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骑士”到“快递小哥”的华丽转身 ——戒毒人员社会融入服务案例

杨嘉慧 2020-12-08 10:04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戒毒人员出所后,通过禁毒社会工作者对其个人、家庭及社会功能的介入,帮助其融入社会。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小李。

性别:男。

年龄:31。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未婚。

职业:快递员。

2012年1月首次吸食冰毒,2013年1月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5个月。

二、个案来源

禁毒社会工作者在对社会面吸毒人员进行走访排查时,接触到服务对象。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多次深入谈话,了解到服务对象因吸毒史与社会脱节,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经过评估后,社会工作者决定对其进行个案介入。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引发或重要时间

服务对象家庭环境较差,现与母亲、哥哥一同居住。父亲因病早逝,母亲患有轻微精神病症,靠做建筑小工及亲友接济将兄弟二人拉扯长大。服务对象初中辍学外出深圳打工,在同厂工友的影响下,吸食冰毒。哥哥现经营汽车配件生意,近几年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故将母亲接到深圳共同生活。

因服务对象有吸毒史,哥哥对其看管严格,服务对象若外出,哥哥第一时间怀疑服务对象复吸,导致服务对象自卑、焦虑,无法与社会正常接触。并且作息紊乱,日夜颠倒,常在夜里通过酗酒麻痹自我和逃避生活,酗酒有1年多时间,在社会工作者与其接触时已少有酗酒行为发生。

(二)曾作出的调试及成效

服务对象自2013年5月出所后,已和毒友切断了联系,已戒断毒品4年多,期间多次尝试外出工作,均以失败告终。

(三)行为表现

沉默寡言,曾有酗酒行为。

(四)人际关系

对母亲、哥哥有强烈依赖;与外界交流极少,无要好朋友。

(五)情绪状况

情绪浮动不大,较为平和。

(六)精神病记录

母亲有轻微的精神病症,服务对象身体健康,无暴力倾向,无相关精神病症记录。

(七)经济状况

吃住在家,哥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八)支援网络

哥哥的经济支持,以及家人的关心与鼓励。

四、问题分析

(一)问题界定

社会工作者从服务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方面收集材料,并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分析,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了界定:第一,生理健康问题,身体基本健康,偶有酗酒行为;第二心理健康问题,因有吸毒史,以及家属多疑、紧张,导致服务对象自卑、焦虑,并通过酗酒麻痹自我和逃避生活;第三,经济生活问题,经济来源依赖于哥哥;第四,社会融入问题,无要好朋友,与外界交流甚少。

(二)理论支持

本个案采用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支持,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互动、互惠、互调的关系,个人问题是生活过程的问题,要放在环境中进行理解、判断。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吸毒行为是在吸毒者的心理、家庭、朋辈等因素上形成的,在禁毒社会工作介入中,要将吸毒者放在一个系统之中,着眼于吸毒者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影响,挖掘其吸毒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移除环境对个人的阻碍。

五、协议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短期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建立情感宣泄方式,通过同理心、接纳等支持性技巧的应用,降低服务对象的焦虑感。 彻底戒断酒瘾。 发展服务对象成为禁毒志愿者,逐步与社会接触。 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及就业信息。

(二)长期目标

服务对象对自我有个正确的认识,并树立信心。 服务对象就业,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六、服务记录(简单记录)

(一)介入服务对象个人层面

通过同理心、接纳等支持性技巧的应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并发展服务对象成为禁毒志愿者,协助禁毒社会工作者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从派发传单到作为“过来人”现身说法。在此过程中,服务对象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够直面过去,勇于为过去的错误买单,并不再需要用酒精麻醉自己。同时,在志愿服务中,服务对象发现了自身价值所在,得到自我认同感,并且在“服务人”的过程中,逐渐与社会发生接触,开始建立正常的社会生活支持网络。

(二)介入服务对象家庭层面

针对服务对象的家人过于多疑、紧张的情况,社会工作者用叙事疗法,引导服务对象理解家人的行为是基于“爱”,鼓励服务对象向家人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社会工作者疏导家人的情绪,协助家人(尤其是哥哥)建立对服务对象的信任。

(三)协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就业)

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包括面试技巧、就业信息等,协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身就业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在家人和社会工作者的双重鼓励和帮助下,服务对象实现了再就业,现为一名快递员。

七、过程评估

(一)个案初期:以疏导服务对象的情绪为主

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了三次面谈,明显感觉到服务对象的焦虑与自卑,其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后未使用过身份证,害怕一旦使用发生预警,又要到派出所做尿液检测,也不敢和社会有任何的接触,同时对家人的不信任与多疑表示无奈与抗拒,但认为自己做错在先,不应该有“话事权”。社会工作者在此阶段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带着服务对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引导服务对象直面过去,并缓和服务对象与家人的关系。

(二)个案中期:以协助解决服务对象困境为主

在此阶段,协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目前其生活状态是需要改变的,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包括面试技巧、就业信息等,在社会工作者和家人的双重帮助和鼓励下,服务对象能够踏出家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再就业。

(三)个案后期:关注服务对象的转变

在此阶段,多关心服务对象家庭生活和工作情况,快递员工作非常辛苦,社会工作者常用正向思维鼓励服务对象持之以恒,并保持与服务对象家人的联系,侧面了解服务对象的转变,关注其现有的生活模式。在评估服务对象的状态后,社会工作者逐渐减少与其接触,做好结案的准备。

八、结案

(一)结案原因

服务对象的问题得以缓解,服务目标基本达成。

(二)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

服务对象与家人关系良好,家人对服务对象建立了信任。 服务对象能够直面过去,并提供“过来人”服务。 服务对象不再酗酒。 服务对象稳定就业,有经济收入,找到自身价值,得到自我认同感。 服务对象逐步建立包括家人、朋友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个案目标实现情况

服务对象情绪稳定,通过正确的方式与家人表达自身感受,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服务对象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其改变意愿强烈,并在志愿服务中逐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最后,服务对象稳定就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得到保障,不必完全依赖于哥哥。

(四)评估

个案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对现在的家庭生活、工作、社交均表示十分满意,同时戒断酒瘾,通过情感表达、运动、唱歌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情感宣泄,已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五)建议与反思

这是一个紧张型的服务对象,其呈现形象为刻板言行,以及焦虑自卑,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花费更多的耐心和关心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因服务对象有吸毒史,以及出监所后家人的不信任与多疑,导致服务对象内心非常脆弱,并感到孤独无助,社会工作者以此为切入口,周密关怀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陪伴服务对象成长,协助其解决生活困境,找到自我价值,并提高抗逆力,是此个案的致胜法宝。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