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如何帮扶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

2016-12-14 09:44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10月底,司法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印发《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意见》,旨在促进刑满释放人员顺利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民政在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工作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两家相关组织负责人,了解他们如何参与帮扶工作,以及需要哪些扶持。

10月底,司法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印发《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意见》,旨在促进刑满释放人员顺利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民政在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工作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两家相关组织负责人,了解他们如何参与帮扶工作,以及需要哪些扶持。

他们曾经是罪犯,如今已经重获自由。他们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却又四处碰壁。背后的指指点点和闲言碎语已经让他们备受煎熬,原本最亲近的家人也跟他们竖起了一道墙。他们接受了应有的惩罚,但重新做人却成为一种奢求。

他们是更生人士,这是社会帮教志愿者对刑满释放和社区矫正人员的统称。“自力更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称呼上会温暖一些,也容易被这个群体接受。”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理事长王金云说。

谈到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意见》,王金云觉得这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13年来,阳光下之家在帮扶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路上走得太孤单,虽已经劝服59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劝导700多人放弃重新犯罪的念头,帮助176名更生人士找到工作,且无一人重新犯罪,但每年从高墙内走出来的更生人士数量庞大(40万人左右),仅靠几家社会组织远远不够。

心理问题是最大障碍,也是工作重心

王金云曾是年薪超过20万元的企业高管,年轻时由于不懂法,走过一段弯路。2003年,走出高墙的他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服刑时间又不长,还有专业技能,在他看来,重新在社会上立足根本不成问题。但现实却给了王金云当头一棒,他发现,自己曾经的优势在服刑经历面前显得很无力,投出的简历基本上石沉大海。

“刑满释放人员的首要需求就是正常融入社会,他们希望做回普通人,好好生活下去,但该群体在社区中受到排挤和歧视的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生活上不待见、语言上不客气、行为上不亲近。”广州市荔湾区友善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许梦阳告诉记者,今年5月,他们对该区在册的刑满释放人员做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普遍存在冷漠、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

“每个走出高墙的人都需要一个心理适应期,心理健康是顺利融入社会的关键。”王金云表示,大部分更生人士学历低、无技能、被歧视、家庭不接纳、与社会脱节,重新就业非常困难,这些都导致他们难以顺利融入社会,进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作为与服务对象有着同样经历的人,王金云更了解他们回归社会的艰难。为此,他创办过失足者网站,还开通了热线。他发现,拨打热线的人普遍对未来充满疑虑和担忧,有一个倾诉空间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在接听热线的过程中,王金云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从与人交流境遇、诉说苦衷,变成帮人进行心理疏导。为了让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具专业性,王金云成立了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专注于为更生人士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安置、创业帮扶、跟踪服务。

“刑满释放人员或多或少都害怕社区居民知道他们过去的经历,在社交过程中往往都有心理障碍。”许梦阳表示,友善服务中心针对这个问题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培训所有社工加强心理辅导训练,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消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引导他们走出阴影。

参与帮教是系统工程,需要专业人才

周三石(化名),陕西安康人,2002年,17岁的他在上海打工时伙同他人犯案,之后在逃5年,偶然在网上看到“阳光下之家”,就给王金云留言。“我很快就回复他了,之后一直保持联系。”王金云说。

在阳光下之家的持续劝导和帮助下,周三石投案自首。在看守所期间,阳光下之家联系上海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被判缓刑后,阳光下之家配合法院将其安排到上海一家爱心企业进行过渡性就业,在他适应社会后,又鼓励其回老家自主创业。返回家乡的周三石在当地镇党委、政府,以及司法所、派出所的支持和帮助下,不仅成功创业,还被评为“汉阴县十大杰出青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目前,他的企业已安置帮扶了50多名更生人士,并被确定为安置帮教基地,模式在全省推广。

“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工作不必等他们出狱后再介入,可以与司法部门合作,将工作延伸至监狱服刑中和看守所羁押期间,甚至是犯案人员在逃期间。”王金云告诉记者,参与安置帮教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主任张荆教授认为,参与帮教工作的人应该懂一些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或者有过司法工作经验。

在友善服务中心18名专职工作人员中,有中级社工师1名,初级社工师8名,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三级心理咨询师2名。据许梦阳介绍,中心以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引,参考国际上通用的“重新犯罪风险评估量表”对服务对象进行需求评估,制订个性化的方案,使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现实治疗模式、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危机介入模式等专业方法对目标群体进行介入,通过个案管理模式开展工作。

由于阳光下之家将服务面向全国,没有申请当地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只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和4名兼职工作人员,“二对一”长期跟踪帮扶的工作主要是依靠100多名心理咨询师、律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志愿者完成。为了让阳光下之家更专注于更生人士的帮扶,王金云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法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的学习培训,他告诉记者,“帮扶更生人士是一个社会问题,仅靠司法行政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社会来解决,专业志愿服务可以弥补行政部门的不足。”

张荆表示,参与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对社会组织的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培育和扶持,还应该成立企业联合会,有钱出钱,有岗位出岗位,让关心这个群体的人都参与进来。

不能追求短期效果,需要扶持与合作

“阳光下之家有位服务对象,我们已经连续跟踪帮扶了12年,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很长时间去矫正。”王金云告诉记者,安置帮教是一项时间跨度很大的工作,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不仅要专注于该人群,还应为每名服务对象建立跟踪帮扶档案,在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效果。

“有些社会组织不愿参与更生人士帮扶工作,不只是因为见效慢,获得社会资金支持比较难也是重要原因。在不少人看来,现在大学生就业都有困难,还有很多残疾人需要帮助,为什么要捐钱帮曾犯过罪的人?”王金云说,为了坚持机构自身的理念,让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更生人士真正融入社会,阳光下之家在没有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下,成立13年来,所有费用全靠他自己掏腰包,累计花费了300多万元积蓄,现在每年还要投入40多万元。

“应该对参与帮教的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支持、就业支持、社区资源支持。”许梦阳觉得,政府部门有必要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制度,防止人才流失,保障社工服务的延续性和服务质量;逐渐消除企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相应的社区资源帮助,让刑满释放人员度过困难期,顺利融入社会。

据王金云了解,国内专注于更生人士帮扶的社会组织数量非常少,为了将社会帮教公益事业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他们正在和广东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准备成立更生人士矫正研究会,让更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参与帮教刑满释放人员。为了将阳光下之家的工作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他们正在组织编写相关书籍,并筹拍影视作品。

“任何单一力量都是有限的,针对安置帮教,友善服务中心也在积极寻求合作与交流,以便在帮教工作中充分整合资源,更好地引导、扶助刑满释放人员。”许梦阳说。(记者 柳旭)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