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员介入精神病退役军人康复服务项目

王雪芬 2019-08-09 09:04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工人员定期将服务对象集中在一起,建立小组,设定小组目标,服务对象之间共同交流、分享康复的过程与经验,服务对象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提供情绪支持,相互引导鼓励,共同树立信心,获得支持,彼此给予力量。

一、 组织基本情况

在预估项目后,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宣传手段寻找和动员该项目需要的社工人员。本项目需要招集具有精神卫生、心理学、社区康复、优抚安置等方面知识的社工人员,对招募到的社工人员进行分组、分工,明确各职责。

二、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本项目中患有精神病的退役军人(以下简称服务对象)有共同的特点:军队情结重,社会参与意愿强,需要层次多,对医疗保障需求高,在患病期间有夸大妄想存在,思维逻辑荒谬,情感不协调,易激怒,情绪难以控制,抗压能力弱,缺乏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社会支持系统差,有孤僻感,严重者有自杀倾向,服务对象和家属关系不和谐。

三、项目执行情况

(一)接案与预估

社工人员走访辖区联络相关部门,为本地的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及健康状况、初次发病史、发病原因、患者服药情况、治疗史、发病周期、服兵役情况等。

社工人员利用积极主动、诚恳、温暖与尊重的方式与服务对象沟通,与服务对象回忆部队的生活,聊家常话题,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并随时保持对服务对象的敏感性,时刻注意言谈,,以便尽快与服务对象建立持久的专业关系。

(二)制定服务内容

1、服务目的:

帮助服务对象控制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同时寻求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提升自信心,提高其适应、利用环境的能力。

2、服务目标:

(1)帮助服务对象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在康复过程中,负起个人责任,提升信心与社会交往能力。

(2)增强服务对象的家庭、朋辈支援能力,扩大服务对象的非正式联络系统。

(3)介入服务对象邻里系统,改善他们对服务对象的看法,让服务对象重获尊重、尊严,消减服务对象的病耻感与自卑感。

(4)介入社区康复医院,提供用药和咨询,康复指导和训练。

(三)构建行动计划

1、选择介入系统

社工人员在设定工作目标后,通过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两种方式介入服务对象。初次入户走访时,多数服务对象对社工人员的到来表现出很烦的状态,态度时好时坏,觉得自己没病,不需要社工人员的帮助,不愿跟社工人员交流。此时,社工人员向服务对象表达出热诚帮助的意愿,向服务对象解释自己的服务目的,对入户走访几次仍不能建立关系的服务对象,社工人员从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入手,跟其家人面谈,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情况,寻找机会与服务对象见面,建立服务关系。

2、选择行动内容

社工人员决定在危机介入、安置服务、专业咨询等方面采取行动措施。危机介入的焦点是帮助服务对象控制病情,当服务对象遇到紧急情况,如受到暴力虐待、有自杀倾向等情况时,社工人员紧急介入。病情严重的服务对象,协助家属将其安置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精神病院、康复医院等。安置好服务对象后,社工人员应权衡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服务对象当前的问题,当不能解决时,应该联系相关专家进行专业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

由于服务对象会出现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社工人员决定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服务对象对己、对事、对环境的认识。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A是指事件本身,B是对事件的认知,C是对事件的情绪反应)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本项目中服务对象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心的冲突障碍,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否定其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建立正确的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积极的情绪。社工人员在介入服务对象的过程中,改变服务对象的一些错误的行为,并帮助建立起正确的认知,逐步改变服务对象的心理行为。

3、签订服务计划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社工介入的过程中难免会回忆一些痛苦的经历,引发不愉快的情绪,所以社工人员要与服务对象和家属共同签订服务计划,探讨服务计划的内容。社工人员定期探望服务对象,多与服务对象回忆一些美好的事情,如倾听服务对象的部队生活,并肯定和赞叹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服务对象家属要参加社区康复医院举办的如何照顾病人等方面的课程。社工人员每次随访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社工人员每季度对服务对象做一次评估,包括患者的用药、复发、康复情况,达成共同设定的目标后,进行下一步工作。

