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本土实践——以“我们的家乡·乌审旗”乡土文化主题实践小组为案例

刘乾 (乌审旗嘎鲁图镇呼热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20-06-08 10:0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次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在学生和家长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家长在项目结束后纷纷询问还有没有其他的类似的活动,中心工作人员通过链接社区的资源计划为有需要的服务队象无偿、抵偿或者减少费用的方式提供其继续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社区开展传统文化类的活动时,积极邀请受益对象参加,同时完善和修改传统文化知识读本内容,为下一步的继续宣传提供基础。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弘扬传统,引领成长”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项目。

(二)项目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呼热胡社区居住和学习的7-12岁的具有传统文化兴趣爱好的儿童和少年儿童180人。

(三)项目主要内容:项目以传统文化-社区资源-兴趣爱好-少年儿童的服务模式,在为期6个月的服务时间内共为儿童和少年儿童提供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的服务,培养传统文化兴趣,增强朋辈群体支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同时编辑印发了项目传统文化知识读本,在巩固传统文化知识和宣传项目的同时向社会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观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二、项目背景

(一)“弘扬传统,引领成长”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项目:

1.项目背景:现阶段很多少年儿童对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致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少年儿童对于自己生长生活的这片土地,这座城市都了解很少,传统文化的缺失可以说少年儿童都已经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根”。而很多少年儿童对于传统文化最初都是充满兴趣,但却没有很好的环境条件来支撑他们来进行文化兴趣活动的学习。社区中开展的以兴趣为主的文化活动参与者基本都是老年人,活动场所少年儿童的身影寥寥无几,社区也开展过针对少年儿童儿童的文化活动,但都是以单个活动为主,零碎化、浅层化、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呼热胡社区辖区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技艺培训机构,传统文化类协会,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士),可用的场地资源,同时,社区拥有成熟运转的老年大学和大批的热心老年志愿者,在传统文化新老传帮带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社区作为少年儿童学习居住的地方,理应肩负起对于少年儿童文化兴趣的培养和支持,树立少年儿童文化自信,提供可提供的少年儿童学习的场地和活动,更好的推进社区少年儿童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路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2.问题及需求分析:

(1)环境的影响使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7-12岁)为少年儿童阶段,本阶段少年儿童在生理方面有成长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身体迅速成长,同时为今后成年打下基础,并可能由于童年的某些经历,造成其成年后的问题;在心里方面有发展期、依恋期和可塑期的特点,人格基本形成,认识和社会化还处于雏形,对于抚养者非常依恋,同时可塑性很强,外部所处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社工通过日常服务、走访社区及需求调查后发现,社区中开展的以兴趣为主的文化活动参与者基本都是老年人,少年儿童的身影寥寥无几,而现如今人人都是“低头族”,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的“低头”行为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同时促进其模仿学习,成谜于手机。而朋友则更多的变成“网友”,社区少年儿童被问及乡土文化时65.35%的少年儿童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了解都很少,更值得关注的是有14.96%的少年儿童没有了解。然而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相当的高,超过98%的少年儿童表示很愿意学习传统文化。  

(2)网络和学习条件的缺少限制了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和朋辈群体圈。

本阶段少年儿童在行为方面有探索性和模仿性的特点,认识能力尚有欠缺,行为表现出探索的目的,其过程和结果亦是增加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学习能力强,喜欢重复学习他看到的别人的行为。现如今网络的发展给人带来充足的便利同时也是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很多少年儿童都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满足自己寻求刺激和探索欲望,致使现实中交流互动变少,压榨了现实中的朋辈圈和兴趣爱好和活动,被问及休息时间是如何度过时,大部分少年儿童都是表示在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看书和运动的占较少部分,据统计超过99%的少年儿童非常愿意利用周末一点的时间来进行兴趣课外学习同时希望交到更多的朋友,并且选择了多项传统文化知识或技艺,并表示他们不缺少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而缺少的是学习这些的环境和学习条件——如每周可安排在兴趣活动的课外时间、学校和社区有开设可学习的传统文化类课程、有没有可供使用的场地、家长是否愿意去学等等。

(3)满足少年儿童需要,促进健康成长

本阶段少年儿童的主要需要为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保护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互动和社会化的需要。在保护少年儿童安全的基础上让少年儿童在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同时扩展其朋辈群体圈,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氛围,让少年儿童更好的成长成才。

3.服务总目标:通过“弘扬传统,引领成长”项目,培养社区少年儿童传统文化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学习传统技艺。

(二)“我们的家乡·乌审旗”乡土文化主题实践小组案例:

1.背景:本土文化就是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成产当中创造的一些艺术形式,本土文化记录和再现了本地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然而社区的少年对于本土文化历史了解少,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很高。调查显示,65.35%的少年儿童对于乌审的文化历史了解都很少,更值得关注的是有14.96%的少年儿童没有了解。而超过95%的少年儿童表示出对于学习了解乌审文化和历史的兴趣。超过98%的少年儿童表示很愿意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本土文化要想发展和传承就一定要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心中,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传承本土文化。让孩子们在游玩中探古寻源,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本土文化最有效的方法。

