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组服务技巧探索

朱静君 2014-08-22 14:40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小组工作就是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具有共同性需要或者问题的小群体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应用同辈经验传递和团体动力学等恢复社会功能,增强社会功能的有效和经济的方法。

(朱静君,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政协委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首席评委)

小组工作也是社区服务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社区服务中小组的服务指标很高,广州市家综服务有些区把小组指标分为兴趣小组和专业小组,小组的节数,基本上定义在5-6节,在社会工作师全国考试的教材上小组工作的人数2至50人,范围差距大,工作规范不足,给社工在服务过程带来很多的困惑,有些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什么是小组?

小组工作就是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具有共同性需要或者问题的小群体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应用同辈经验传递和团体动力学等恢复社会功能,增强社会功能的有效和经济的方法。所谓“经济”是从服务成效方面来说的,在个案服务中社工用“一对一”的方式开展服务,小组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在问题或者需求上具有同质性,因此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方式,所以是比较“经济”的服务方法。

小组与工作坊的区别?

小组工作曾经称为团体工作,在评估中经常有非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的社工询问过小组到底多少人比较适合,以考证教材的说法可以50人。这个问题应该从实际服务出发,每个社工在小组工作中可以关注、聆听、观察到几个人?大概6-8人,所以小组服务如果1个社工,组员则6-8人为宜,超过10人需要2个社工合作(当然可以是有经验的义工协助),50人是不可能做小组服务的,只能做工作坊,工作坊与小组有区别吗?当然有,小组的节数是要体现系统和逻辑的,必须注意防止扁平化的现象。小组人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工作规范的小组服务整个过程人员出勤率不能低于60%,试想想,50人做5-6节的服务,如何在体现服务层次逻辑的同时保证60%的出勤率,社工又如何实施服务功能?现场人数多了对社工的跟进和服务质量都会有影响,小组工作就是小组的关系体系,它的互动过程和专业方法的实施,都直接影响服务质量,50人的小组?尽信书还不如无书。为什么会出现如何不合常规的教材?只好说写书者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小组工作,编书抄袭时可能抄错了吧。

小组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展现?

既然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服务中比较经济的做法,“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手段有目的地组织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社会-心理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转变和发展”应该做什么理解呢?举个例子,组员10人,都受到某个问题困扰(同质性),如果小组的作用像苹果的传递,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传递,不管传递多少回,每人仍然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在社工的引导下组员都在思考和探索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每个人都想出一个走出困境的办法,彼此分享讨论,每个人就同时拥有了10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选择、排列、组合,办法就比问题和困难多,由于大家有很多地方相同或者类似,探讨出来的办法和途径可以互相启发,就产生了“同辈经验传递”、“团体动力学”的实际效果,小组的功能和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小组的四大要素

因此,小组工作具有四个要素: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常用的专业方法,能够让服务对象通过互动沟通交流获得共同成长;小组是一个过程,社工按特定目标,带领和引导服务对象做出改善,一般设置五次左右的服务,探索问题、分析问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相互影响,共同面对,体现了生命影响生命的特质:人生经验、人格、观点的碰撞;组员之间相互影响和分享经验,改善群体的社会功能、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成长。

小组工作的类型

在社区常见的小组工作的类型有哪些?可以从小组的类型和特征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小组:大量使用在老年、青少年、家庭小组服务中,主要特征是通过小组提供新知识和新方法。在有能长者中通过学习电脑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让长者与社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避免社会隔离带来的伤害(家庭成员‘低头族’太多了,使家庭成员面对面交流减少;年轻人外出求学就业流动性大,长者掌握了电脑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微信与家庭成员和他人有更多交流的平台,可以在信息网络交流中与社会融合)。青少年正是“成长”的过程,再社会化需要大量的新知识新方法,了解认知社会,了解认知他人,分清善恶对错……;家庭关系促进中的夫妻关系改善技巧、亲子关系的照顾和沟通技巧等等,都具有教育小组的特色。在社区服务中,教育小组适合各种人群,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利于服务对象增长能力,更好地发挥潜能适应社会。

(2)成长小组:这也是普遍使用的小组技巧,它帮助组员认识、了解自己,更好地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如抗逆力训练、拓展训练、情绪觉察和认知小组、压力释放小组、新生适应性小组……。

真实案例:某社区有一个大型楼盘,有一群外来老人,社工希望通过小组服务改善他们的社会适应性,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问题,这些老人背井离乡到这个城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气候和饮食差异大,平日主要任务是照顾孙辈(身体状况好的),养老(身体状况差一些)。但是儿女白天上班,孙辈上幼儿园和上学,很少情感心理交流。老人们对于新环境不仅不熟悉,而且儿女们经常灌输各种大城市要注意的观念,比如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现在骗子很多等等,老人也由此紧张起来。社工小组能否达成成长小组目标? 社工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与长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设计适合他们的小组,但只注意了与老人建立信任关系,没有注意到同时应该家访让老人的儿女更多了解社工,说明老年小组的服务内容,获得老人的儿女的支持和信任。即使老年人愿意参加小组,但是老人的儿女不了解社工,误认为社工是传销和骗子阻止老人参与社工提供的服务,因此小组成员的出勤率就受到影响,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3)支持小组:适合社区各类人群参与的小组,服务目标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支持。这种小组通过各类同质性人群的互动,在心理、认知、行为上获得认同和支持,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如困难家庭小组、单亲妈妈小组、癌症病友小组等等。

