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社工根据年度家庭需求调查和社区家庭动态需求的访谈中了解到,学龄期家长对于亲子教育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压力与挑战,有时会觉得很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管教他们,有时候会很疲惫,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更多的时候是,想知道如何才能不打不骂教好孩子,有建立正向教养理念和学习亲子沟通知识的需求。家庭是家庭成员成长的重要场所,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中良好的亲子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和家庭功能的良好运作。因此,社工希望通过这次小组工作,建立家长的正向教养理念,增加家长的亲子沟通知识,促进亲子良性沟通,创建更健康的儿童成长环境。
二、需求分析
在开展第一节正向教养小组后,我们向参与者收集了前测问卷调查,由问卷三个维度的答题情况可得知:家长对于惩罚这一教育手段在纠正孩子行为的有效性较为认同,体现在“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不惩罚他们,孩子很容易被宠坏。”的同意比为87.50%;例如“把孩子关黑屋子或赶出门罚站”的方式作为替代打骂的方法,是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意比为50.00%;在处理亲子冲突问题的准则方面,“会发脾气的孩子应该是被宠坏了。”及“孩子不应该对他/她的父母发脾气。”的同意比均为25.00%;“孩子太贪玩会变得懒惰。”及“玩耍会令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的同意比均为“37.50”;家长自身的个人效能感较低,“作为一个家长,我经常不知道该怎样有效教育孩子。”的同意比为87.50%,根据前测结果,小组会针对上述问题对下面的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帮助参与者获得正向教养的知识。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惩罚的定义及范围以及惩罚在达到教育目的的短期/长期作用及危害;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代替惩罚的方法。在家长及孩子自我情绪管理方面,重点介绍表达感受和接纳感受的方法和技巧。
三、服务计划
小组理论。
体验学习圈理论:大卫▪库伯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
体验:我们也称之为活动、练习、或学习工具(也来自于参加者之前所具备的经验);
反思:在反思阶段,参加者会思考,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归纳:参加者把当下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某种概念或想法。当参加者开始对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他们就进入到抽象思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开始把学习到的内容融入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中,开始建立自己的认识图谱,学习到了什么?事物之间关联是什么?是怎么运作或产生影响的?
应用:在应用阶段,参加者开始尝试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在新的行动/新的行为中。
这种学习模式,组员可以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不只是被动地及单向式接收知识。组员可以透过自己的亲自参与和领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智慧,由于这些经验将成为组员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生活带来正向的影响,到最后,组员的态度将有所改变,行为,知识将有所扩展,而认知及人际关系亦会得到提升。
藉着小组过程中的学习与反省,以及在小组中的分享和反思,组员不单可以深入了解及内化所学习的,更藉此模式引伸,转化成为生命成长的动力。
组员通过在小组内学习亲子快乐沟通的知识和方法,回到家中跟孩子们实践运用,然后在小组内互相分享、交流、鼓励、支持,巩固习得的知识,并且扩展了她们的沟通交流的领域,形成家长们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
小组目的及目标。
建立家长正向教养的理念,提升家长亲子沟通技巧,增进亲子关系。
小组性质。
封闭式成长性小组
小组对象。
