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旅游疗法

刘斌志 郑先令 2020-08-03 09:36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面对多元性需求,社会工作不仅需要持续推进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进程,还要寻找新的实务领域和方法技术的可能性。旅游疗法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融合与运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

在专业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康复、治疗与发展作用的专业和职业,即通过场景转换、活动铺陈以及体验经历等来营造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景,以此对旅游者的身体、心理以及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所谓旅游疗法即专业人员协助服务对象在参与旅游计划定制、情境设置、过程体验、生命反思以及整合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生理康复、情绪缓解、心理复原、社会交往以及精神升华,最终达成个人身心疗愈目标的过程与机制。

旅游疗法与社会工作的融合

作为人类心理与社会服务的不同面向,旅游和社会工作在诸多方面具有融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从学科发展层面看,旅游不但能为社会工作提供新的场域空间和方法技术,还能为社会工作的内容拓展和话语建构指引方向,更能彰显社会工作的艺术性。一方面,旅游疗法对于社会工作来说是一片全新的“田野”,也就给予了社会工作拓展其“社会环境”的空间与专业技术的可能;另一方面,旅游疗法所具备的丰富旅游资源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工作情景设定的需求。与此同时,社会工作的服务程序也能为旅游疗法寻找科学、可靠的程序指引提供经验和模板。

其次,从服务目标层面看,社会工作在追求治疗性、复原性、发展性和教育性资源并对个人问题和社会病态预防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了人与社会的融合。而旅游疗法的初衷就是将个人和团体纳入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进行考虑和服务设计。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基本框架也开始将自然环境纳入到体系之中,以此丰富和扩充“情境”的定义。在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中,或将成为社会工作借助旅游疗法促进人与社会融合的专业选择。

再次,从价值理念层面看,社会工作和旅游疗法都有非常严格的价值伦理和职业操守,都对服务的范围和对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由此更好地践行专业价值理念。旅游疗法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上的共同追求和相互吸引就是二者融合的机会所在。

最后,从研究取向层面看,旅游疗法和社会工作都以“人”和“社会”为重要研究取向。自社会工作萌生以来,所有的服务、实践和研究始终都紧紧围绕“人与社会”的范畴,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视角。同样,旅游是一项发源于某些社会的社会活动,并对他人产生生理、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上的影响。借用丹恩(Dann)的话来说,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隐喻”,即可以通过具体的旅游活动来观察人与社会,突出旅游疗法对“人”和“社会”的敏感度。

社会工作服务中旅游疗法的程序指引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旅游疗法需要遵循的服务流程和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建立

在旅游疗法的第一个程序中,第一步就是接案预估,也就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以及求助过程,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确定是否纳入服务进程,并签订相关协议,建立档案。在正式开始服务之前,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收集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是否使用旅游疗法。在服务正式开始后,社会工作者需有选择性地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及时沟通和交换信息;二是破除冰层,消除人际交往中的怀疑和猜忌;三是建立档案,方便社会工作者时刻掌握服务对象的情况,同时使服务对象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四是视觉冲击,即社会工作者通过图文分享、视频观看等方式提高服务对象对旅游的兴致和增加其促进改变的信心,并观察服务对象的表现以作出适时调整。

除了独立完成上述任务外,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同服务对象共同完成签订契约与协议、确立目标、预估服务进程,有选择性地制订预案等。

(二)攻略制订

该环节将重点聚焦于旅游治疗模式的探讨与选择之上。在循环运用旅游疗法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建立起治疗性旅游景点的数据库,并且进行合理分类;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根据以往经验并结合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为其推荐旅游治疗模式和可供选择路线规划,但最终决定选择何种模式和路线由双方共同决定。在攻略制订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依据以下标准或原则:一是依据服务对象的身体素质、家庭情况、经济能力选择治疗模式和旅游路线;二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元素的治疗性、教育性和体验性等功能必须与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相匹配;三是旅游地的意境最好能够唤起服务对象的反思或共鸣;四是旅游时段的选择需要避过高峰期,旅游时长也应适中,不宜过长;五是旅游途中的活动设计或社会工作者具有引导性的对话都应紧扣主题和服务目标;六是服务对象参与原则,注重服务对象参与度和自主性的发挥,同时为“情景带入”环节打下基础。

(三)情景带入

充分发挥旅游疗法的“疗效”,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服务对象角色的进入。

在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进入角色的同时,有以下注意事项:一是语言带入的基调需要根据不同场景、情况而变换;二是情景带入的节奏一定要有效把控,切忌“满堂灌”,应该给予服务对象自己观察和体验的时间;三是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需要重温契约或增添规则;四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布置作业,例如日志、每日感悟分享等;五是再次强调重要事项,如安全问题等。

(四)阙限体验

“阙限”一词引自旅游人类学,是指个体和群体进入到不受日常社会限制和角色地位影响的新型关系之中的“神圣”时刻,是旅行者的一种精神性的体验。旅游疗法中的阙限体验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是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从旅游世界中寻找适合自己、与自己相关的元素或符号,并进行整理后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由此,进行阙限体验的环节将被分为两大步骤进行,即意义世界元素的寻找和意义世界元素的组合。

(五)心理复位

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从旅游世界向现实生活回归,主要有以下任务:一是反思行动,包括引导服务对象进行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成长的规律、人生的多样性等方面的生命反思,社会规则、社会体系、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社会反思,自我价值、优势、人际脉络等方面的个人反思。二是角色祛除。社会工作者在运用旅游疗法的过程中应防止服务对象陷入虚拟的自我,注意协助其区分旅游世界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以免过度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会对服务对象的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收集鼓励。整理和收集的目的是希望服务对象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正向能量,并用这种力量架起服务对象回顾生活的桥梁,让其感受到现实生活与旅游世界同处于自己的意义世界之中,慢慢抹去二者的边界。

(六)散团仪式

旅游疗法的散团仪式不仅是分享和见证“治疗”成效的手段,更是对所有成果的巩固和加强。首先,旅途回顾。其次,举办分享典礼。服务对象的分享可以包括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以及此次“治疗”中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何处等。再次,组建见证团队。见证是一个促使服务对象将在旅游中得到的精神性体验和建构的意义世界添加到自己生命历程的过程,见证团队可以是自己的家人,也可以是亲戚、朋友、邻居等重要他人。除上述三大内容外,还需要在散团仪式接近尾声的时候进行“疗效”评估。一方面是社会工作者通过问卷、量表等工具对服务对象接受旅游疗法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是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最后,走完最后一程。即使在旅游疗法结束的最后一步,散团仪式的仪式感不能丢失,社会工作者的心意和职责更不能缺位。这里的“最后一程”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写给服务对象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赠送紧扣旅游主题的手工作品等。

面对多元性需求,社会工作不仅需要持续推进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进程,还要寻找新的实务领域和方法技术的可能性。旅游疗法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融合与运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