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案例 | 解开枷锁,回归自由

何淑敏 2019-01-21 10:3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信仰或许是帮助戒毒和康复的一剂良药。现在也有很多人主张无神论教,不过信仰也是有好的方面,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扞卫的根本信念。在作用方面,它有助于赋予人的道德标准,增强人们的精神信念,也可以成为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与服务对象会谈时,服务对象信奉佛教对他的人生态度发生正向改变,社会工作者也相信服务对象信仰成为保持操守的动力之一。

一、案例背景

1.1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黄某

服务对象户籍:龙江镇

服务对象性别:男

服务对象年龄:49岁

婚姻状况:已婚

戒毒状态:戒断三年未复吸

管控状态:强制隔离戒毒

1.2个案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称已经记不起第一次吸食白粉的时间,但当时的兄弟都在吸食,服务对象就处于好奇和朋友的驱使,导致染上毒品。初次被公安发现的是在2006年,被判处强制隔离戒毒2年,出所后的2009年,又被公安抓获一次,当时服务对象就说自己当年因为吞一个硬币,被关一天就释放了,服务对象称保持操守到现在。

2017年7月7日,服务对象到社会工作者站进行建档,与社会工作者首次见面,发现服务对象仍然是强制隔离戒毒的管控状态,期望社会工作者能协助改变管控状态,社会工作者与其签订服务协议,正式开案。

2018年6月13日,服务对象由于管控状态是强制隔离戒毒,收到车管所注销驾驶证的信息,因此感受非常困扰,再次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

二、个案心理社会评估

2.1心理评估

2.1.1自我概念评估

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吸毒的行为已经改过了,从事正当职业,并且很自豪的认为自己业余时间做志愿者,做公益服务,回馈社会,期望社会能接纳、尊重、不歧视。

2.1.2情绪评估

在服务过程中,当提及到服务对象因过往吸毒史导致的生活困扰时,服务对象的情绪是愤怒、焦急、烦躁,外部表现激动,语调变得大。

2.1.3压力与应对

服务对象自称信奉佛教,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甚至面对过往吸毒历史的困扰,会通过佛教的信仰开解自己,把聆听佛歌当做缓解压力的工具。

2.2社会评估

2.2.1角色

在家庭里,服务对象担任着丈夫、父亲的角色,并且充分地发挥着角色的功能;在社会上,服务对象担任着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和公益人,发挥着回馈社会的功能。还有一个角色是被贴着“强制隔离戒毒”标签的人员,这个角色所起负面的作用会影响着服务对象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产生严重的角色冲突,因为身份证的管控是红灯预警,服务对象收到车管所的短信称强制隔离戒毒状态注销驾驶证,并且随时被公安要求尿检,严重影响生活。

2.2.2文化

因为母亲的信仰影响,服务对象现在信奉佛教,是服务对象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其中有吃素不吃肉的习惯,服务对象自称信奉佛教后对看待事情的认知和态度都有所正向改变:服务对象坦然面对过往的吸毒行为,认为人生先吃苦,后吃甜;也是影响着服务对象保持操守的动力之一;然后定期与佛友都很多地方做“临终关怀”的善事、放生,想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2.2.3环境

服务对象的父母已经去世,服务对象与生前的父母关系良好,并没有因为吸毒行为造成关系破裂,服务对象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正处于稳定期,服务对象的婚姻状态是已婚,与妻子的关系良好,育有一儿子,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与儿子关系良好。家人知道服务对象的吸毒情况,但是依然给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服务对象的工作时间自由、经济收入较好,缓解服务对象的生活压力;服务对象自称当时吸食毒品是独自吸食,现在没有与之前一起滥药的朋友接触,并且有一个很正常的朋友圈,朋友都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服务对象主要接触的朋友是佛友,在一个佛教信仰的氛围中学习和做实,服务对象适应和享受着文化氛围,这对服务对象保持操守产生有良好的、有利的条件。

三、问题及需求分析

3.1问题分析

结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评估分析,服务对象当前存在的问题:

