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也要改革供给侧

郁派 2016-05-31 09:0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如何优化社工供需的结构性失衡?近来,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供给侧改革,这一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思路,对社工发展也有颇多启发。从某种程度讲,社工服务供给现状与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极其神似,一方面社会对现有社工服务的需求疲弱;另一方面是需求缺口大,高素质的社工供不应求。因此,社工也需要改革供给侧。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工作在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工迎来大发展的同时,质疑之声和内部忧虑却从未间断,为什么?若从百度输入人才缺口,社工已成为高频词汇之一,事实上社工需求大只是表象,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并不是社工,而是社工能够提供的服务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而言之,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特别是有效供给不足。

那么,如何优化社工供需的结构性失衡?近来,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供给侧改革,这一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思路,对社工发展也有颇多启发。从某种程度讲,社工服务供给现状与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极其神似,一方面社会对现有社工服务的需求疲弱;另一方面是需求缺口大,高素质的社工供不应求。因此,社工也需要改革供给侧。

笔者认为,从粗放转向集约,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是社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供给端的核心,是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服务项目、创新三个方面。

在社工队伍方面。优质的服务都是依靠人去实现的。由于人才成长的周期性,市场之手在调节人才供需上,往往无法应对需求的快速变化,面对我国社工发展的黄金期,人才培养也面临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以一线社工为例,既需要院校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和机构的培养,还要有人才自我的成长。在传统社工人才之外,未来将提出更多新的社工人才需求类型,如社会企业管理人员、劝募人员。培养主体要树立需求导向,注重产学结合,产学联动,让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避免机构招聘后的“二次回炉”。

在服务项目方面。机构要以解决问题为使命,走专业化之路,勇于探索在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上的“专利”,注重结构平衡,要注重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提质量,创品牌;要有长远视野,避免粗放型扩张与恶性竞争,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带有自身特色的机构发展之路。

在创新方面。经验证明,真正的创新都发生在供给侧。而社工创新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激发从业人员创造创新的活力与动力。这便要求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双轮驱动,要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充分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对社工而言,围绕“解决问题”和“营造参与感”,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方法在创新,服务在创新,管理在创新,理念在创新,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活动,也需要创新。 

此文已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