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路径重构安置房养老圈—以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南湾社区安置房为例

李超玲 2022-05-12 10:0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城市更新衍生的安置房是宏观层面工作、从政策发布到街道统筹推进,社会工作者协同;我们相信安置房社区是有资源的,安置房长者是有能力的,服务推进的过程目标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2021年穗东街正处于旧村改造、城市更新的关键历史阶段,那么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确保辖区高龄长者的生活平稳过渡呢?长者们的妥善养老安置成为社区重点关注问题,重构安置房养老圈任重道远,从社区居民理解安置房概念,到高龄长者入住安置房,每一步都要建立在对政策背景、安置房概况熟悉,以及对长者需求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发动长者参与并入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城市更新衍生的安置房是宏观层面工作、从政策发布到街道统筹推进,社会工作者协同;我们相信安置房社区是有资源的,安置房长者是有能力的,服务推进的过程目标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一、实施背景

政策背景:广州市黄埔区因城市更新需要,实现园区有蝶变、产业有跃升、城区换新颜、民生改善;穗东街的南湾社区当前就在进行城市更新工作。

街区背景:据2020年数据显示,穗东街辖区内本地长者约2500人,70-79岁长者约1000人,占长者总人数比例40%;80岁以上长者约400人,占长者总人数16%。从2021年1月第一批村民签约开始至今,三个月的时间内南湾村签约率达80%,签约数超1000栋,交楼近900栋。城市更新过程中,社区内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入住安置房。

二、实施需求分析

城市更新安置房长者搬迁安置房面临以下问题:

从安置房的生态系统看,可以从长者入住后的社交圈、生活圈、环境圈三个系统分析长者入住前后的变化。

①从社交圈来看,长者从过往的家庭生活为主,转变成独居或双老生活的形式,一方面减少了与家人的相处,离开了过往几十年熟悉的人际圈,社交生活大大减少、容易产生孤独感。

②从生活圈来看,长者从自建房散居,转变成安置房群居,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生活状态也成为重点关注问题;

③从环境圈来看,入住安置房后人均可支配空间小,活动设施少。

、实施路径

“党建+社会工作”助力因地制宜安置房养老圈服务发展

(一)党建引领下服务型安置房治理模式的构建:

社区是社会治理系统的基础单元,在旧村改造政策背景下衍生的安置房养老,服务型安置房治理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更加着重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安置房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安置房的服务水平要得到提升,首先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核心。针对南湾社区安置房服务,社会工作者重视搭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平台,聚焦安置房重点问题:如穗东街社工服务站支部委员会联合南湾社区家嫂党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共建活动平台、共享党建资源、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等途径,达到“提升服务质量,助力南湾安置房服务服务,凝聚基层人心”的成效。另-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凝聚长者的安置房养老模式,旨在让党建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引领长者自治、安置房共治和区域化党建,促进服务型安置房治理模式的发展。其次社会工作者促进多方联动:建立以安置房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党群志愿者为得力助手的联动模式,进一步优化拆后友爱-重构安置房养老圈服务项目,共同促进街区安置房整体的良好发展。

此外,加强服务型安置房模式下的共建合作意识。社会工作者积极倡导“两新”组织和辖区企业、资源、志愿服务队等;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与辖区内微企业——艾美美容护肤彩妆美发造型店达成合作意向,成功建立安置房服务机制并签订合作协议。并与相关单位(南湾社区居委会)/企业(广州市升龙企业有限公司)达成共识、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凝聚各方力量,更好地帮助安置房长者排忧解难。

)多元主体助力社区安置房问题改善

由于南湾社区安置房是因地制宜由经济型酒店改造成的,现已入住57名长者,但存在设施和环境进一步改造的实际问题。社会工作者作为协同者,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支持下,一方面深入收集长者对于改造安置房公共活动空间,部分软装的需求,从中消除入住长者的焦虑、不满情绪、协同解决双方矛盾;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反馈促进微改造,如协同街道、开发商、南湾家嫂党支部,在设计安置房二楼长者活动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结合社会工作者对适老化改造、长者需求的熟悉,优化了三次设计方案最终成定稿,促进“主动改”。

