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探索】军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索与研究

曲乐红 2018-07-03 09:0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军休社会工作是在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巧及价值观,以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干部、退休干部、退休士官(以下简称军休干部)为工作对象。

习近平指出,做好老干部的服务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不可轻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站在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背景中来思考工作的开展,将老干部工作放置于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努力实现老干部的“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军休工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军队离退休干部以往贡献进行补偿性保障,并对其晚年生活做出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两大方面的工作。军休工作既是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民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做好军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好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 ,实现军休干部的“六个老有”,是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

随着军休干部需求的多元化,传统军休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军休干部的实际需要,在这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情况下,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正努力探索研究适应社会转型发展,满足时代需要,转化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社会职业,是新兴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实务运行机制,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军休社会工作是在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巧及价值观,以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干部、退休干部、退休士官(以下简称军休干部)为工作对象,以影响军休干部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为切入点,帮助军休干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使军休干部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时期,为更好地提升军休服务管理质量,大力发展军休社会工作,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模式,对于推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满足广大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探索研究军休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首先必须了解军休干部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发展军休社会工作依据。

一、军休干部的需求特点

一是依据社会化理论,人进入了老年期,军休干部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和人生任务是继续需要社会化,面对很多角色转换。

角色的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当然由于军休干部的特殊身份,其晚年不会担忧经济问题,但是这种角色的转换可能会在这些原来驰骋沙场的人们产生一种“无用”情绪和感觉。这个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需要重视。(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在军休中心中,军休干部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从而失落感加重。(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社会公职角色因为退休而丧失,渐渐转入家庭,情感角色在生活中比重更大。除此之外,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所有这一切对军休干部而言都是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二是军休中心服务的军休干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居住高度分散,难以集中管理;二是年龄相差悬殊,人员之间的沟通难度比较大;三是军休干部大都来自五湖四海,覆盖了各个军兵种,由此人员彼此熟识度低,增加了相互交流的难度。

针对这样的现状,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以及服务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军休干部的各类需求,也给军休中心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发展军休社会工作、设置社工岗位、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是适应军休工作发展的需要,是优化军休服务的需要,是建设和谐军休家园目标的需要,应当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领会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发展军休社会工作,创新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

二、军休社会工作的优势与意义

军休社会工作是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采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工作方式,实现军休干部个人价值的不间断发挥。针对军休干部的需求,通过专业服务推进柔性管理,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服务军休干部,为其提高福祉、安享晚年。这对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意义重大。

    (一)个案工作方法的优势

个案工作过程中,社工秉持“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的服务理念和原则,尊重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关系,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以两方面积极性(社工与服务对象)完成个案工作全过程。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优势

社工以两人以上的小组为服务对象,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帮助参与者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学会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使参与者得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在军休机构,小组工作方法可以在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小组、文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展开和运用。

(三)社工专业价值观的优势

社会工作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注意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发展,要求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尊重案主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帮助其权衡利弊,在事关自己利益决策上以案主本人的决定起主导作用。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最终目标,也是最大的原则。助人自助是指社工与服务对象良性互动,在社工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下,服务对象学会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摆脱困境,从而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军休服务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社工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体现出人文关怀,这样有利于军休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军休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军休机构建设与发展。

三、发展军休社会工作的路径

从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军休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军休社工)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协助军休干部实现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二是协助军休干部适应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的新生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休养观;三是协助军休干部实现老龄化的过程,适应晚年生活。四是协助军休干部发挥自身优势,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五是协助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工作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六是协助依法维护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七是协助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实现军休干部利益的最大化;八是协助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疏导和压力释放;九是培训工作人员,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十是推动志愿者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具体途径如下:

充分发挥现有社工岗位的职能作用,建立社工督导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社工培训,使全员社工化。根据军休干部的个性需求制订服务项目,保障军休干部享受专业的社工服务。同时吸引更多的社工机构和专业人员投入到军休工作中来,链接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为军休干部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精细化服务,探索并逐步建立起邻里互助、社区关怀、社会关注的军休社工服务系统。

(一)党支部成员兼做社会工作或在党支部配备社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支部是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联系军休干部的纽带,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搞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因此,在抓好机构党委自身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针对休干居住分散、数量增加快的特点,采取“划片建支部、楼群设党小组”方法,可方便军休干部就近参加组织活动。若为每个支部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作为联络员(或相关社工岗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作用效果会更好。社工岗位可培训现有人员担任,也可通过购买社会工作岗位实现配置专业社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党员社工+党小组长+支委+支部书记”的服务管理网络,实行分工负责,层层管理的党员管理模式,保证了每个党员都在组织管理之中,每个党员群众都在社工服务中。

在党支部中社工可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方法,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服务,满足军休干部的需求。如家庭综和服务:一是开展“临终关怀”专业服务,缓解军休干部及家属的精神压力,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支持,使病人心理得以安慰,生命受到尊重。二是开展“哀伤辅导”专业服务。针对丧亲家庭,通过定期电话询访、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其提供服务。舒缓他们的悲伤情绪。三是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等等。

(二)引入小组方法,重构社会支持网络

军休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帮助军休干部运用现有网络资源解决问题,提升他们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根据军休干部的年龄、兴趣、需求等,组织军休干部组成小组,通过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为他们创造互动接触的机会,加强军休干部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军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找回自身的社会价值,恢复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

1、社会适应成长小组

帮助军休干部正确应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摆正心态,尽快融入新环境,实现正常的再社会化。军休社工在小组活动中,要注意帮助军休干部作好休养计划和心理准备,运用专业方法促进军休干部理解社会的发展,顺应社会的需求,面对身体衰老的现实,做好休养的心理准备。小组中,鼓励参与的军休干部互相影响,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避免心理衰老感,以最大的热情去享受晚年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小组活动中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心境;同时支持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会适应,达致成长。

