧失的痛应是人们最难忍的痛。几经回首,家属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挣扎,都在刺激着我的神经。不忍,不舍,在跟进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我投入很多的情感和同理去回应他们的哀伤。

陪伴,能够驱寒

从医生手中接受死亡证明书,家属的情绪反应都遵循着个别化特点,有带着愤怒情绪的,有不肯接受事实的,有悲伤过度昏迷过去的,还有惊慌失措脑子陷入空白的。这个时候,学过的那些哀伤阶段理论和哀伤辅导技巧都没能容我再去梳理,而是及时根据服务对象的情绪反应进行哀伤辅导。在督导的过程中我的督导助理会站在理论的角度,和我去分析在介入的时候我都已经在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跟进过程中,我想到的词只有陪伴:陪着服务对象去接纳亲人离开的事实,陪着服务对象瞻仰仪容,陪着服务对象走过那条从ICU到太平间的路,陪着服务对象去办理出院结算和太平间的一些手续,陪着服务对象完成最后道别的仪式。整个过程中,怀着对死者的尊重和敬仰,内心总会从波澜起伏到趋于平静。

社工的投入情感和适时的抽离,在哀伤辅导过程中能够同感,又避免让自己陷入无限的哀伤,带着理性去协助服务对象处理后续的事情。

协同,抚平伤痛

临终关怀,让每个生命有尊严谢幕。对于ICU重症患者来说,病情变化快,家属往往都是选择抢救到最后一刻才肯让医生拔管,患者在临终时候都不能跟家属对上话,这也往往会造成一些遗憾。

“好多话,我都还没来得及跟他说”这是跟进过程中,很多家属都会跟我倾述的一句话。协助家属处理好与逝者的关系,让死者安息,生者坚强,是ICU生命关怀项目重要的服务目标。对于那些来不及说的话,我都会告诉家属:“听觉是人体死亡时最后消失的感官功能,有些话还是是来得及说的。”家属和逝者的关系,或者存在内疚情绪,或者还有一些爱需要表达,或者彼此都还有牵挂。在将遗体装进太平间送上来的“黑箱子”之前,我都会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给家属一个倾诉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抒发未处理过的情绪,希望尽量去减缓其内心的伤痛、减轻遗憾。 沟通,搭建医患桥梁

“为什么?为什么?昨天病情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人就没了”家属把我当成医生抓紧我的肩膀并使劲摇晃的时候,我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内心也在掀起波澜。这个时候的我,不好去多做解释说我不是医生,因为不是医生我也不会去解释任何病情,而是快速将自己站在家属的角度,用力去握住对方的双手,接纳并安抚对方的情绪,和他们一起去感叹病情的反复和生命的无常。

从“否定期”到“愤怒期”,家属就会质疑死因,会跟社工求证,是不是出现了医疗过失。这时社工能够做的,就是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因为前期跟进过程中,社工和家属以及建立了比较信任的关系,医生尽责地进行病情说明之后,社工协助家属去理解疾病产生和发作的过程,帮助家属较好去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家属仍心有疑虑的话,社工也会将医疗投诉的一些合法维权途径进行充分告知或转介给在东莞市卫生局信访社工。

第一次跟丧亲服务对象去转到ICU之前的科室询问病情,科室护长看到几个壮丁家属后私底下报警了,结果等警察和保安上来的时候,社工已经协调好家属和医生的沟通。这次之后,那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对社工也有了新的认识,经常主动转介个案让社工跟进,让社工得以发挥医患关系中的“润滑剂”作用。

转介,开始新生活

一般情况下,家属在医院办好相关手续就会随着殡仪馆的车离开了医院,社工随后大多数都只能电话跟进,而丧失的痛却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东莞户籍或者在东莞居住的服务对象来说,及时的服务转介有利于其更快适应没有已故亲人的生活。

前段时间跟进的个案:妻子因为丈夫的病逝而对之后的生活感到迷茫,自己不知道怎么过下去,有过自杀念头。社工了解到妻子一直处于无业状态,与婆家不和,2个孩子一直由老家的婆婆带。在处理丈夫后事过程中,妻子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全部由家公家婆拿主意。社工在提供哀伤辅导的同事,协助其妻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协调与婆家的关系。但家婆担心她没有工作,没有能力抚养两个孩子,坚决不同意孩子过来东莞和她一起生活。在社工的协调下,家婆同意媳妇找到工作之后可以让两个孩子过来,但社工是以医院为中心开展服务,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情况下,社工找到其居住小区附近的社区社工进行服务转介,使得服务对象得到持续的跟进服务,协助其适应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也和服务对象一起分析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功能。

后语

医路有心,医路同行。关于死亡,关于生命教育,关于临终关怀,是值得用一生去探索和思考的课题。我要感谢我的服务对象,是他们让我能够参与到他们的人生历程,在人生路上同行了一段时间。虽然时常会收到服务对象的感谢,但我知道我做得还不够好。对于生命和生活,少了历练和经验的我也只是通过参与服务对象的经历去体验和感悟。

生命无常,珍惜当下,感谢社工路上相遇的每一个人,包括服务对象,包括督导,包括我的同仁们,包括给我提供服务平台的机构和用人单位。脚下的这条路,仍在延续,路上的风景,也总是因为未知而让人充满了挑战和期待。坚守信念,我相信社工之路会越走越宽。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