通过走访,社会工作者及时梳理现状、解决的建议给到相关单位,且方案得到采纳并解决:如在安置房走廊安装风扇和更换地毯,解决了走廊空气不流通,地毯长期不换等环境问题,使安置房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长者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培育安置房自组织,参与安置房事务,促进长者自治

社会工作者一方面积极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广泛招募安置房长者志愿者,挖掘和培养志愿者骨干;另一方面,以骨干和志愿服务为抓手,组建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对志愿者骨干赋权增能参与到安置房各类公益服务;同时服务贴合安置房长者需求,吸引了热心的、有时间、有想法的安置房长者投入到服务当中。

在各类志愿服务引导安置房长者参与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发动骨干长者积极打造安置房“回忆空间站”,吸引其他长者一起关注和参与安置房公共事务;围绕安置房邻里关系、环境卫生、安置房促融入等方面征求意见。一楼公共空间呈现的“回忆空间站”环境美化设计是长者们参与设计与呈现的项目。项目聚焦安置房环境,邀请了专长志愿者、志愿者骨干代表、工作坊成员等进行讨论形成方案,以安置房长者为设计师和改造师,对一楼公共区域环境进行美化布置。从选点到图案选择、再到材料选择、方案设计、具体实施,每一步都发动长者参与社区工作坊,以灯笼、干花、怀旧图片、剪纸等手工、旧物改造为载体,以故事集、作品展、回忆长廊的形式,长者们一起美化了安置房的环境,提高了他们对安置房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为培育安置房内部初老服务老老志愿团队模式奠定了基础。

项目联合南湾社区家嫂党支部成功培育出一支11人的敬老乐群互助队,并已完成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为长者们提供邻里支持、互帮互助、以及组织文化娱乐服务。社会工作者发动长者参与到安置房治理中来,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提升了安置房的融合度、治理水平,后续将继续巩固初老服务老老模式的长效发挥作用。

(四)充分盘活社区资源,以服务促安置房共融

将经济型酒店改造成的安置房在地理位置和空间功能方面有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的覆盖面。社会工作者为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安置房融合度,在安置房聚人气、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等总枢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1+2+N”的方式,即安置房一个中心,其他两个社区(潜在入住安置房长者),N个社区资源的方式,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其他两个主要为安置房有能长者提供便民服务、节日庆典、兴趣课程、志愿服务实践等平台服务,满足安置房内有能长者普适性需求;如在庙头社区举办的大型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庙头社区金秋敬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邀请南湾安置房的长者为重阳节献唱,并在表演结束后分享在安置房的生活感受;同时南湾安置房的敬老乐群互助队中4名长者作为志愿者现场为200名来自庙头社区70岁以上的长者送上慰问物资。

社会工作者将安置房打造成构建长者睦邻友好关系的平台,辐射其他社区,以点串线、以线成带、以带促面。另外反哺为安置房长者送服务到家门口,如整合广州市社会接受捐赠站、颐康中心、社区医院、艾美理发店等资源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菜单式参与公益服务包,为安置房长者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也间接提高了安置房融合度。

)安置提前规划,协调夏园、庙头开发商规划安置房设计

随着南湾社区安置房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者在“旧改安置”中发挥的专业视角和作用吸引了庙头、夏园社区分管领导对于安置房适老化建设的目光。在穗东街道党工委、公共服务办的推动下,社会工作者也在提前介入,与分管庙头社区和夏园社区安置房建设的社区干部、开发商建立了联系,提前做好安置房建设规划、积极与其沟通建设意见。

、服务反思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资产为本的地区发展模式理论,以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增加长者互动,改善邻里关系,培养安置房长者自主、自立。从邻里促融入、安置房环境微改造、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等着手,让安置房长者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使长者对安置房有归属感,通过培养长者们自主能力,不断安置房治理水平。

旧村改造衍生的安置房养老模式任重道远,项目以三位一体共同发展:联动社区资源、长者主体的作用,推动环境、生活圈和社交圈三位一体的发展,通过环境影响生活圈、生活圈影响社交圈的递进关系,反作用于前者。未来期望以点带面+项目推广:南湾IU酒店作为穗东街首个安置房,项目期望总结服务经验打造成示范点,在夏园、庙头社区进行宣传,增强社区潜在的长者入住安置房的信心。

作者:广州市黄埔区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 李超玲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