学龄期需要建立正向教养理念,提升亲子沟通技巧的家长(6-8人)
小组过程。
(一)准备阶段
社工通过前期调研和学校老师的反馈,了解家长亲子沟通需求,设计了本次小组,共6节。考虑到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小组定为每周二、五下午14:00-16:00,社工通过与学校老师沟通适合参加小组的组员条件,满足时间方面承诺参与6节、有亲子沟通需求且主动自愿参与学习,来筛选组员,最后确定8名组员,并且由学校老师提前通知参加小组。全勤的有1位,4位出勤在67%,3位出勤为50%,恰逢清明节放假期间、孩子刚好生病需要照顾、及上班无法请假而无法参加,但是小组后她们有些提前来或是有些是在微信群里补充学习,基本都完成小组学习内容。
小组是在学校的空教室开展,小组场地固定而封闭,可以为组员营造安全舒服的环境。社工按照小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过程,包括小组内容的设计结合了小组成员的需求、安排两名社工,一名主要负责小组的策划以及执行,一名社工主要协助小组物资购买、准备、现场拍照及小组观察,分工合理。
(二)开始阶段
第一节主题为“启航”,目标是建立社工与组员间的初步相识;组员清晰小组的目标和本次内容;组员了解正向教养的基础理念;社工与组员订立小组契约;促使组员把组内所学在实际中运用。组员在签到环节开始彼此是不熟悉的,气氛相对比较沉闷安静,组员先填完问卷的都在玩手机;在自我介绍环节彼此分享时,小组气氛开始有了交谈,有些组员开始相互聊起并且互加微信,家长2、家长3话说的相对少些,家长5、家长8、家长4能够主动与别人开始交谈;在小组总结分享时,每个组员基本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小组在分组九宫格游戏介绍时开始是链状沟通,后在社工的引导下,转变为Y状沟通,在介绍正向教养态度及小组总结时,又转变为主要是以社工为中心的环状沟通。家长6提出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准时参加,如有事提前请假,其他组员都表达同意,并且签订了小组契约。组员因为都有亲子沟通的困惑,所以参加小组的动力比较强。组员都加入了小组微信群,并且承诺回去会把小组所学在生活中运用,小组目标达成。
第二节主题为“家长角色”,目标是促进组员进一步相识;理解自己在教育中真正扮演的角色;理解情绪对沟通互动的影响;提升组员对自身行为的觉察力;引导组员初步掌握如何在亲子互动中与自己的情绪共处。组员因为第一节小组有些相识了,小组组员开始有些交谈,在缘分连接后期每个组员基本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小组气氛很活跃。小组在缘分连接环节时开始是链状沟通,后在社工的引导下,转变为轮状沟通,后又转变为开放式沟通,后来整个小组都是开放式沟通。除了家长8在接电话迟到外其他组员都准时到,3个组员提前请假,能够遵守小组契约。组员因为都有亲子沟通的困惑,以及参加小组的动力比较强,大家都能够积极发言和回应社工提问。组员家长6和家长1有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组员理解了自己在教育中扮演了模仿和榜样的角色,作为家长情绪对孩子成长及沟通的重要性,组员分享了各自觉察情绪及调整情绪的方法,彼此回去在生活中实践。
(三)中期转折阶段
第三节主题为“理解与表达孩子的感受”,目标是引导组员进一步意识到情绪对互动的影响;协助组员掌握更多情绪感受的词汇;协助组员初步掌握理解和表达情绪的方法。小组的凝聚力开始产生,到小组结束,组员基本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小组气氛很活跃。整个小组的沟通增强,基本体现为开放式沟通。上次没有来的组员提前半小时来了,社工帮她补上节小组内容,家长8因为有事提前请假说明自己迟到半小时,在小组后还为此事向大家道歉,并且大家能够遵守小组契约。组员因为都有亲子沟通的困惑,以及参加小组的动力比较强,大家都能够积极发言,彼此互动和回应社工提问。组员都意识到稳定情绪对互动结果的影响,希望自己调整情绪再沟通,家长1还分享自己最近耐心了很多,孩子也耐心的完成了作业,亲子关系更近了;组员对于提升情绪感受表达的词汇在体验冲突环节中,能够更好观察到,原来是表达观点的现在学会了用表达情绪的词汇代替;在练习环节,组员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表达孩子感受的方法,并且学习了4种理解和接纳孩子情绪的技巧。
(四)后期成熟阶段
第四节主题为“鼓励合作的方法”,目标是协助组员理解合作与控制的区别;引导组员理解全套沟通技巧背后追求的价值观;引导组员初步掌握增进“合作”的沟通技巧。随着小组组员熟悉程度增加,组员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也会对社工提出挑战,同时也能给予别人支持和建议,小组气氛活跃。整个小组的沟通增强,对小组产生明确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愿意与他人相处和沟通,也愿意在小组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为开放式沟通。没有来的组员都有提前请假,并且对此很抱歉,组员因为都有亲子沟通的困惑,以及参加小组的动力比较强,大家都能够积极发言,组员之间有不同意见,都可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给予他人支持和建议,家长8还对家长7因为孩子发烧表达了慰问,组员彼此积极互动和回应社工提问。社工通过小组过程观察、组员分享和组员回应社工提问,评估到组员理解了合作与控制的区别和理解了全套沟通技巧背后追求的价值观;社工通过小组过程观察和组员间互动分享讨论,评估到组员初步掌握了增进“合作”的沟通技巧。
