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刘阿姨,女,53岁,家住渝北区木耳镇,两年前患脸部偏瘫,经治疗之后有一定的好转。一个女儿,离婚,现在在外面打零工维持基本生活,育有一个9岁的女儿由刘阿姨照看。以前刘阿姨和老伴在家,以种农作物售卖维持家庭开支,但在一年前,刘阿姨的老伴患上了老年痴呆。在老伴患病之前,田地间的重活基本都是老伴承担,从此之后,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刘阿姨一个人身上,不仅要照顾患病的老伴,还要独自一人承担繁重的农活,以继续支撑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和老伴的医药费。繁重的家务活和心理压力使刘阿姨身心俱疲。以前喜欢去邻里串串门、打打牌丰富娱乐文化生活的刘阿姨,现在即使农活不多,也被照顾老伴的生活所压制,基本就是呆在家,不想出门,不想交流,还会刻意的去回避周围邻居和熟悉的人,因害怕别人看到老伴的现状,害怕别人询问自己的生活,以前开朗、欢乐的刘阿姨,现在对自己生活现状充满了无助感,性格上也变得话不多,不愿意多交流,认为自己已无能为力。
二、案例分析
1.1理论依据
1.1.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为潜能的发挥。强调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从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到后期安全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此案例中,服务对象经历了人生后期种种变故之后,对于未来,使得服务对象无处释放自己的情绪,最后恶性循环,只会导致服务对象处于崩溃的边缘。针对于此,社会工作者从人本视角出发,细致的观察和寻找切入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点,促进服务对象自我实现。
1.2问题分析
1.2.1经济压力加重。
服务对象现在因老伴患病,家里失去了劳动能力,需要药物长期维持病情。家里的农作物只有服务对象一人承担,能够获得的经济收入又减少了一些,家庭经济开支负担越来越重。
1.2.2身体健康状况无法保障。
服务对象患有面部偏瘫,不适合长期劳累。现在又要照顾患病的老伴,又要承担家庭重担,自己这根稻草不能倒下,所以维持好身体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1.2.3情绪压力无处释放。
生活的重担,老伴的病情,经济来源的缺失,都使服务对象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前开朗、快乐的刘阿姨,现在不仅不愿出门,也不愿意面对邻里和熟人,长期把自己和患病的老伴关在家里,不利于自我的情绪释放,长期如此,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
1.2.4日常生活出现不平衡。
服务对象需要随时照顾患病的老伴,且为了农活和售卖农产品,有时候只有把老伴反锁在屋里,这样更不利于老伴的病情,且农副产品售卖仅依靠服务对象零星售卖,售卖渠道单一。
三、服务计划
1.1服务目标
1.1.1以陪伴、倾听、心理疏导的方式缓解案主情绪压力,引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为后期开展服务奠定基础。
1.1.2链接医务志愿者,定期直接入户为服务对象及老伴进行体检,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水平。
1.1.3从服务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需求出发,结合传统节假日、“扶贫日”等节点,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到社工服务中,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给以情感支持。
1.1.4依据相关政策评定标准,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是否有条件享受低保政策或者相关社会救助政策,协助办理相关服务,实现应保尽保。
1.1.5链接相关内外部资源,协助服务对象直接在家即可售卖农副产品,增加其经济收入,并且减轻服务对象自己去售卖的负担。
1.1.6为服务对象建立邻里支持网络。
1.2服务策略
1.2.1“真诚相待”,秉持尊重、接纳、真诚的专业的价值理念。
在服务实施中,秉承尊重、接纳、真诚的专业价值理念,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服务对象,并表达出真诚的关心和关注,同感服务对象的处境,并且以共同协商讨论的形式去看待问题,给以服务对象情感支持。
1.2.2“有来有往”,通过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正式、非正式交流沟通中建立专业关系。
直接面对面的入户探访为服务方法,以语言、非语言、情感和态度的表达中,让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目的、来意,从而建立专业关系。
1.2.3“投其所好”,以服务对象的兴趣和爱好为切入点,引入情感支持。
针对服务对象基本足不出户,以及情感层面受到的压抑等情况,社会工作者以文化扶贫为着力点,结合传统节假日、“扶贫日”等时间节点,为服务对象送去节日的慰问,促进人文关怀。
1.2.4“整合资源”,以政策标准评定和政策标准评定之外的资源,提升其经济收入来源。
针对农村脱贫攻坚的实施,服务对象因病致贫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针对于此,社会工作者积极整合服务对象的微观、中观、宏观资源,促进服务对象经济状况的改变。
1.2.5“优劣互补”,以服务对象实际家庭情况为导向,促进自我发展。
因老伴突然患病,导致家庭的重担压在案主自己一个人身上,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这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服务对象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是当下服务对象存在的劣势,所以通过合理引导,发掘服务对象潜力,从而提升自我能力。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1.1第一阶段:以社会工作扶贫调研进行评估,以社会工作个案专业手法,客观理性的去分析评估服务对象的表达性需求,以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范围和能力确定接案。
1.1.1小组服务中过程发现服务对象,并从多方收集资料,了解服务对象信息。
发现服务对象是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在服务对象参与到农村美食制作小组,观察到服务对象老伴的情况。随后在通过与村委工作人员、邻里人员询问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基本家庭情况,并针对基础资料进行初次筛选。并在小组服务过程中,密切关注到服务对象的情况,为后期一对一接触服务对象消除戒备心理,奠定好一对一入户跟进的第一步。
1.1.2入户到家,以“做+聊”的方式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积极聆听,确定基本情况,接案。
