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探索之路

2015-07-13 10:4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从事医务社工维权工作有三年多时间,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面临医患纠纷的群体,每个月的个案量都在增加,每天讲话口干舌燥,有时下班都要加班整理个案材料,而且一天甚于一天,就感觉工作像一个补不完的洞。而在面对一些无能从哪种途径和方法都好像走不通的对象时,有时候怀疑社工存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作者: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张萍)

从事医务社工维权工作有三年多时间,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面临医患纠纷的群体,每个月的个案量都在增加,每天讲话口干舌燥,有时下班都要加班整理个案材料,而且一天甚于一天,就感觉工作像一个补不完的洞。而在面对一些无能从哪种途径和方法都好像走不通的对象时,有时候怀疑社工存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和助人专业,实践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工作实践策略是以个体治疗与社会改革为重,也这是其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基本焦点。而社会工作服务的传递,到底是微观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有效,还是宏观的社会行动有效,这也是我们常常去讨论甚至争论的一个话题。本次有幸参加东莞社协组织的厦门大学培训,童敏老师主讲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逻辑、策略和技巧》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思考。任何时候都有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是合适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当今问题。

我在一次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督导中,有位入职不久的社工提到“每位来的服务对象都在说,社工真的不错,对我很好,也很热心帮我,但是事情处理结果对我没用。”有社工听到安慰说“你已经尽力做了该做了,结果你根本控制不了。”也有社工这样说“现在的大环境是这样的,社工工作起来也很无力。”也许他们说的也没有错,可是再想一想,我们作为社工,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我们在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时,有没有做到直接、覆盖、普遍,有没有同时关注到心理改变和社会环境。从微观层面来说,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情绪治疗出发,反过来到宏观的认知教育、行为教育、情绪教育相结合。

记得刚开始接触香港督导的时候,督导会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去关注服务对象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社会支持等,从情绪、行为、认知等微观方面进行介入,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容易产生医患问题的人群真多,仅仅做这些补救性工作已经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但宏观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变,弱势群体始终是弱势群体,而且会呈几何数增长,以微观方法为主的社工将永远会是鞋匠。

会不会有这么一天,社工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或者能采用社会行动的方式为社会弱势群体呼吁利益。或许以我们现在的资历和发展条件还做不到这样的轰轰烈烈。但是我们可不可以先从微观治疗和宏观教育的串联开始做起。除了埋头做个案、开小组,以社会倡导的方式增加服务对象对维权知识、法律知识、政策知识的了解,搭建维权群体相互支援的平台。到那时我们不用总是怀疑我们到底有多专业,我们存在的意义,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大众和社会社工的价值。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