3.1.1角色冲突

服务对象想承担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角色,还有一个好公民做公益事情的角色,但一个角色是被贴着“强制隔离戒毒”标签的人员,这个角色所起负面的作用会影响着服务对象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产生严重的角色冲突,严重影响生活。

3.1.2情绪问题

服务对象的诸多情绪问题(如:烦躁情绪、焦虑等)都是由于强制隔离戒毒管控状态问题引发的,只有协助解决这个问题,情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3.2需求分析

理论背景:

ERG理论是阿尔德弗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又有写不同的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为三类,即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要素而提供的手段。

关系的需要。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中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

成长的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使个人得到满足。

社会工作者借助了阿尔德弗尔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发展需求,试图从“人在环境中”的角度来深入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需求,服务对象需要社会的接纳,希望公安和撤管所不要再因为过往吸毒而现在一直打扰生活,是影响正常社交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服务计划

4.1理论依据——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解决的是心理与社会的问题,即问题的存在包括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因素。该模式关心的是服务对象明确承认、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并且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服务对象可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该模式认为,问题产生是由于个人能力暂时的缺损。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挖掘或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够面对今后发生的问题。该模式强调兼容并蓄,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4.2服务目标

经过社会工作者小组讨论分析,同事结合服务对象自身的需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了以下工作目标及服务计划。

最终目标: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情绪问题,发挥角色功能,重归正常生活。

具体目标:1、解决强制隔离戒毒管控状态问题;

2、解决驾驶证取消注销问题;

4.3计划策略

根据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需要先进行问题的界定、服务对象的界定以及任务的界定:

1、问题的界定:与服务对象沟通问题的存在,并了解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2、明确界定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是否愿意承担自己的任务,并愿意尝试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提,有自主的能力。

3、合理界定任务:是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且服务对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有意愿解决。

4.4工作计划:

1、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初步接触,建立良好工作关系。

2、讨论并分析服务对象的管控状态问题,找出问题原因。

3、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订出总目标和小目标,确定一个具体的、短期的工作任务。

4、在这个过程中对服务对象进行鼓励和奖励,当服务对象遇到困难时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解决。

5、若任务顺利完成,服务对象的情绪焦虑得到缓解,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6、回顾整个案过程,对服务对象进行鼓励,制定未来的计划。

五.服务过程

5.1第一阶段

由于服务对象在与社会工作者接触建立档案之前,就有很多公安机关部分说是建立档案并取消记录,所以,一开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困难。

在建立档案过程中,服务对象表现得相当谨慎和拘谨,没有主动回答问题,亦很少与社会工作者目光直接接触。

但当社会工作者说到服务对象的管控状态仍然是强制隔离戒毒时,服务对象表示愤怒,自称已经出所多年,希望社会工作者查清楚。

社会工作者与公安确认服务对象的管控状态后,与服务对象进行再次见面,服务对象是情绪激动,因为服务对象也收到车管所注销驾驶证的信息,并表现很多担忧和抱怨,但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安抚,服务对象情绪稍微有点平和,并且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认真分析讨论服务对象的问题。

服务对象诉说自己过往出所后到现在的经历,一直保持操守,并且一直踏踏实实工作,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保持操守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并且服务对象开始乐意说自己的生活情况,并且因为管控状态所引起的担忧。

5.2第二阶段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其焦虑情绪和管控状态问题进行了讨论。社会工作者运用当面倾听和对焦的面谈技巧,协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情绪及管控状态进行前面思考,使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一直抱怨和担忧的根本原因是管控状态导致的,现在只需要把管控状态更改,就可以解决问题,使服务对象产生主动去与社会工作者寻找部门办理的动力。

5.3第三阶段

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先向车管所咨询,了解取消驾驶证的原因。服务对象表示愿意去咨询,并且希望次日能去咨询和希望社会工作者能陪伴。社会工作者同意与服务对象一同前往。

