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留守儿童的情感抚慰及成长引导

李宏海  2021-01-11 09:4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乡镇社工站,留守儿童的服务是重点,也是难点。难点是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

乡镇社工站,留守儿童的服务是重点,也是难点。难点是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同时,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在学校或社区受到嘲笑甚至是欺凌的风险很高。笔者督导的社工站就遇到此类个案,母亲多年前出走失联,父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小A)就读小学3年级,性格内向怕事。驻站社工在走访时了解到孩子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在家中却没有得到及时的支持,情感抚慰和成长引导上的需求强烈。

驻站社工向笔者咨询,如何做好这位留守儿童的情感抚慰及成长引导?

本案例通过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介入分析。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沿用生态理论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活动范围”的概念,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当栖息地有丰富的资源,能够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所需时,人就会逐渐地适应和成长;当栖息地缺乏必要的资源,人的生理、社会、情绪的发展和相关的行为功能则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生存空间是指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这也是人成长过程的任务之一。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

小A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失联引起的情绪(认知)困扰是其长期的压力源,外出务工的父亲及在家爷爷不曾说起失联的母亲,未解决小A心中的困扰。父母“保护力”的缺失使其在学校中受到嘲笑。面对人际交往压力及认知情感压力,小A缺乏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出现自卑、沮丧、无力感。不友善环境及支持资源的欠缺,对小A的成长及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阻碍。

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可采用以下的介入的策略及行动。

(1)微观系统层面,主要的目标是促进小A的成长,增强小A处理情绪及人际关系的能力。社工可通过家访、游戏(学习)互动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后与小A谈论母亲失联事件与学校压力事件,通过宣泄情绪、认知引导、商定求助方式,让小A掌握情绪管理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可迅速找到求助途径。

(2)中观系统层面,主要的目标是构建小A的支持网络,增加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小A需求的回应与支持。社工可与小A的父亲、爷爷沟通小A的情况,鼓励及支持他们与小A时常交流生活、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外出的父亲,引导其定期与小A电话,关心小A的成长。学校与社区方面,社工与老师、社区儿童主任沟通,争取其关心小A在学校及社区的情况,及时给予支持。社工所在的社工站亦是小A支持网络的重要一员,社工可与小A约定定期家访的时间或电话沟通的安排,让小A在需要时可及时得到社工的服务。

(3)宏观系统层面,主要目标是移除环境对小A的负面影响,本案例中,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不友好的学校及社区环境。社工可通过在学校及社区中开展儿童成长及关爱方面的政策宣传或知识讲座,营造一个友好的学校及社区环境。

督导结束之际,心里不免还是担心,既担心社工缺乏信心“畏缩不前”,又顾虑社工因急切介入的心态而“贸然行动”。随即再一想,每个社工都有其生活经验与专业服务的能力,对小A的关注,对其生活遭遇的关切,必然鼓励与支持社工做好这一项服务,助力小A健康成长。 

投稿单位: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