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改变的可能 城市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小组案例

陈藤 2015-11-19 15:25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新阳街道城市流动人口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和长时间工作,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社工从社会融合角度,提供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的服务支持,致力于通过小组(工作坊)形式,形成家庭之间互帮互助,彼此支持的关系网络。

看见改变的可能——

“成长1+1,携手共前行”亲子互助成长工作坊

DSCN5506_副本

厦门希望社工在海沧区新阳街道执行的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与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前期的需求调研了解到,新阳街道城市流动人口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和长时间工作,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互动,对于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式或者专制式两种教育方式,具体主要体现在“随便你”“我们很忙”“没时间管你”“外面很危险”“不要出去”等言语。社工从社会融合角度,提供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的服务支持,致力于通过小组(工作坊)形式,形成家庭之间互帮互助,彼此支持的关系网络,引导新阳街道城市流动人口父母学会参与、分享孩子的教育成长,提升新厦门人之间的家庭的成长动力,促进家庭良好的亲子关系。

小组活动的理论及目标

小组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缘来是你、心有灵犀、爱是你我、快乐密码、协力成长、成长记忆等六次主题活动逐渐改善亲子关系,提升亲子教育能力,增进亲子感情。小组的性质为成长性、发展型小组,对象为有意愿参与亲子互动及改善亲子关系的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组员的招募方式为社工根据前期实习生家庭探访反馈符合小组组员招募要求的服务对象,通过电话沟通方式邀请参与。

小组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中,社工主要以自我介绍与成员互相认识环节为开端,通过“桃花朵朵开”游戏活跃气氛,同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组,为自己家庭取活泼而有趣的名字。成员愿意参与,同时社工也通过“小蝌蚪找妈妈”活动,让孩子蒙着眼睛认领自己父母的肢体互动来进一步强化小组愿景。在这里,社工主要角色为引导者,主要是引导小组的产生及小组的过程,期望在小组动力形成后,引导小组朝向目标发展。

第二次活动中,结合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社工以“真人版飞行棋”的家庭赛,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父母充当棋子,孩子作为掷骰子来进一步提高亲子之间的沟通及合作。此次活动社工充当催化者角色,在组员游戏过程中受挫时,以鼓励的方式营造温暖的气氛,增进组员对社工的信任感,促进了小组凝聚力的提升。

第三次活动中,社工通过孩子“撕名牌”游戏,父母在一旁观看,让父母感受到孩子游戏的快乐,其次再通过“萝卜蹲”游戏让父母参与进来。游戏增加奖惩环节,除了做搞怪表情、动作,还有个人生活的分享。此次社工充当了观察者的角色,进一步了解亲子之间参与互动的次数、频率、内容、语言及非语言行为等。

第四次活动中,社工通过“你比我猜”的非语言游戏,引导家长及孩子对生活中亲子沟通技巧的思考,鼓励双方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温馨的剧本小故事“卖给我1小时的时间”、小品《心若在,希望就在》分组角色扮演,鼓励组员分享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进行思考,以及对真荒唐—想偷懒—迷网络—无大志—有希望等代表人物生活态度”的看法。社工作为支持者角色,将日常生活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还原,面对组员处理亲子关系的困惑,鼓励父母多看看孩子的优点。

第五次活动中,社工以亲子登山活动穿插“逢七遇七过”“成语/词语接龙淘汰赛”斗智小游戏来开展。社工在此充当信息与意见的寻求者及提供者,面对组员存在的孩子不认真学习,喜欢玩电脑的烦恼,通过户外运动、趣味游戏让亲子体验不一样周末时光的同时,从寓教于乐,寓言于行分享学习技巧,进一步巩固小组成长。

第六次活动中,以亲子共同喜爱的游泳运动,提供亲子共处的互动平台。社工充当小组活动的评估者及记录者,通过影片及解说回顾工作坊的点点滴滴,总结与巩固小组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并与组员处理好离别情绪。对小组尚未完全能解决的服务对象通过个案持续跟进服务。

效果评估

在前期由于热身游戏没有充分考虑父母的能动性,也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导致活动气氛受到影响,出现游离型组员、沉默组员。组员表现为小心谨慎,对活动的参与需要社工在引导上更有耐心,通过热情的带动来感染组员投入小组中。因此在工作坊中期,社工根据组员反馈建议,加入“撕名牌” 游戏打破孩子之间的隔阂,让孩子首先喜欢上活动,接纳社工的游戏带领,带动家长加入“萝卜蹲”游戏,使得小组取得突破性成功。在小组后期,通过户外登山,游泳等活动也为亲子成长提供了全新的体验,进一步融洽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小组采取过程评估,每次活动结束前通过填写小组活动反馈表对小组活动的开展及社工服务进行评估,并根据组员建议来完善,调整下一节活动内容。               

