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返乡 社区服务怎么办?

2014-01-23 16:42   经济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随着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其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主要承担单位,社区承担起监督指导建设“老年餐桌”的任务。

春节临近,厨师、保姆、送餐员等纷纷回乡过年,社区老人的就餐、特殊人群的帮扶会不会受到影响?社区为特殊群体服务如何克服“季节性”帮扶困难?本报记者在北京部分社区走访发现,社区节日服务用工问题的确存在,但面向特殊群体的帮扶并未因“季节性”问题而“停摆”。通过政府、社区中心、企业三方联手,整合优化资源为特殊群体服务的模式正在形成。

炒三丝,茄子炒肉,热气腾腾的米饭、馒头、鸡蛋汤……这是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安惠里社区在富春江酒店为老年人提供的午餐。

“‘老年餐桌’的菜荤素搭配、营养合理,而且还合口味,既方便又实惠,我和老伴都在这里吃了两年了!”83岁的王政华大爷指着自己的午餐连连称道。“我们每天还能在这里聊会儿天,服务员也特别热情。”家住安惠里社区的郭永华大爷告诉记者。

随着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其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主要承担单位,社区承担起监督指导建设“老年餐桌”的任务。

据了解,目前“老年餐桌”主要有三大类型:依托社区中心开办配餐点,聘请社工专门为辖区高龄老人提供配餐服务;社区指导,由经营性餐厅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社区通过与周边高校联合经营,以社会化运营来保障老年人用餐需求。

据亚运村街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亚运村街道有常住居民7.3万人,目前共有21家“老年餐桌”,全部由社区经营性餐厅承办。60岁以上老年人均可凭老年证在各餐厅用餐,餐费每顿12元。这21家“老年餐桌”在春节期间都将照常营业,多家餐厅还表示会在除夕为老人们献上团圆餐。

“我们街道从2008年开始陆续开办‘老年餐厅’,餐厅全部自负盈亏。街道服务中心负责对符合规定的餐厅进行资格认证,并在年底予以一定奖励。”该负责人说。

酒楼开办“老年餐厅”会影响正常营业吗?富春江酒店经理户春昭表示,“‘老年餐厅’开餐时间每天从11点到11点半,客流量通常在11点半以后才开始增加,两者并不冲突。”

北京耆乐融精神养老发展中心主任卞学忠表示,“老年餐厅”有巨大的刚性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为“老年餐厅”减负,需要政府、街道等多方面合作,形成长效盈利机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服务运营模式。目前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规模化配餐,但实际经营效果尚待观察。

就在王大爷和郭大爷享用社区“老年餐桌”的同时,一群特殊的居民正在富春江酒店二楼参加2014年第八届“朝阳慈善行 百姓新春大联欢”活动。该活动由安惠里社区与安惠里南社区联合举办,邀请社区困难居民、职工、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与优秀社区志愿者共度春节。68岁的孤寡老人朱阿姨是第二年来参加社区大联欢了,她的一句“社区让我们感到温暖”引来一片掌声。

“今天的‘饺子宴’是我们社区‘迎新春 帮扶特殊群体’的一项工作,让社区里的老人、困难居民、残障人士感受到节日的温暖。除了今天的大联欢,我们正在举办‘惠生剧社 送戏到家里’活动,为特殊群体送上‘私人定制’的京剧曲目,从精神文化层面丰富他们的生活。”安惠里社区党委书记彭立新告诉记者。

2009年,北京市出台了9条惠及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政策。这一“九养政策”的逐渐落实,在北京的社区中形成了针对特殊群体的一个立体帮扶机制,社区帮扶不再是传统形式上的物质慰问。据了解,全国不少社区帮扶工作走出了新路子,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帮扶长效机制。四川省建立起联基层、联群众、联项目的“三联”机制;河南等地为特殊群体献上定制套餐:一周一次慰问,一周一堂健康讲座,两周一次探望,一月一次免费义诊等。

然而,经费和人手不足是目前社区工作的最大困扰。对于社区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困难居民、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服务,卞学忠认为,面向社区服务的“软件”没有跟上“硬件”的发展速度,应当鼓励更多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服务,弥补目前社区存在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当务之急。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