5.4第四阶段

由于服务对象的去车管所得到的回复是由于禁毒系统管控状态“强制隔离戒毒”,车管所是根据这一状态注销驾驶证,服务对象当时表现低落,有想依赖社会工作者一手去包办,但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并告知需要服务对象本人办理和证实,然后鼓励服务对象去户籍派出所和末次处理单位咨询。

在这个办理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服务对象的信奉佛教的信仰,社会工作者希望服务对象能因为信仰坦然面对过往的吸毒行为,认为人生先吃苦,后吃甜,也可以成为影响着服务对象保持操守的动力之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一番鼓励和现在问题的分析,服务对象也更理性和从容去看待现在面临问题。

过后几天,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一起拜访多个部分去办理,并且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沟通和服务对象的证实,终于把强制隔离戒毒状态更改为戒毒三年未复吸。

经过一番多部门的走访和沟通,漫长的流程处理,最终状态还是更改了,这对服务对象独自去车管所处理驾驶证问题更有信心。

5.5第五阶段

一段时间后,社会工作者做了回访。服务对象已经跟车管所沟通,并办理撤销注销驾驶证的判决,而且正常使用驾驶证,正常工作和生活,也可安心继续与佛友们做公益事业。

六.评估

6.1评估方法

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了那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

介入影响的测量:通过由服务对象口头表达对服务介入的看法和评价。

6.2过程评估

服务对象一开始对社会工作者的不信任到最后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肯定,这一态度的转变是由于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路的陪同,进行资源的链接和整合,陪同服务对象走访5个职能部门,并成功跟部门协调沟通,把服务对象的管控状态及驾驶证问题找到对应部门跟踪处理。

6.3成效评估

服务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根据任务中心介入的模式,完成了服务对象订立的目标和任务,成功把管控状态更改为戒断三年未复吸,解决注销驾驶证问题。

七.结案

7.1结案原因

经过评估以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都认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基本完成了服务计划设定的目标。经过与服务对象协商并在征得督导、机构主任同意之后,社会工作者对该个案作结案处理。

7.2结案处理方式

社会工作者进行电话跟进服务对象的情况,服务对象问题解决后暂无其他问题的产生,也感受到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肯定和支持。

八.专业反思

8.1专业技巧分享

根据本案的开展过程和结果,社会工作者着重从技巧角度对本案进行反思。

8.1.1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这个模式是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提高开展过程中的效率。因此,通过这个个案发现,服务对象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找出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那么其他问题就好办了。

8.1.2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决定这个案的成功与否

社会工作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积极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严格遵守社会工作者的各项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合理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包括交流技巧、解决问题技巧,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打断等沟通技巧,巧妙而有灵活的处理好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

8.1.3做多部门协调沟通的桥梁

虽说服务对象可以与部门沟通,社会工作者没有必要提供一路陪同和参与服务对象的申请过程,服务对象依然能解决问题。但由于服务对象对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清楚,即便有这样的沟通能力也未必可以解决问题。基于这一考虑,社会工作者努力地与服务对象分析问题的根源,协调社区工作站、街道综治办、镇街公安和派出所、区禁毒办、强制隔离戒毒所、区和市的车管所,社会工作者成为各部门协调沟通的桥梁,经过多方努力,服务对象才能把问题解决。

8.1.4做现存漏洞的弥补者

由于政策改革后出现的漏洞,导致部分康复人员管控状态错误,禁毒社会工作者弥补了传统禁毒体系中的漏洞,不仅恢复了康复人员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带来更为和谐的警民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禁毒社会工作者看似做的是小事,但意义绝非停留于康复人员本身,对调整禁毒工作也是一剂良药,为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8.2服务心得或心路历程分享

信仰或许是帮助戒毒和康复的一剂良药。现在也有很多人主张无神论教,不过信仰也是有好的方面,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扞卫的根本信念。在作用方面,它有助于赋予人的道德标准,增强人们的精神信念,也可以成为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与服务对象会谈时,服务对象信奉佛教对他的人生态度发生正向改变,社会工作者也相信服务对象信仰成为保持操守的动力之一。所以积极的信仰对于戒毒是一剂很好辅助良药。

(作者单位:广东联众戒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