通过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沟通,以引导式、自我披露、同理心等专业技巧,让服务对象陈述自身的情况。社会工作者以澄清和对焦的方式,客观地从服务对象表达的主观感受性需求中的基本生存、生活状况中,确定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为后期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参与到服务对象的田间劳作、家务劳动中,以及积极链接医务志愿者为服务对象及家属开展健康保健服务,这些都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不可或缺的服务方式。
1.2第二阶段:针对评估的实际需求,与服务对象一起协商制定介入计划,采取“一对一”精准帮扶、“多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从“文化扶贫+知识扶贫+经济扶贫+意识扶贫+能力扶贫”五个方面服务,并开展实施。
在文化扶贫方面:从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出发,结合传统节假日、“扶贫日”等节点,整合各方资源,通过邀请服务对象参与演出、互动等形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知识扶贫方面:通过宣传和讲解的形式指导服务对象了解国家惠民政策,并协助服务对象递交申请书,积极与村委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并与镇政府领导和村委工作人员一起进行针对办理低保情况进行入户调查,最后完成低保的办理。
在经济扶贫方面,通过资源链接的方式,动员社会爱心个人、单位加入扶贫济困行列,通过直接收购农产品、物资捐赠等方式,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直接为其增收。
在意识扶贫方面,以扶贫扶志为切入点,扶贫与扶志有机的结合,在评估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本土志愿者队伍,协助服务对象认清自身情况、转变生活态度,树立脱贫自助意识。
在能力扶贫方面,从服务对象优势视角出发,从手工创收层面,带动服务对象加入到仁爱社工渝北乡镇片区项目怒组织开展的农村创收公益服务中,教授其手工技能,并且社会工作者链接售卖渠道,实现一定的增收。
1.3第三阶段:以带领式回顾服务过程,以服务对象需求解决为评估成效,结束个案服务跟进,在此过程中促进服务对象继续勇敢前行。
1.3.1以问卷访谈的方式评估目标的实现、服务对象满意度,服务成效初展成。
社会工作者以尊重、接纳的专业价值理念,通过社会工作者一起协助协助分析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资源的整合中,获得了来自社会、村委、邻里等各方的关爱,不仅在经济层面活动了一定的增加,也在身体和精神层面获得了帮助,对于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1.3.2后续跟进了解情况,作为社工小站站长促进巩固服务对象自身的改善,增强服务对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通过与案主以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到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个案跟进的相关反馈,社会工作者以目标达成情况结束个案服务。以正式的访谈方式告知服务对象结案的相关事宜,并与服务对象确定在结案之后针对农副产品、手工售卖等相关事宜的后续跟进事宜。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对象以作为社工小站的站长,继续服务院坝的其他居民,促进服务的深化。
五、案例评估
1.1身体健康层面的维护,为服务对象保驾护航
社会工作者链接到医务志愿者,针对服务对象及老伴身体健康状况的每月跟进,时刻掌握身体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减轻案主的恐惧感和心理压力。
1.3经济收入状况的增收,给以服务对象生活的需要
社会工作者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从政策层面、社会层面,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支持,缓解了服务对象经济上的困难。
1.2心理层面的改变,是归属和爱的升华
社会工作者以“做+聊”的服务方式,完成了个案跟进前期的专业关系的建立。以倾听、同感、关怀的方式给以服务对象陪伴,并针对服务对象前期心灵上的压力释放给以精神层面的支持,让服务对象能够有人听、有人陪,适当释放自己的情绪,缓解了心理层面的压力。
1.4自我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促进服务对象自我实现
注重开发和重视服务对象潜能和优势,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积极性。从服务对象的生计发展、技能培训、社区融合等方面发掘服务对象潜力,服务对象已成为社工小站站长,服务院坝其他村民,实现服务对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六、专业反思
1.1在农村扶贫过程中,挖掘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与自身潜能是根本。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访谈反馈,让服务对象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可以做哪些改变。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秉持尊重、接纳、真诚的专业价值理念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求助动机协助服务对象利用自身能力,提升其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1.2客观理性地看待服务对象的需求是找准问题的法宝。
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通过引导式的方式让服务对象陈述自身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能很直接地表达自己了解需求的目的,而是以澄清和对焦的方式,很客观地从服务对象表达的主观感受性需求中的基本生存、生活状况中,去确定服务对象真正需求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3整合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各方资源,是解决问题中获得有效资源的途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定要重视整合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要做好微观层面的资源搭,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宏观、中观层面的资源链接,共同促进服务对象能力提升,解决服务对象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