对小组活动的评估

社工以活动评价、社工工作人员表现、社工及机构服务评价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估。在活动的评价上包括活动时间编排、活动场地、活动内容设计;在社工工作人员的表现主要从工作态度、工作投入及活动设计的实用性;机构服务评价主要围绕活动满意度,活动解决问题程度,活动中获得支持等。组员L虽然第四次活动才参与进来,经常玩电脑而不愿意走出家门,在Z把他从家里拉出来参加3次小组活动后,情况得到了改善。在小组结束后,社工个案陆续跟进走访中,组员Z说,感谢社工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家里觉得孩子不知道怎么管,小孩很吵,经常把房间搞得很乱,看着心烦,在家里没有什么交流,参加小组了,感觉能够跟孩子出来玩一玩,特别好,很多人在一起感觉特别温馨。小组活动出席率达87%,除了因父母加班,亲戚来访而缺席活动外,组员都积极参与。在小组中后期,组员也会向社工提出希望能够邀请同事、亲戚共同参加活动。           

主要发现如下问题:

(1)从组员的招募上来说,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父母只有周天才休息,而且孩子也参与了兴趣与培训班,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开展活动都无法协调好,因此在招募上除了社工主动邀请有亲子紧张的服务对象参与,也邀请了有意愿参与小组活动的。但是在小组活动中,社工发现往往有意向改善亲子关系的组员更投入小组;(2)小组发展相对缓慢,由于社工是第一次带亲子小组,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过于理想化,很多设置的环节在实际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操作。在活动中过于跑动的游戏,很多成人其实并不能够很容易地参与进来,但是孩子却都是偏向于活泼、欢乐的气氛。因此小组动力的形成在第三次活动才比较明显;(3)小组阶段性工作的灵活性。小组的工作过程经历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 结束阶段。按照原计划为每周日下午开展小组活动,但是由于社工多次外出培训学习等原因,使得小组延迟推进,以至于到了暑假阶段,由于有孩子回老家,而出现组员的变动。社工邀请新家庭加入小组,在中期转折阶段又回到开始阶段,因此,社工的工作重点在围绕亲子冲突的处理上需要增加个别化访谈才能实现来小组目标和推进小组。

专业反思

作为社工而言,秉承助人自助的情怀,我们常常以“”救世主”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通过活动促使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改变服务对象的不正确的理念。开展小组的初期,社工也是绞尽脑汁,并且在活动开始,由于天气的多变性,社工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初次带领亲子小组,社工在活动上经常感觉很没有信心,但是组员Y却对社工说,因为看见社工对孩子付出的热情,自己受到了感动,也愿意在自己工作中尽量抽出时间来参加小组活动,学习跟孩子成长的方法。在这里,社工受到了组员的鼓舞与启发,也在活动中反思自身的不足。由于小组活动需要全方面兼顾,导致对很多组员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地探讨,因而社工在第三次小组活动开始,在结束后增加个别化的个案访谈。在与组员Y的沟通中,社工发现组员X出现了心理及情感性的冲突,即虽然不愿意融入小组活动,但是却渴望能与父母多相处,因此又呈现出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而X早年贪玩外出很晚没有回家,Y当时找不到孩子,差点崩溃,因此狠狠地把Y打了一顿,直接导致了亲子关系的隔阂。此外这跟家庭呈现倒三角的病态沟通模式紧密相关,Y将家庭生活的好坏建立在X听话与否,更是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Y对X的评价多为不听话,贪玩。社工结合自己对X小组以来的成长与Y分享,特别是X第二次活动中游戏胜利那一秒短暂的微笑,鼓励Y多看X的优点,感染X的快乐,一起尝试努力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在此沟通后,Y在以后的每次活动会与社工分享自己逐渐作出的改变,她说,从和孩子做朋友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组员小X:社工帮我和父母的关系亲近了很多,感谢您。组员Y:你的快乐带给了孩子,我们对你的活动非常满意。这一对亲子是整个小组活动中成效最为突出,通过小组活动,Y自身逐渐反思亲子相处中的不足,逐渐改变自己与X的相处方式,并且在G参加小组活动看不见H改变而有退出小组想法时,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说服G继续参加小组活动,让G明白孩子要改变,光靠一时是办不到的,需要有耐心的陪伴。

小组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社工服务的结束,相反地,通过社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的转化能够更好地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成长1+1,携手共前行”亲子互助成长工作坊主要以“协力成长,社工同行”家庭动力成长个案服务实习生家庭入户探访为基础,社工通过结合儿童年龄群体的兴趣及爱好,城市流动人口家庭渴望提升亲子关系的需求,通过连续六次的互相认识、趣味游戏、角色扮演、户外拓展等,逐渐将科学的沟通、教育理念融入亲子活动中,搭建一个亲子共同成长的平台,也父母在陪伴中感受孩子的快乐,并在亲子相处中作出自己的改变。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小组也并不能安全解决组员的问题,伴随着亲子关系紧张的缓解,组员还存在孩子学习跟不上,沉迷于网络的困扰,社工也将通过个案进行服务。小组结束一段时间后,通过定期电话回访,邀请组员参与中秋联谊活动,进一步跟进了小组服务效果。组员通过活动互相熟悉,并且能够初步形成自助互助的同伴支持网络。

(作者单位:厦门市湖里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投稿,投稿信息如下:

网址:www.swchina.org 注册网站会员,点击页面右侧“我要投稿”进行会员投稿。

投稿邮箱:edit@swchina.org

电话:010-65000594

传真:010-65016220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