第五节主题为“代替惩罚的方法”,目标是促进组员对“错误”与“惩罚”建立新的理解;引导组员初步掌握“代替惩罚的方法”。小组之间、组员与小组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小组已经形成一种让组员感到信任、安全和温暖的氛围,组员间信任感加强,相互之间自由的自我表露,一起分享各自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彼此交流互助和合作,在微信分享中也有体现,小组气氛活跃。组员由于体会到小组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也看到了其他组员的真心表露、分享、关怀,组员沟通很畅通,小组结束时间都还在不停交流,体现为开放式沟通。整个小组的沟通更顺畅,对小组有较高的归属感,组员对小组的投入程度更深,信息传递更容易,彼此更容易被理解,组员之间善于相互接纳和认同。社工通过小组过程观察和组员回应社工提问,评估到组员认同“错误的标准是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及“惩罚如果与错误行为没有本质联系就没有任何意义”;社工通过小组过程观察、组员分享、回应社工提问及练习,评估到组员初步掌握“代替惩罚的方法”。
(五)结束阶段
第六节主题为“肯定的语言”,目标是协助组员学习如何运用“肯定的语言”;协助组员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创造肯定的机会;带领组员回顾和总结整个学习旅程的收获;最后集体讨论后续支持行动方案。小组无论是沟通、小组气氛还是小组凝聚力都成熟到了一定的阶段,社工通过小组过程观察、组员分享及练习,评估到组员积极学习运用“肯定的语言”及“如何在生活中创造肯定的机会”;组员分享在整个小组过程中,现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有所缓解,有所改善,缓和很多,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多以他的角度去思考,多鼓励少批评,不与其他人和孩子进行比较,让他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就奖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好好沟通、学会反思自己的不足、要坚持原则立场坚定等。并且共同制定后续延续的计划。组员一致表达小组后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和探讨亲子沟通事情。
四、小组评估
小组观察及组员自评。
1)小组成员开始都提出小组的内容可否缩短,担心时间太长,认为是跟以往学习一样,只是讲座的形式,后经社工解释,小组是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同时如果希望小组有所收获,必须要经过至少6节的学习,随着小组的历程,社工在小组中观察及组员在微信群中的表达,组员都积极投入,到小组结束时间了,都还在讨论,组员开始理解并且接受小组时间了。
2)组员的学习动力很强,只有第一节家长2表现的参与动机不强外,其他组员都积极参与体验,分享互动及小组后实践,家长2后面几节,在社工的引导下慢慢的也积极参与小组互动分享,并且表达小组收获很多,亲子关系增进,希望以后多参加此类活动,每节小组后,组员都还积极讨论,由开始担心小组时间过长到小组时间到了还在讨论停不下来的转变。
3)小组成员的反馈
组员对小组的满意度偏高。在小组的时间、地点安排、内容、工作员表现上面,组员反馈都是最高5分。自我评估投入4.9分,乐于与他人分享4.75分,能与其他组员很好的合作4.9分,相互信任和坦诚4.9分,增加了亲子教养和沟通方面至少2个知识和技巧5分,建立正向教养理念5分,增进亲子关系4.9分,希望参与此类活动为5分。
小组内容及形式的评估。
活动内容的适合性。小组根据成人更趋向于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的特点,小组过程采用了视频分享、游戏体验、互动分享、案例演练、实践后反馈分享等多种形式,按照体验学习圈理论,促进组员在直接体验中观察反思、然后分享经验并且归纳自己对亲子沟通知识和技巧的理解,形成概念化,然后在实践中应用,再在小组中体验,不断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生活带来正向的影响,小组结束后,组员的亲子沟通态度将有所改变,行为,亲子沟通知识将有所扩展,而认知及亲子关系亦得到了提升,组员都表达这种形式不枯燥、且能够练习所学,很实用,希望能够多参与此类活动。