2.服务总目标目标:80%组员了解乌审旗的历史沿革中的旧称、习俗文化(美食文化、敖包祭祀文化、苏勒德文化、农耕文化)、文化古迹(统万城、席尼喇嘛故居、一河三园、大夏国都统万城)。

三、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依据:

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借以观察和模仿学习新行为。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童年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

(二)采用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儿童小组工作

四、项目目标

(一)“弘扬传统,引领成长”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服务总目标:通过“弘扬传统,引领成长”项目,培养社区少年儿童传统文化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学习传统技艺。

(二)“我们的家乡·乌审旗”乡土文化主题实践小组案例

1.服务总目标::80%组员了解乌审旗的历史沿革中的旧称、习俗文化(美食文化、敖包祭祀文化、苏勒德文化、农耕文化)、文化古迹(席尼喇嘛与独贵龙纪念馆、大夏国都统万城、巴图湾一河三园等)。

2.分目标:

(1)80%的组员掌握乌审旗历史沿革旧称和乌审旗行政区划;

(2)80%的组员至少了解4种习俗文化中的3种;

(3)80%的组员至少了解4种文化古迹种的3种;

五、服务介入过程

(一)介入阶段

1.小组初期:小组第一节首先就是通过游戏使成员相互认识和熟悉,同时建立小组期望和规范,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同时小组第一节安排了精选的具有突出的本土代表性的文化及古迹进行了简单易懂的讲解,让组员初步掌握和了解之后,票选组员最喜欢的几个文化和古迹作为小组中后期的主要内容。

2.小组中期: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处理小组间次团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通过小组的控制进一步强化服务效果。部分组员间本来就认识或者由陌生变得熟络以来以后会生成不同的小团体,这种小团体会给小组过程的推进和服务成效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比如带头对抗社工,不服从安排等。需要社工细心观察和了解小团体组成的原因以及小团体成员的想法,并在小组推进过程中打散和重组小组团体,通过一些激励或者必要的惩罚手段控制小组进程,保证小组的正常推进和服务目标的达成。

3.小组末期: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促进小组目标更好实现 协助组员解决问题,结束小组。后期小组成员间已经非常熟悉,对于小组的规范都能遵守,在小组结束时,社工需做好巩固小组成果、总结分享和离别情感处理。

4.服务频率、时间:本次乡土文化主题实践小组活动共为4节,每周周末开展一次活动,每节活动平均在3小时左右,特殊情况延长。

5.介入事项和重点:重点在于通过小组控制来实现了解和掌握乌审乡土文化的目标,同时考虑到服务对象年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保证服务对象安全的同时适当的多放游戏环节和团队项目,扩展其朋辈全体圈;加入亲子环节,让家长充当志愿者的同时为自己的孩子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乌审旗文化历史;组建小团队,选取小队长,给予组员责任角色,满足其社会化和社会互动的需要;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7-12岁儿童主要特征为勤奋与自卑,所以在以学习乡土文化为主的小组活动当中,社工的介入尤其要注意态度要和蔼亲切,无论空间位置还是心里位置,应当与组员平起平坐,在小组过程中多采用示范、鼓励、引导、自我披露等技巧,对于个别出现问题的组员要多给与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养成勤奋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六、评估与成效

(一)“我们的家乡·乌审旗”乡土文化主题实践小组:

1.评估方法:前后测、总结分享、撰写游记

2.服务对象情况:针对本次“我们的家乡·乌审旗”乡土文化实践小组结采用前后测的基线测量方式,据统计:参加活动前,100%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对于乌审旗的历史旧称和行政区划(包含几个镇和苏木)了解较少和没有了解,参加完活动后100%的小朋友认为自己已掌握,分目标1达成;参加活动前,100%的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对乌审旗的美食、敖包祭祀、苏勒德、农耕文化习俗了解较少和没有了解,参加完活动后,90%的服务对象认为自己了解了3种及3种以上的文化,分目标2达成;参加活动前,97%的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对你知道乌审旗有哪些文化古迹和其中的具体内容(席尼喇嘛与独贵龙纪念馆、大夏国都统万城、乌审旗农耕文化体验馆、巴图湾一河三园等)了解较少和没有了解,参加完活动后,100%的服务对象认为自己了解了3种及3种以上的文化古迹,分目标3达成,77%组员表示交到新朋友。

3.小组服务成效:服务对象在参加本次小组过后不仅对于自己所生所长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家乡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放松了身心,还培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的兴趣和责任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很多组员都交到了新朋友,扩展了朋辈群体圈,同时也促进了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传播了一种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观念。

