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开展残疾人专业服务的经验反思

林红 2022-07-13 10:15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通过社工站为期一年服务的开展,服务过程中发现残疾群体在康复、就业、生活照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为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群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专业服务,笔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梳理出以下几条思考要点进行分享:

通过社工站为期一年服务的开展,服务过程中发现残疾群体在康复、就业、生活照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为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群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专业服务,笔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梳理出以下几条思考要点进行分享:

一、完善支持网络,探索“五社联动”服务模式

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是为残疾人提供精准服务的专业化需要,也是保障残疾人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机制。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分为正式网络支持和非正式网络支持,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服务需求来说,正式资源支持主要依托街道、社区、残联、社会慈善组织、专业的康复服务机构等服务单位,通过正式网络关系的多元支持以政策扶持、残联补助、福利输送以及社区照顾等服务帮助残疾人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非正式资源支持主要通过邻里、亲戚朋友、志愿者和家庭的帮助,建立起睦邻友好的邻里守望网络,利用熟悉的地缘和人缘关系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服务,同时社工站可以充分发挥资源链接优势,动员辖区中潜藏的社会资源,将整合到的资源借助互助性支持性平台为残疾人匹配多方位的需求,立足于“五社联动”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五社”中各个不同主体要素之间的互联互动机制,以通力协作的形式为残疾群体解决急难盼愁。

二、重塑正向认知,促进自身观念的扭转

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负面看法会大大影响残疾人的自我态度,很容易引起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从而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失落感和挫败感增加,甚至会因为长期的心理自卑和绝望产生人际关系退缩和社会疏离等现象。面对复杂纷扰的社会环境,残疾人群体如何正确地看待外界的眼光和声音,有效树立起自身的正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撕掉“标签”,走出“残疾人认知误区”,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群体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残疾人群体转变认知残缺的思想意识,帮助其重塑对生活的信心,突破原有的认知壁垒,用积极、乐观、宽容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琐碎”,在此基础上社工可以通过个案探访、心理疏导、精神关怀和认知沟通等专业的服务方法、技巧为残疾人群体缓解心理压力,进一步促进残疾人群体认知方式的改变,为其更好地生活营造一个有爱无碍的环境。

三、扩展社区康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地开展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的治疗不仅要靠残疾人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更需要联合多方部门的共同努力,进而有效明确民政、卫生、残联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制,提高康复服务能力,整合辖区重要资源单位为残疾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家庭无障碍设施评估及安装,或者为残疾儿童提供基本辅助器具(助听器、矫形器、站立架......)等专业服务,同时,为辖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训练室,以专业的服务资源打造量身定做的残疾人服务场地,将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无法满足残疾人的服务由社区补充,进而不断改善残疾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实现以社区康复为基础,机构康复为补助的服务模式。

四、聚焦多样化需求,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

残疾人群体数量的庞大必然带来的是残疾人群体需求的多元化,针对肢体行动障碍的残疾人来说,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帮助残疾人链接专业的康复资源,为其缓解肢体疼痛亦或是弥补肢体障碍带来的影响;智力残障的群体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引导其主动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或者社工组织的各项兴趣主题活动,并且能够自觉承担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劳动,分担家庭照顾着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以此增强社区融入感和自我成就感。社工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残疾人及家属的个性化需求,在前期工作中制定实际有效、容易操作化的服务指标,根据服务计划和制定方案为不同的残疾人个体和家庭提供有的放矢的精准化服务,实现残疾人服务精细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作者:山泉驻槐荫区西市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工:林红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