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背景
小鹏(化名),男,13岁,户籍河南省濮阳市XX县。2025年5月,其父在山东青岛突发脑溢血丧失意识入院,小鹏滞留青岛面临监护真空与基本生活困难。青岛市崂山区民政局在摸排中发现情况并通报户籍地濮阳市民政局。濮阳市民政局迅速启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并组织“阳光护童 照亮未来”困境儿童服务项目专业社工团队介入。
二、问题和需求评估
(一)法定监护缺位,人身安全高风险
经核实,母亲离婚后失联超十年(后证实在外地服刑),父亲昏迷丧失监护能力。初步联系到的两位父系亲属(内蒙古大伯、河北大姑)均表示拒绝承担监护责任,小鹏陷入“事实无人抚养”紧急状态。
(二)跨省流动身份,安置保障结构性障碍
户籍(河南)与事发地(山东)分离,导致属地化救助政策(临时救助、监护支持)申请困难,信息互通与协作机制不畅,异地滞留风险极高。
(三)家庭支持网络脆弱,监护协商阻力大
潜在监护人存在地理距离远、自身家庭经济压力、情感隔阂等现实顾虑,监护意愿低,协商难度大。
(四)儿童发展权益严重受损
因监护缺失和跨省滞留,面临失学风险,教育连续性无法保障。心理创伤隐忧:经历父亲重病濒危、母亲缺位、监护真空、环境剧变等多重打击,存在高度心理创伤风险(如焦虑、恐惧、抑郁、行为问题)。长期生活保障缺失: 缺乏稳定监护意味着基本生活来源(食宿、医疗等)及长期稳定的生活保障体系(如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尚未建立。
三、 介入过程
(一)介入理念和原则
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危机介入模式(快速评估、稳定、解决)
家庭系统理论(激活亲属网络)
(二)服务目标
紧急保障: 确保人身安全与基本生活需求。
监护确立: 突破阻力,在亲属网络中落实稳定合法的长期监护人。
权益恢复: 保障受教育权,链接基本生活保障资源(临时救助、事实无人抚养补贴)。
心理社会适应: 提供专业心理支持,促进环境适应与社会融入。
(三)服务策略
1、跨省多部门协同网络构建
社工扮演协调者与专业支持者角色,协助民政帮忙贯通濮阳(户籍地)与青岛(滞留地),建立专线联络与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协同保障临时监护。
青岛:迅速将小鹏安置于安全场所(居家养老中心),落实临时监护与基本生活照料。
濮阳:协助民政、公安在48小时内完成家庭溯源与亲属精准定位(运用户籍系统)。
2、专业危机等级评估与响应
社工运用危机介入四维量表进行专业评估,判定为红色等级复合型危机(生存风险+3、监护缺失+3、心理创伤+2、社会支持断裂+2)。
启动 “生命优先-关系重建-系统修复”三级响应模式,指导后续行动优先级。
3、亲属网络激活与监护协商
精准评估与关系破冰: 对两位关键亲属(大伯、大姑)进行初步意愿与能力电话评估,识别核心顾虑(地理、经济、情感)。
深度晤谈与能力建设(关键转折点):社工和乡镇民政工作人员跨省赴河北,与大姑进行面对面危机介入。运用共情技巧理解其现实困难,疏导情感压力。进行法律赋权与政策解读:清晰阐释监护权意义、法律责任,重点介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其经济顾虑。策略性引导: 提出“临时探望”作为低压力切入点,打破僵局,逐步建立信任。
四、服务成效
(一)稳定监护与基本生活保障有效落实
经跨省精准介入,成功激活亲属支持网络。大姑明确承担监护责任,于6月5日在民政工作人员陪同下赴青岛将小鹏安全接回户籍地,现稳定居住于大姑家中。乡镇民政部门已为其落实临时救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二)教育安置与就学衔接顺利完成
县民政、教育部门高效协同,成功安排小鹏就近在XX镇学校顺利入学(后续将解决学籍问题),保障其受教育权利和发展需求不因危机事件而中断。
(三)家庭融入与安全过渡基础奠定
目前已脱离异地滞留风险,在熟悉的户籍地文化环境及亲属照料下,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的家庭生活状态,为身心恢复与社会融入奠定坚实基础。
五、专业反思
小鹏个案是社工专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监护危机干预的成功实践,通过精准的危机评估、创新的跨省协同、专业的家庭系统干预(特别是对初始拒绝亲属的有效赋能)以及全方位的资源链接,成功化解了监护危机,保障了儿童的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
社工不仅是服务直接提供者,更是资源的整合者、系统的协调者、政策的诠释者和儿童权益的倡导者。在危机评估、关系建设、跨部门沟通中的专业技能是不可替代的。监护落实仅是起点。后续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与补贴申请、监护状况动态监测(社工定期探访评估)、持续的教育支持、深入的心理社会服务等长效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是确保儿童长期福祉的关键。
作者:濮阳市星火社会工作服服务中心 鲍润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