2、社交小组

为军休干部提供沟通的机会和场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往和互动环境。满足军休干部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小组活动紧紧围绕提升军休干部的社会交往能力开展,帮助和支持成员掌握沟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实现军休干部之间互动的增加,相互关系的改善。在服务对象掌握了一定的沟通交往技巧之后,要鼓励他们主动与社区其他老人进行交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交友圈,最终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3、教育小组

为帮助军休干部获取更多的知识,军休社工可专门组织军休干部成立教育小组,目的在于通过小组的互动和讨论来改变、增强成员的态度和能力。如:军休干部对医疗保健知识与技术有很强的需求,针对此可以利用军休干部中医疗专家学者的资源,为这些特殊老人讲述他们需要的养生和医疗保健知识。定期开展健康与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增加安全感;指导他们自我调养,对疾病采取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措施;开展健康促进活动,鼓励他们适当的参加体育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军休干部获取诸多健康生活常识,还增强了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

4、娱乐性和兴趣小组

要使军休干部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多元文化中,满足他们精神和身心健康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根据军休于部的不同爱好、特长,如成立舞蹈队、合唱队等,引导和组织他们及家属开展和参加各自爱好的文体活动,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5、读报新闻小组

根据老干部爱读报和看新闻的喜好和特点,在军休机构中组织“读报新闻小组”,每次小组活动选择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带到小组中进行讨论,调动军休干部的积极性,畅所欲言的发表个人观点,在加深对社会政策和社会事件、热点的认识的同时,还能寻回年轻时的激情。

(三)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四社联动”机制。

1、依托所在社区,满足军休干部居家养老的需求

社区如此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完全可以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所利用,并且军休干部生活于社区之中,享受到各种社区服务更是十分便捷。因此军休社工需要与社区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的服务网络与资源,探索建立“四社联动”机制,保障军休干部日常生活照料,提供军休干部就近的文体活动与学习场所。一是依托社区医疗机构为老服务,给每一位军休干部建立健康档案,随时开展上门诊断和打针输液等服务;二是依托社区托老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资源,引进专业化服务,为空巢、高龄和失能、半失能等军休干部提供服务;三是以军休干部家庭和邻里支持为载体,与所在社区居委会一起开展邻居节、我们的节日等社区活动,整合与链接各种社区志愿者队伍,服务军休干部,强化军休干部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带动军休干部参与社区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充实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适应、融入社会生活。

2、依托社工服务,实现军休服务专业化、上水平

在当前军休服务机构专业社工人才缺乏、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工服务不失为良策。针对军休干部在高龄养老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可适时引入社会力量开展专业服务,购买专职社工岗位或项目为需要社工服务的党支部开展专业服务,利用其专业优势做好服务,加强分散党支部建设。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又凝聚和引导散居休干参加学习活动、组织生活和文体活动,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需求,提高他们的休养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指数。

现军休服务领域引入社工服务有三种模式可以选择。第一,专职社工服务模式,也称体制内模式。即各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设置专职社工岗位,通过内部培训考试和社会招聘方式,选择优秀社工作为机构的专职社工。这种模式的长处在于专人专岗,专门从事专业社工服务。但局限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很多,如果所有机构都采用这一模式,专业社工可能供不应求。同时会增加军休服务机构的管理成本;另一个方面是专职社工的服务时间和品质的保证。由于隶属于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容易被作为一般工作人员看待,从而丧失专业独立性。

第二,服务外包模式,也称体制外模式。专门委托社工服务机构,独立承担专业服务。好处在于能够通过评估始终保持服务的品质,不足的地方在于军休服务管理机构难以参与其中,对自身队伍建设不利。

第三,派驻社工+本土社工+专业督导模式,也称体制之间模式。这种模式介于前两者之间。即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机构的服务,由专业机构派出专职社工进驻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成为派驻社工(而非学生实习的身份),同时服务管理机构根据熟悉专业服务与队伍建设需要,遴选本土社工共同组建服务团队,以充分发挥两个团队的专长,共同在资深专家的督导下共同开展服务。其长处在于购买服务的成本远远低于体制内模式的专职社工,又能克服体制外模式的弊病。其前提是培育具有较高资质的社工服务机构,招聘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较强实务能力的社工组成服务团队,遴选资深的专业人士作为项目督导,切实保障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质量。

(四)建设义工队伍,实现“互助养老”

在长期的革命工作实践中,军休干部形成了很强的群众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军休干部余热得到发挥的平台。军休社工可以帮助成立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和鼓励军休干部走出自己习惯的狭隘生活区,融入社会。如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对口帮扶等各项公益活动。通过志愿者队伍,组织军休干部力量,承担起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维护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等责任,为社区发展建言建策。通过军休干部自管组织开展思想工作,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更具有切合实际、易于形成共同语言的优势,可以收到专门管理机构所起不到的效果。在组织自管组织自理活动过程中,军休干部也因此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增进生活情趣。

志愿者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也是军休机构节省人力做好服务的很好选择。在利用内部资源做好军休干部日常服务的基础上,还要与社区、学校等志愿者组织合作和联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既能充分发挥志愿者互动队作用,为军休干部提供方便、高效、快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同时还能为青年人的人生教育提供很好的机会。

在整个过程和系统中,军休社会工作是在“助人自助”的基本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开展叙事性服务和心理辅导来发展自我能力,通过小组工作发展人际关系从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开展社区工作获取社会资源等一系列专业的方法来服务军休干部。这些开放、理性、平等、专业的实务性方法在军休服务管理的运用是一项创新举措,它对于军休服务在个人、家庭、同辈、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贯彻都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既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减轻了压力,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模式发展军休社会工作最佳路径,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