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视点 | 社区营造五维视角下的社工服务

肖 覃 2019-01-21 09:30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年来,社区营造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在城镇化背景下, 甚至开发商的关注点也从如何把房子高价卖出转变为如何经营好社区、如何盘活社区资源。在社区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社区营造理念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中。

近年来,社区营造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在城镇化背景下, 甚至开发商的关注点也从如何把房子高价卖出转变为如何经营好社区、如何盘活社区资源。在社区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社区营造理念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中。

从概念上来说,社区营造是指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产、景五大社区发展方向。

“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的创造。 

在社区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把“人”看做是最关键的因素,满足人的需求既是服务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出发,首先,要培育居民领袖,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的热情, 发挥社区骨干的带动作用;其次, 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为载体,串联不同群体的服务,增强社区各类人群的互动;最后,通过开展联谊会、居民议事会、邻里节、社区运动会等活动提供居民互动的平台和机会。

“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文化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 

文化是社区居民拥有的共同的血脉根源,是提升社区归属感的强大的凝聚力。在社区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撰写社区历史,组织居民进行乡土调查和历史探索,以多元方式重现社区历史并进行宣传和展示。除历史之外,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等都是社区的名片,需要发扬和传承。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社区传统手艺匠人开班讲学,传授传统工艺。社区文化的力量除了发掘还要通过展示来发酵,比如通过老照片展、工艺品展、社区文化馆、社区纪录片等形式呈现社区文化,增强文化荣耀感。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 

在社区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制作“社区宝贝地图”来征集社区的特色角,并记录下来,然后以“社区环境认养”的方式吸纳居民参与,提高居民对社区环境的认识度,并号召居民爱护自己所在的环境,评选出“最佳认养者”。

“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行销。 

从概念上来看这部分更多的属于经济范畴,那如何与社区服务联结起来呢?社会工作者可以设立跳蚤市场,促进居民的资源再利用,提升相互分享的意识;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开垦“社区农园”, 把社区闲置的土地开发成可以耕种的田园,让上班族也能享受田园的乐趣,品味没有农药的有机蔬菜; 还可以设立“社区合作社”,节省居民采购时间,方便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增加社区公共资金,为社区困难人群提供帮助。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 

公共空间是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 需要共同参与营造。设立社区图书室、儿童运动馆、亲子活动室、老人活动室时可以组织相关人员一起参与设计,只有把居民对公共空间建设的建议和想法呈现出来,才能真正提升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归属感。社区独特景观的营造还可以从广告牌入手,社区的广告牌往往又多又杂,缺乏整体性和美感。通过对社区广告牌的整体设计能够展示社区的风格和特色,传递社区文化讯息,使之更贴近居民生活。

从实际情况来看,社区面临的议题不可能是单一维度的,社区营造最大的功效也不在于某个时间段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在于打造一个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平台,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最终效果来看,一旦社区自组织得以实现,社区的自我治理和自我发展自然可期,社区公共事务就可以有一个常态化的解决机制,这样即使脱离了政府的指导、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居民也能形成自我造血、自我服务的模式。也唯有自己的问题自己办,以社区营造培育内生力量并形成社区的自治理,才是长久之计。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