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京津冀一体化搬去河北的只有工厂?不,可能还有社工
记者清明回家时发现,保定客运中心可以办理京津冀一卡通了。虽然我没有办(因为不能用原卡要重新办,麻烦),但也算真正看到了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变化。而在我们所知道的“一卡通乘”、产业融合之外,社会组织的三地协同合作也已经悄然开始。
从民政部门到民间组织的联合
早在去年11月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就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10大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区划地名管理、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工作、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殡葬服务、城乡社区服务、优抚安置、公益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社会工作。提出要形成三地规则对接、政策互惠、资质互认、资源互助的融合发展局面。
4月7日,京津冀社会组织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达成了两点共识:1、组建京津冀社会组织联盟;2、三地各自找出领域、区域做为共同扶持对象,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基地。
社会工作领域也紧跟国家战略,4月13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社会工作行业协会(促进会)在京共同签订《京津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框架协议》。这个协议中包含了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社会工作信息建设、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连锁发展、社会工作资源共享四部分。可以说是非常具体而实际的操作性文件。
其中,《京津冀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连锁发展框架协议》对社工机构区域发展可能最为重要,协议提出,积极协调当地社团管理部门给予政策许可,鼓励三地已有的品牌社工机构到第三方城市实现加盟式连锁,鼓励社工机构以项目团队形式先行服务,时机成熟时以直营机构的形式再注册连锁,扎根发展。
三地社工合作突破点在哪里?专家支招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教授表示,社会工作区域抱团式发展是一个趋势。三地合作上,京津冀各有优势,要选取一些人民受益、社会关注、政府重视的突破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找好位置。
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建设来保驾护航,三地协同发展中间会有一系列问题和需要。比如流动人口、留守人口的服务,这两部分人口现在正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的压力。过去社工也在做,但各做各的,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跨区域的项目、机构就会出现。三地民政、社协也可以共同设计、招标项目。
产业调整带来的外迁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留在原地的家属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如果现在不跟进,可能将来会有遗留问题。
另外,“精准扶贫”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政府提到社会工作要在其中发挥作用,这对于社会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机。当然也不要夸大社会工作在其中的作用,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做,这个时机就没有了。
然而能够介入精准扶贫的社工队伍在哪里,看不到……
民政部现在统计的50万社工人才队伍,大部分在城市的社区、机构,农村很少。精准扶贫如果只是城里人到农村去做一些小项目,起不到太大作用。真正能够深入到农村又不流失的人才队伍一定在当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145万人,剩下的那95万,要有相当一部分在农村建立,这其中,可以包含各级民政工作人员,还有工青妇系统。所以将来的社会工作培训、教育经费要有相当部分投向农村。现在已经有些相关政策,比如三区计划,可以把这样的政策、项目跟精准扶贫对接起来。一方面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配合精准扶贫战略目标。
还有突发事件的应对。天津爆炸事件后,社工做了很多事情。将来,尤其是大城市,要建立应对机制,京津冀也可以建立突发事件协同应对机制。
社区治理是当前政府非常重视的,但现在还在摸索,没有非常理想的模式,三地合作将来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合作,找准突破点,去设计项目、培育机构、提供服务、总结经验,就一定会得到群众、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