小组结构的适合性。
1)小组成员共8人,有利于组员充分沟通和分享,小组时间安排在下午孩子上学时,小组结束时间是孩子放学时间,方便家长接孩子回家,不会被干扰,为了保障组员出席小组提供了时间便利。
2)小组为期6节,从儿童脑发育的知识开始,激发组员对于正向教养理念的学习动机,对家长角色的探讨,明确了家长努力的方向,当家长了解自己的过去很多教养上的挫折,都来源于无法同理孩子的感受,家长们慢慢发现自己没有那么抗拒那些情绪了,尤其是负面情绪。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处理沟通的方法,总是无效的。家长们学习了怎么面对孩子的正面行为(肯定的语言)和负面行为(代替惩罚的方法),同时家长们也改变了对孩子们屡教不改的“错误”的看法,每节小组都有练习的机会,让家长们都跃跃欲试。
3)小组的场地选择在学校里,也是为了更好的方便家长们接送孩子提供了便利。
总之,小组无论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结构安排上,都适合组员作为成年人且是家长身份的学习需求。
小组成效。
通过前后测问卷分析:
1.对于惩罚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体现在“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不惩罚他们,孩子很容易被宠坏。”的同意比从前测的87.50%下降为后测的44.44%。
2.对于处理亲子冲突的问题总则,家长对于孩子的自主及尝试行为变得较为理解,如:同意“一个12岁的男孩不愿意与父母说学校的事情,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迹象。”的人数从前测的12.50%下降为后测的0.00%;
3.对于个人效能,后测反映,正向教养课程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针对目标达成情况。
1.针对目标一80%以上的组员建立了正向教养理念。
1)根据本目标达成评估组员反馈都为最高5分。
2)通过小组过程观察、组员回应社工提问、前后测分析及生活实践反馈,评估到80%以上组员由开始认同并且建立了正向教养理念。
2.针对目标二80%以上的组员提升了他们亲子教养方面至少2个知识和亲子沟通教养方面至少2个技巧,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二是鼓励孩子合作的方法及技巧,三是代替惩罚的方法,四是肯定的语言。
1)根据本目标达成评估组员反馈都为最高5分。
2)通过小组过程观察、组员回应社工提问、前后测分析及生活实践反馈,评估到80%以上的组员提升了他们亲子教养及沟通方面至少2个知识和技巧。
100%组员反馈通过参与小组学习,增进了她们的亲子关系。
五、专业反思
做的好的地方。
1.小组开始筹备阶段,社工按照小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过程,包括小组内容的设计结合了小组成员的需求、安排两名社工,一名主要负责小组的策划以及执行,一名社工主要协助小组物资购买、准备、现场拍照及小组观察,分工合理。
2.小组过程:小组设计结合了成年人学习的特点,采用了视频分享、游戏体验、互动分享、案例演练、实践后反馈分享等多种形式,按照体验学习圈理论,设计和执行小组流程。
3.小组过程技巧运用:社工在小组过程中,在与组员沟通的技巧上运用了倾听、积极回应、对信息进行磋商、及时小结等沟通技巧;在促进组员沟通上,运用了鼓励组员相互表达、促进组员相互回馈等技巧;在小组讨论时,社工运用了开场、了解、提问、鼓励、沉默、引导等技巧。
4.社工角色:小组开始阶段,社工是一个倡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中间阶段,社工扮演了使能者、资源提供者、或是榜样的角色,社工推动组员彼此分享和表达,推动他们付诸行动并且实现目标,社工自我暴露为组员示范一个榜样的力量,在结束阶段,社工又是一个倡导者的角色。
需要改进的地方及反思。
1.组员出席率不高,除了1个组员全勤外,其他组员因为家里的事情,都有缺席情况,以后对于成年人开展的小组,需要提前征询组员的意见,调整组员都有空的时间。
2.小组内容比较丰富,每节时间安排也比较长才能完成小组内容,导致组员比较疲惫,以后小组内容可以安排1-2个主题,带领组员充分讨论,深化和巩固组员的所学,让组员在生活中多实践多总结。
3.通过前后测分析,了解到家长可能对孩子的自主及尝试行为的定义、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后续的分享主题中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家长讨论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自主及尝试行为,探讨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重点传授接纳感受的技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