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工组织爱心企业支持芦山灾区重建(2)

2014-05-05 15:05   深圳特区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听说记者要看他家新建的大棚菜地,芦山县飞仙关镇三友村村民刘明春一转身就往地里走。他脚程飞快,每到转弯的地方,就停下来回头笑着等。看得出,他满心欢喜。震后一年,这里气象一新。他说,这得感谢广东深圳援建雅安社工服务中心“激活了大家的活力”。

禾茂组成立合作社种起大棚菜

往年这个时候,刚40岁的刘明春已经外出打工了。今年没有,全因为他所在的禾茂组种起了大棚蔬菜。在这个位于芦山县飞仙关镇的小村落里,种植大棚蔬菜可是头一回。

村民们在组长李朝西的主持下,自由选择是否参与“试点”,最后有15户村民愿意“吃螃蟹”。他们把自己的土地同其他村民进行了互换,然后集中在村后一片18亩的田地里立起了座座白色大棚,种上番茄、黄瓜、茄子、西瓜……

刘明春特别想在这个“新事物”上闯一闯,除了自己地上的两个大棚,他还向别的村民租了4个。“试试,看能不能成。”边说,他边俯身去查看墒情。抬起头来,又让记者去看他挂在柱子上的温度计:“嗯,32度。”

刚看了刘明春家的四个大棚,田边走来了组长李朝西。“我们这里怎么样?”他抬手向左向右遥指,告诉记者他所管的地盘有多大。照这个“幅员”来看,18亩的大棚菜地在其中连二十分之一都算不上。

左边大片田地里,油菜疯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把自家的田地撂了荒。李朝西说,有公司准备把这片地开发成一个直升机停机坪,然后在周边开发旅游业,但他不愿意。“田地不能这么糟蹋。”

他也见不得有公司直接把农民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自己的手里,每年只是分一点股份做补偿。“谁知道你的公司能坚持几年呢?万一做垮了,农民手中还不是废纸一张?”

他正在同一家农产品公司谈合作,前提是一定要实打实,每年把现金给到土地流转的村民手中。

谈判凭实力,你有什么底气?李朝西带着记者到家中看一样“宝贝”。“芦山县禾茂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把营业执照捧出来放在桌上,“我们有了自己的法人实体。”

李朝西于是也开始被称为“李社长”。他已经代表村民拿到了一家公司种植青刀豆的代理权,今后在芦山县种植这种菜豆,必须通过禾茂合作社的授权。他正努力为合作社的大棚蔬菜申请有机认证,“要是办下来,菜就可以运到城市里的超市商场去卖起高价。”灾后重建所规划的351省道正好从村后通过,李朝西对物流充满信心。他预计,会有更多现在正观望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里来。

震后一年,禾茂组气象一新。李朝西说,这得感谢广东深圳援建雅安社工服务中心“激活了大家的活力”。

深圳社工送服务更送生计

广东深圳援建雅安社工服务中心与禾茂组一江之隔,往来要走过湍流江水上近百米的吊桥。人行桥上,桥摇人也摇。

“刚来这里的时候,走在桥上腿会发软。”服务中心社工程思思不好意思地说。她去年刚从天津理工大学社工系毕业,就来到芦山参加援建,今年2月,又迎来同样去年大学毕业的同事杨荣芳,两个姑娘成了服务中心的驻点社工。

今年2月中旬,三友村“蔬菜大棚合作社社员大会”就是在驻点社工的支持下顺利召开的。她们还组织合作社成员,前往芦山附近大棚种植基地参观学习。连合作社章程,也是由她们帮助李朝西拟成的。

深圳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周小燕是服务中心督导,每个月至少有一星期待在雅安。大棚蔬菜项目落户禾茂组,正是她的努力成果。

去年5月2日,震后12天,她就随着民政部专家调研组抵达芦山、天全、宝兴进行灾后心理和社会服务需求专项调研。“社工参与灾后重建,做妇女老人儿童方面的服务类工作呢,都不难。挑战是搞生计发展。灾后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大问题,而这也是灾区老百姓迫切需求的。”这位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专业的硕士说。

去年11月,服务中心把首个社区生计项目放在了三友村。没有启动资金,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理事们捐款数万,又从中国扶贫基金会申请到项目资金,同村民们一起把大棚建起来。

有了实际行动成果,周小燕帮村民们对接政府服务的工作就更有说服力。过江进村,她给村民们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努力,芦山县农业局已答应给这18亩大棚菜田配备滴灌设备,把两个月之内可以做好。

“生计发展的主体是老百姓。我们社工组织要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想要做的。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把各方的力量调动起来。政府、基金会、企业、合作社一起来做,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这是周小燕的感悟。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