四、项目实施过程

(一)直接介入

社工人员利用直接介入的方式,对个人和家庭采取行动,来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

1、个人:社工人员陪同服务对象去相关部门采集退役军人信息,协助相关部门为服务对象悬挂光荣牌,与服务对象一起咨询精神卫生专业医生等。在多次走访服务对象后,社工人员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了比较亲密的关系,服务对象也渐渐的愿意跟社工人员沟通。社工人员向服务对象讲解与家人、亲临沟通相处的技巧方法,比如家人、亲戚过生日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送个礼物等,来改善与家人的关系,促进家庭凝聚力,提升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系统,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帮助邻居仍掉门口的垃圾,主动打扫楼道的卫生等方式获得他人认可。

2、家庭:社工人员定期联系服务对象家属,向家属了解服务对象最新的情况。心理学社工人员,定期给服务对象家属作心理疏导,进行心理评估,减轻压力,帮助其树立信心,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共度难关。优抚安置人员根据最新的优抚政策,协助家属落实服务对象应该享受的各项待遇。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病的一种,需要长期的用药,多数服务对象家庭因为持久用药造成家庭经济贫困,社工人员协助家属及相关部门为服务对象办理慢性病鉴定,报销一部分医药费,以减轻家庭医药费开销的支出。

(二)间接介入

社工人员通过小组、社区、服务对象所在的居委会等方式间接介入服务对象,改变服务对象周围的环境,给服务对象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居住环境,进而促成服务对象的改变,达到服务目的。

1、小组:多数服务对象心理压力大、情绪暴躁,心情低落,比较悲观,自信心较低,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社工人员利用小组互动的方式,将服务对象定期集中在一起,集体唱军歌,交流部队的生活趣事,探讨康复的经验,倾诉情感、宣泄不良情绪等,相互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通过社工人员的引导,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优点,提升自信心和应对困难、面对压力的能力。社工人员利用“社会支持网络”链接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吸取其他服务对象在面对困难时的经验教训,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

2、居委会:社工人员走访服务对象所在的居委会,向居民宣传精神卫生方面的常识,促进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让居民能逐步接纳服务对象,减少对服务对象的歧视,减轻服务对象和家属的社会羞耻感。社工人员挖掘有先进事迹的服务对象,通过媒体对外宣传报道,让他们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

3、社区:社工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康复医院帮助服务对象进行康复治疗,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康复计划,服务对象严格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训练,家人起监督作用。另外,社区教育机构经常对服务对象家属开展精神卫生、照顾病人、心理咨询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五、项目实施效果

通过社工人员与服务对象、家属、社区康复医院等长达两年的共同努力,多数服务对象的病情逐步稳定,能够坚持用药,病症从一两个月复发一次到持续半年没有复发,也没有新增症状。大部分服务对象心态平和,能完全接纳自己,与家人、亲临关系相处融洽,家人在照顾服务对象方面较以前有了更大的耐心,周围的人也开始接纳服务对象,其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明显增强。

社工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邀请服务对象和家属进行成效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服务对象和家属对社工人员提供的服务和达成的目标均表示满意。社工人员决定进入结案阶段,与服务对象和家属回顾介入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共同改进服务,并提前通知服务对象结案时间,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见面时间。社工人员与服务对象商讨下一步工作计划,如何协助病情稳定的服务对象就业的问题。结案后,社工人员通过电话、个别会面、咨询本人的方式持续跟进服务对象,并继续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六、项目管理反思

(一)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

由于服务对象的精神与行为会出现问题,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改善治疗方法。利用认知行为的“ABC”理论通过改变服务对象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情绪问题,帮助去除非理性信念,建立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绪,巩固树立理性的信念,来增进个人的社会功能。

(二)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强服务对象信心

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有效介入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本项目中的服务对象军队情结深,退役后心理与角色失调,往往内心比较悲观,需要从同类人员那获得正能量,给自己增强信心。社工人员定期将服务对象集中在一起,建立小组,设定小组目标,服务对象之间共同交流、分享康复的过程与经验,服务对象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提供情绪支持,相互引导鼓励,共同树立信心,获得支持,彼此给予力量。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