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引入社工服务焕新颜

刘 勇 汪职坤 2015-05-15 10:18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4月3日,残疾青年胡某流浪到重庆市巴南区不足3小时,就被送到了区救助管理站,且于当日就被送上返回四川老家的火车。流浪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高效救助,得益于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工作模式的创新。

原题:救助管理站引入社工焕新颜

4月3日,残疾青年胡某流浪到重庆市巴南区不足3小时,就被送到了区救助管理站,且于当日就被送上返回四川老家的火车。流浪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高效救助,得益于巴南区救助管理站工作模式的创新。

社工介入

提升救助效率和服务水平

面对不断增多的流浪乞讨人员,怎样提高救助效率?巴南区救助管理站于2014年7月引进专业社工,围绕“资源链接、减少排斥、赋权增能、心理疏导、权益保护”五个方面,探索“本土社工+专业社工+志愿者”的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率先在全市实行把社工引入救助工作,并建立“外展服务+社工约谈+支持网络+志愿团队”的服务体系,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直接服务和资源支持。与此同时,通过社工培训等间接服务,将社工服务理念、方法传递给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和关注流浪乞讨人群的志愿者,从而建立起广泛的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团队,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发挥优势

为需要救助人员提供全面帮助

专业社工进驻救助管理站,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相对于救助工作中所遇到的‘职业乞讨’‘重复救助’‘跑站’等难题,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巴南区民政局副局长蒋云告诉笔者:“有的乞讨人员,特别是一些携带孩子乞讨的人员,并不想一直当职业乞丐。借助专业社工,我们就能联系到社会力量,让他们接受社会职业培训后,到爱心就业岗位就业。”

黄小波作为首批引入的专业社工,虽然刚毕业,但已拿到人社部和民政部共同颁发的助理社工师证书以及人社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他说,未来,将利用专业社工知识,有效地帮助流浪乞讨群体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工作期间,还将编写救助案例汇编,探索促进救助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的有效方法。

据蒋云介绍,自从将社工引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以来,救助管理站的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流浪人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心和救助,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大大减少,有限的救助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今后,巴南区还将在全市推行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让专业社工成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利用社工的专业知识以及社会职业培训、社工心理关怀、爱心就业岗位等救助管理站缺乏的资源,为需要救助的人员提供全面帮助。”蒋云如是说。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