4.组员满意度:项目满意度测评通过活动结束后现场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经数据分析,活动时间安排满意度为77%、活动组织管理满意度为100%、活动的整体满意程度为100%、参加其他类似活动的意愿为100%。少数组员对于安排在周末休息时间的小组活动并不满意,但全部的组员对于本次小组活动的整体觉得满意。

5.小组存在的问题:乡土文化厚重且范围宽广,文化内容需聚焦于点,将服务深层化,在服务精细化上下功夫,才能更好的展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效,才能让乡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二)“弘扬传统·引领成长”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项目:

1.项目影响力:

(1)媒体宣传:项目至今共计发布新闻信息45则,累计浏览阅读量3000余次,平均浏览量为66次。

(2)项目传统文化书册:统一发放给受益对象,“传统文化书册走进校园”,项目活动现已受益对象185人,文化书册发放后累计影响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学生、家长)。

(3)参与本项目活动的少年儿童的家长对于本项目的评价较好。

(4)购买方:团队就项目的进度及开展情况定期向民政进行汇报,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汇报项目相关的资料。

2.成效测评

(1)项目目标达成情况:

根据各活动《参加者意见表汇总》统计情况,各活动分目标完成均在80%以上,由此可得到目前为止项目目标达成。

(2)项目服务对象满意度:

根据各活动《参加者意见表汇总》统计情况

(1)活动时间安排:平均满意程度为90%

(2)活动组织管理:平均满意程度为96.7%

(3)活动整体满意程度:平均满意程度为97%

(4)参加其他类似活动的愿意度:平均愿意程度为92%

3.创新亮点

(1)本次公益创投依托成熟的老年大学资源以及联合所需的社区资源,以社工为支点,开展以传统文化-社区资源-社会组织-兴趣爱好-少年儿童为模式的少年儿童服务项目。

(2)将少年儿童文化兴趣爱好的培养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用文化兴趣学习促使少年儿童探索、追求,有助于眼界开阔,获得广博的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由少年儿童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少年儿童文化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3)编辑发放项目传统文化知识读本,内容除项目所涉传统文化知识以外还加入项目活动剪影和部分计划书和效果评估内容,在巩固文化内容的同时宣传公益创投项目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4)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传播一种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观念。

4.自评小结

(1)执行团队自我成长

①从本次项目的最初需求调查到设计再到执行,中心团队是第一次开展此类型的项目,有着许许多的第一次,在专业理论、实务操作、团队协调配合及资源整合上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②专业理论方面:对于社工的核心价值观及小组和社区活动的一些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③实务操作方面:有了初步的经验,特别是在少年儿童小组和社区活动方面的经验,从无从下手到需求调查和评估,从刻板的照着计划复读到懂得了服务过程中的观察、引领、支持和过程控制,再到服务结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在专业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④团队配合方面:团队在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发挥己长,认真负责,整合资源。

⑤资源整合方面:经过半年的努力团队成员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也具备了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加以利用的能力。

(2)项目值得肯定的地方

①项目活动已按计划完成,服务人次240余人,少年儿童直接受益对象180人,服务对象从项目中获得了锻炼和成长,项目也因此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和欢迎,家长对于本项目持肯定态度。同时此次项目也是对社区少年儿童服务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尝试,推动了少年儿童社工服务项目的发展

②本次项目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促使项目活动顺利实施

③在项目执行阶段,项目活动内容丰富,少年儿童参与程度高,执行过程相对顺畅。

④团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⑤团队成员认真负责,努力克服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学习和反思汲取经验。

⑥团队成员积极拓展不同业务领域,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将其运用到项目服务当中。

(3)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①在项目执行阶段,活动过程中也有一些因组员情绪问题引发的意外情况。项目团队的专业技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细心观察每位组员,根据不同行为来进行处理,以应对小组冲突和个别组员的情绪。

②各项活动完成后,服务目标达成,服务效果较好。但该项目由于社工实务经验不足、项目活动方法单一等问题,使得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反思来积攒经验,对于问题团队成员也会进行商量对策。

③宣传不足:在宣传上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来宣传项目,常用的宣传手段宣传效果并不好。线上线下都要宣传,尤其是在社区实体展架的宣传。

④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涉及的文化太多,在项目涉及文化上还是要聚焦于点,从某一特定的传统文化开展服务,在服务精细化上细功夫,提高服务深度,才能有更好的服务成效,才能更好的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5.后续计划

本次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在学生和家长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家长在项目结束后纷纷询问还有没有其他的类似的活动,中心工作人员通过链接社区的资源计划为有需要的服务队象无偿、抵偿或者减少费用的方式提供其继续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社区开展传统文化类的活动时,积极邀请受益对象参加,同时完善和修改传统文化知识读本内容,为下一步的继续宣传提供基础。

(鄂尔多斯市社会工作师联合会供稿)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