真实案例:某学校一群初三学生(青少年)学习基础不差,但是每次考试都未能正常发挥,社工开设小组进行协助改善应试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小组的逻辑层次延伸的专业性表现。小组依次进行:

首次破冰与小组契约,明确小组目标和规范,让小组成员更好地投入小组,对组员进行前测考试压力度。

二次探索烦恼丢烦恼,组员将考试心理压力写在纸上(无记名),团成纸团丢到垃圾桶——把考试前的感受与表现写出来,打包丢掉。然后将纸团打开,逐一探索初步应对的方法,在一片笑声中感受到这些烦恼其实不可怕。其中有个组员的纸条是“考试铃声一响就想上厕所”,各种应对的方法中有组员提到在卡片上写“上过了”放在桌上,只要看到卡片就可以缓解这种生理反应,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组员探索了丢弃烦恼和压力的方法。

三次探索压力何来,通过画脸画像的游戏,组员们认真探索考试的压力来自何方:结果发现学校50%、家长30%、自我20%,梳理分析:学校我要在这里多少年?父母能陪伴我多少年?自我又有多少年?过度重视外在是否合理?反思中组员们自主选择和思考人生道路。

四次探索我是谁,通过果然是我的游戏(组员将自己当做某种水果,探索水果之心的平常心,做好自己就行,如果这世界只有一种水果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丰盈四季),引导出青少年该用平常心态才能应对各种压力的思考。

五次探索同心圆,通过解手链游戏,组员互相支持鼓励,分享小组经验传递的感受,后测压力度等等,完成了小组。

(4)治疗小组:针对特有人群,有治疗创伤、复原并康复的功能,如美沙酮治疗小组等等。

从小组工作的功能特点看,小组服务能够影响个人发生转变实现再社会化,同辈经验传递和团体动力学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的模式,在社会支持与融合中预防问题发生和有效应对。从小组的成效特点上看能够促进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运用团体动力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和有效。

由于小组工作能够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增强社会功能,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所以小组工作在社区也是被广泛使用的服务方法。

社工带领小组的技巧

第一是与组员沟通的技巧。小组工作过程社工需要引导组员经验传递和团体动力学中发挥作用自主成长,需要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封闭式小组,组员彼此信任,安静不受干扰的场地),需要专注与倾听(社工的态度、眼神);需要积极回应(身体语言的传递);需要适当自我表露(鼓励有疑虑困惑的组员);需要对信息进行磋商(组员传递的信息);需要适当帮助梳理(有效引导);需要及时进行小结(当场回馈)。因此社工在小组现场能够关注到的组员只能是6-8人,没有办法做50人的小组。

第二是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小组过程社工需要提醒组员相互倾听(关注次小组出现);需要鼓励组员相互表达(组内交流);需要帮助组员相互理解(对组员表达含义不明晰的地方进行诠释);需要促进组员相互反馈(直接对话,互相鼓励、肯定),需要示范引导等等。小组服务能力,对于社工也是难度很高的挑战。

第三是小组讨论的提前准备技巧。虽然小组强调组员的自主成长,但是小组离不开社工的精心策划。小组讨论社工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主题(每次小组结束的工作记录为依据进行设计);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上次大家提到……);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自由发言VS轮流发言);安排活动的环境(封闭性、安全性);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如果不是轮流发言,可以事先与合适者讨论,询问论题是否恰当,并鼓励在小组发表看法);准备好讨论草案等等。由于小组服务要耗费社工大量的思考力和执行力,在一个单位时间社工不能安排两个小组服务。

第四是社工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包括了开场的技巧、了解的技巧、提问的技巧、鼓励的技巧、限制的技巧、沉默的技巧、中立的技巧、摘述的技巧、引导的技巧、讨论结束的技巧等等。这些技巧需要社工不断学习和总结。比如提问的技巧,如果问一个8岁的孩子“你和你的父亲关系怎样?”孩子只能回答“好”或者“不好”,换一个提问“能否告诉我发生在你和你父亲之间令你难忘(难过、开心……)的事情”,孩子就会给你讲故事,从中可以了解亲子关系和亲子互动的情况。比如限制的技巧,有些组员活跃过度,不断抢话题,做出限制既要明晰清楚,又要不伤自尊,就有技巧问题了。

第五是小组活动的设计技巧。社工既要扣紧小组目标,又要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要明确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又必须要有经验分享环节;而且在小组进展的不同时期社工的角色要发生变化。小组工作中的社工,不可不用力,不可太用力。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